搜索
 

蜀汉政权与罗江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 2004/7/1






    在蜀汉政权的发展过程中,今罗江县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主要标志是:其一,庞统墓是四川省最早、最完整的蜀汉遗迹;其二,鹿头山是诸葛瞻抵御邓艾的古战场;其三,白马关古驿道是四川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古蜀道。可以说,罗江山水见证了蜀汉政权的兴亡。

  研究三国历史和三国文化,应该是“条块结合”,纵横交错。所谓“条”,主要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历来为专家学者所重视;所谓“块”,主要指区域研究,比之前者则相对薄弱。用这一眼光来观照蜀汉历史研究,除了继续纵向清理刘蜀集团的兴衰过程,系统研究其政治得失、军事成败、经济兴废、文化荣衰之外,还应大大加强对蜀汉辖区的分区研究,具体分析各个区域对蜀汉政权大小不等的支撑作用,以及蜀汉政权各项政策在各地的实施情况及其影响,才能更加全面、更富实感地把握蜀汉历史的整体。在这个意义上,认真考察蜀汉政权与罗江县的关系,便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了。  

  罗江,今属四川省德阳市,位于德阳、绵阳两大中心城市之间。两汉时,罗江县域属涪县治今四川绵阳市。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三云:“罗江本涪县地。晋于梓潼水尾万安故城置万安县。晋末乱,移就孱亭,今县是也。梁置万安郡。隋开皇二年废郡,为主要县。唐天宝元年,改为罗江县。”尽管县名几经存废,但位于成都平原东北边缘、川陕古道上的这一区域,却具有非同小可的战略价值;而在蜀汉政权的发展过程中,更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如清嘉庆二十年1815重修之《罗江县志》卷四《形势志》所云:“罗纹水合,龙池山开。东绕双江之流,南耸千寻之塔;北接潼绵孔道,四达通衢;西瞻鹿马雄关,两峰对峙。为三国险阻之区,实两川咽喉之地。”

  一、庞统墓与刘备取蜀

  刘蜀集团的全部发展战略,乃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规划的:首先争取跨有荆益,然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时机成熟,再两路北伐,以成霸业。如果说,夺取荆州的最大功臣是诸葛亮的话,那么,夺取益州的最大功臣则是庞统。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及裴注写得很清楚:建安十四年209,刘备自领荆州牧。建安十五年210,庞统归刘备,不久便深受器重,与诸葛亮并为军师中郎将。建安十六年211,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刘备入蜀,欲使其攻汉中张鲁。刘备一度有所顾虑,庞统却力劝其借机夺取益州,并剖析利害道:“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一席话点醒了刘备,促使他立即下定决心,亲自率兵入蜀。这是刘蜀集团的一大战略步骤,也是刘蜀大军前所未有的一次分兵。两位军师,诸葛亮留镇荆州,庞统则辅佐刘备入蜀。当刘备与刘璋初会于涪城时,庞统主张就此擒获刘璋,不战而定益州;刘备因“初入他国,恩信未著”而未予采纳。次年,即建安十七年212,庞统又进献取蜀三策:“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刘备取其中策,诈称欲还荆州,擒斩杨怀、高沛,从而正式开始了夺取益州之役。我在拙著《三国演义》评点本第六十三回总评中写道:“历史上的庞统在夺取益州的过程中,作为刘备的主要助手,协助指挥全军,取白水,袭涪城,夺绵竹,节节胜利,进围雒城,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直到建安十九年214,他在率兵攻城时不幸中流矢身亡,年仅三十六岁。此后不久,刘备便夺得雒城,进逼成都。而诸葛亮则是在这年初统兵入蜀,与张飞、赵云等‘分定郡县’,然后‘与先主共围成都’。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作用,在《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虚构了庞统在‘落凤坡’遭到埋伏,被乱箭射死的情节,有意将庞统之死提前,以便诸葛亮尽早入蜀。这样,庞统所起的关键作用被降低,诸葛亮则被写成了夺取益州的主要指挥者。这对庞统来说不够公平。”刘备夺取益州,顺利实现了“跨有荆益”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后又以益州为根据地,夺取汉中,达到其一生事业的顶峰,庞统对此功莫大焉。而庞统的不幸牺牲,则使刘备失去一臂,是刘蜀集团的巨大损失。如果庞统不早死,诸葛亮要么可以晚几年入蜀,要么可在刘备定蜀后与庞统互相置换诸葛亮到成都辅佐刘备,庞统则去镇守荆州;果真如此的话,荆州或许不会失守,三分天下的格局可能会大不一样。尽管史实无法改变,但英才早逝却不能不令人扼腕长叹

  关于庞统死后的葬地,《庞统传》未作明确记载。这在《三国志》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夏侯惇 、夏侯渊、曹仁、荀彧 、马超、赵云、法正、张昭、周瑜、鲁肃等重要人物的葬地,《三国志》均未明确记载。唐代以后,历代均有文献记载庞统墓在罗江县鹿头山上,这是可信的。我曾经指出:“其故乡襄阳距离遥远,且为曹操地盘,还葬原籍是不可能的。由于这里鹿头山地势高阜,背景开阔,距雒城亦不过数十公里,痛失良佐的刘备将庞统葬于此处是很有可能的。”正如《三国志》未记关羽葬地,却并不影响洛阳关林和当阳关陵的真实性,《三国志》未记张飞葬地,却并不影响阆中张飞墓的真实性一样。

