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穿行在孔子亲切的目光里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 2004/2/20






    一个城市,总是以自己独有的建筑个性和特色景观而引人注目。
  孔子文化长廊对我的吸引,起源于一只巨型古鼎形状的建筑。
  那天黄昏,暮色四合中,经过彩虹桥东侧,一只古色古香的大鼎,衬着蓬勃的绿荫跃入眼帘,我心里不由一动,何时出现了这样一个大气磅礴的古鼎?我走过去,一只八九米高的三足仿古商鼎,闪着青铜般的光泽,赫赫然凸立面前。
  晚风拂动,绿叶沙啦,仿佛诉说着新奇而悠远的故事。我急切地打听这是一处什么建筑。
  有人告诉我,这是正在修建的孔子文化长廊乐水广场的“乐水亭”。我心里不由一阵激动。赞叹着这个创意,并反复审视面前新奇的大鼎,它的三足造型和仿春秋战国时期的图纹,它的色彩,古朴的韵味,让人浮想联翩。我望着巍然立于身旁的大鼎,耳畔响起一个苍古的声音。“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逝者如斯夫!”一位白发肃然的布衣先哲——孔子浮现我的眼前:苍茫原野,一辆双轮牛车,拉着这位长者和他的弟子,四处飘泊,奔走在春秋华夏的大地,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授徒讲学,桃李满天下。
  这位毁誉兼有的历史名人,两千多年来,尽管时沉时出,他的入世思想、教育思想、管理思想,他的社会责任感,他理性的中庸人生态度,他的施政以信,藏富于民……其中不少东西,今天仍滋养着我们。
  我信步向北走去,孔子文化长廊正施着工,仁德广场、中庸广场,“仁者爱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叮叮当当的凿钻开凿声中被体现着。龙钟风鼓,敦厚笃实的双石大象,品型建筑,泰然祥和,古朴厚重,工匠们正挥汗凿击,精美地打造它们。成片的丁香、玉兰、红梅、棕林欣喜地伫立他们身后,陪伴这些旌湖岸边的建设者,把晚霞敲得千般绚丽。
  我顺着长廊起伏的梯状石路,走向明哲花溪。晚霞的余辉把斑驳的树影投在身上和脚下的石路上。
  明哲花溪,蜿蜒而小巧。从竹林花丛中穿行,红、黄、绿、蓝的几个曲池簇拥着它,曲池鲜花绿树边,已有老人和孩子在此歇坐。曲池墙上,镶刻着孔子的语录。老人为孩子念着墙上的文字。“这是谁的话呢?”孩子问。“是一位老老爷爷的话。”“为什么写在这里?”“为了陪伴我们和城市长大。”我为身旁的对话激动着。
  我走过质朴的拱桥,顺着花溪两岸的卵石,穿过丛丛花树,走向一圈圈扩散的波纹形状的大同广场。六根精工制作、篆刻着“射、御、数、书、乐、礼”的圆形圆润石柱,庄严地耸立广场两侧,在辉晕中熠熠闪光;一面几米高的弧形《论语》水晶墙,围成一个大圆。墙上孔子慈祥地注视着我。我拾级而上,走进一种新异而旖旎的氛围中。新月照临空中,富于艺术韵味的路灯亮了,水晶墙亮亮闪闪。孔子的思想月光般流向我,墙上的文字闪动珍珠般的光彩……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悦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三人行,必有我师……父母在,不远游……这些以人为本,亲民爱民的思想,如亲切的晚风扑动我的心扉,我如走近久违的至爱亲朋,明显感觉心的跳动,我忘情地读着。
  广场中心有一个浇铸的圆形的金属物体,我走过去,辨认着浇铸在圆体上的孔子大同思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我佩服着两千多年前的这位老夫子思想的深邃,感叹着历史的睿智,没有遗忘这位古老民族的先师,这位让世界景仰华夏的老人,也敬佩我们的城市,至今仍让这位智慧老人关爱我们。
  800多米的长廊里,仍有建造者们的雕凿之声,他们在为我们的城市建造着一种思想精神。对此我是深怀感激的。
  我向城里走去,走在孔子亲切的目光里。湖畔温馨的晚风轻轻拂过,我居住的新城,被笼罩在一片明亮的光辉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