  庞统是刘备夺取益州的最大功臣,庞统墓则是这一战役的一座丰碑。它与刘备入蜀后与刘璋欢聚饮宴的富乐山在今四川绵阳市、曾经驻扎的葭萌关在今四川广元市一起,成为蜀汉在今四川境内最早的一批遗迹。而论保存之完整,在广大民众中知名度之高,庞统墓无疑居于首位。从宋代起,墓前修建了靖侯祠庞统谥靖侯,故名,俗称庞统祠,历代又多次修葺扩建。千百年来,祠墓相伴,翠柏青青,成为蜀中一方名胜。

  二、鹿头山与蜀汉之亡

  鹿头山在今罗江县城西,其西麓直抵绵远河古称绵江,与绵竹故城今德阳市罗江县白马关镇与旌阳区黄许镇之间的袁家镇宏恩村、双江村隔水相望。成都平原至此与北部山地丘陵相接,使鹿头山成为西蜀北面最后一道屏障。这里俯瞰四周,视野开阔,实为屯兵之要地;《读史方舆纪要》评曰:“自山以西,道皆坦平,西川恒以此为巨防。”刘备取蜀之役,以涪城为大本营,而以鹿头山为指挥中心。庞统中箭死后,刘备将其葬于此处,不仅符合古人讲究风水、重视环境的风俗,而且与鹿头山在当地的战略地位有关。

  魏景元四年蜀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司马昭命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雍州刺史诸葛绪等五道伐蜀其中钟会大军由斜谷、骆谷、子午谷三路进攻汉中,故与邓艾、诸葛绪合称“五道”。此时,驻守沓中的蜀汉大将军姜维上表后主,建议“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然而,操纵朝政的宦官黄皓却“征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致使丧失了大好战机。钟会攻取汉中后,姜维会合廖化、张翼、董厥,退保剑阁。“冬十月,邓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蜀汉朝廷闻讯大惊,急遣行都护、卫将军诸葛瞻率兵抵御。“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这里所说的“绵竹”,不是指位于平原地区的绵竹县城,而是指与县城隔水相望,隶属于绵竹的鹿头山。这里不仅控扼川陕古道,为魏军前进所必经,而且地势雄峻,易守难攻,实为抵御邓艾的最佳阵地。任乃强先生《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刘后主志》注云:“诸葛瞻住绵竹,为守鹿头关。上引《钟会传》所谓‘蜀军保险拒守,邓艾遂至绵竹’者是也。涪距剑阁二百里,仅隔梓潼一县,两军易于并力。而瞻退绵竹者,盖与姜维、张翼、董厥、廖化等商为保据险阻困敌于平之计。翼、化等盖亦已分军出马鸣阁与江油等处截击田章,断艾后援。上引《钟会传》云‘破蜀伏兵三校’可证。”又云:“绵竹之战,邓艾军死中求生,存亡所系。《艾传》云:‘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阵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司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盖瞻等凭山险为阵,故忠与纂言未可击也。’”这一判断是正确的。今庞统祠西北300米处的山上有一座高10米、宽10米、长30余米的平台,《罗江县志》称为“诸葛将台”,应该就是当年诸葛瞻扼守鹿头山的指挥部所在。可惜诸葛瞻将略不足,本应固守,等待姜维大军回援,却气盛易怒,死拼硬打,“遂战,大败,临阵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瞻长子尚,与瞻俱没。”诸葛瞻以死报国的赤胆忠心固然令人崇敬,但其一误再误、迅速败亡的结局却实在令人惋惜

  诸葛瞻败亡后,邓艾大军直逼雒城今四川广汉。蜀汉已无险可守,后主及其亲信更是斗志全无,于是仓促采纳谯周之策,遣使请降。至此,姜维等人已无法再战,只得诈降钟会,欲伺机复国,惜乎失败被杀。可以说,鹿头山是蜀汉政权的最后屏障,鹿头山之战是蜀汉政权的最后一战,鹿头山的失守也就标志着蜀汉的最后灭亡。

  三、古驿道与兴废之理

  鹿头山上,庞统墓侧,有一段数百米长的古驿道,人称“白马关古驿道”。

  需要说明的是,唐代于鹿头山设置关戍,重兵屯守。五代时,移鹿头关戍于绵江今绵远河西岸,另置白马关于鹿头山。因此,今天人们熟知的白马关,就是原先的鹿头关。

  这段古驿道,即陇、蜀之间的古道之一小部分。三国时期,诸葛亮几度北伐,姜维屡次攻魏,大军征调,粮草运输,都要经过这里。遥想当年,这里不知有多少旌旗飘舞,战马嘶鸣,有多少民 挥汗,车轮咿呀。鹿头山之战时,这里是魏、蜀两军拼死争夺的要冲,不知曾洒下多少斑斑血迹。诸葛瞻败亡后,这里又是邓艾大军、钟会大军耀武扬威地涌向成都的通道,不知留下了多少战胜者得意的吼叫和狂乱的足迹。蜀汉的兴衰存亡,都在这条古驿道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三国以后,这里仍是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历代的贡赋要从这里运往京城,士子出外游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