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04年德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 2005/2/25






  德阳市统计局2005年2月3日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完成了年初市人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主要指标达到近几年的最好水平。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增速创近十一年新高。2004年,全市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424.8亿元,增长13.7%,增长速度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创近十一年来新高,增速比全省高1个百分点,比全国高4.2个百分点。按可比价计算,比1983年增长6.8倍,年均增速10.9%。人均GDP达到11155元。

  从三大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7.5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202.5亿元,增长19.0%;第三产业增加值134.8亿元,增长10.8%。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65.3%、25.7%,分别带动经济增长1.2、9.0和3.5个百分点。全市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0.647.731.7。与2003年比,第一、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04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84.8亿元,增长20.5%,占GDP的比重为43.5%,较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9.1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5.6亿元增长28.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4.1亿元增长15.0%。

  财政收支增势良好。2004年,我市在降低农业税3个百分点,增加对三线企业退税等各种政策因素的影响下,通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辟新税源,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4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6亿元,同口径增长14.1%。其中,增值税2.4亿元 增长9.2%;营业税1.8亿元,增长15.0%;企业所得税1.8亿元,增长25.7%;城市维护建设税1.8亿元,增长16.4%。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保证了重点支出需要。财政总支出34.8亿元,增长20.6%。其中,基本建设支出2.9亿元 增长61.7%;教育支出4.5亿元 增长9.4%;农业生产和农业事业支出2.7亿元,增长68.2%;社会保障方面支出6.9亿元,增长19.4%。

  二、农业

  2004年,我市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采取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较上年减少6108万元;兑付粮食直接资金2837万元。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40.1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种植业总产值64.2亿元,增长5.9%;畜牧业总产值67.4亿元,增长6.4%;渔业总产值3.4亿元,增长16.5%。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稳定粮食生产,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28.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905公顷,增长2.1%。其中小麦播种面积7.4万公顷,增长1.2%;稻谷播种面积12.3万公顷,增长0.8%。全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为61.8:38.2。狠抓良种推广,粮油作物基本实现优质化,全年优质稻和优质油料作物种植比例分别达到90%和95%,为高产稳产打下了基础。全年每公顷粮食单产达6445公斤,增长1.4%。其中小麦单产为5500公斤,增长3.3%;稻谷单产8028公斤,增长0.7%。油料单产为2482公斤,增长3.7%。全年粮食总产量184.1万吨,增长3.5%。其中,小麦产量40.9万吨,增长4.6%;稻谷产量98.6万吨,增长1.48%;豆类产量为3.7万吨,增长9.6%。油菜籽总产量15.1万吨,增长1.0%;花生产量3.4万吨,增长4.8%。

  畜牧业发展加快。全年生猪出栏474.2万头,增长1.6%;出栏家禽8267.9万只,增长10.4%;肉类总产量49.2万吨,增长4.2%;禽蛋产量10.9万吨,增长5.1%。奶业生产保持高速增长,牛奶产量1.1万吨,增长17.0%。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9.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水产品产量3.8万吨,增长11.2%。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800公顷,其中退耕还林333公顷。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3亿元,增长17.4%。解决1万人饮水问题。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850公顷,新建堤防1.6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870公顷。全市有效灌溉面积15.2万公顷。

  全市机械总动力119万千瓦,农用拖拉机1.7万台,农用运输车6290辆。农村用电量2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5.2%。

  积极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0家。其中,被列为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全市农业产业化专业协会10家。

  三、工业和建筑业

  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经济效益提高。全部国有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下同)实现工业增加值124.6亿元,居全省第二位,较上年增长29.5%,增幅比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增加值47.6亿元,增长17.3 %;重工业增加值77.0亿元,增长50.7%。实现工业总产值380.4 亿元,增长38.4%。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年产品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达51家。其中: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9户,比上年增加2家;20亿元的企业5户,比上年增加4户。

  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60.0亿元,增长28.6%,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5.8%。

  县及县以下工业快速增长。全市县及县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74.1亿元,增长25.5%,县及县以下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59.5%。六县(市、区)工业增加值增幅均达18%以上。

  支柱行业支撑作用明显。全市重点培育的六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112.5亿元,增长30.4%,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92.4%,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7.3个百分点。其中机械、食品、化工三大行业主要指标居各行业前列。三大行业分别实现产品增加值45.1亿元、36.7亿元、18.7亿元;分别增长51.3%、15.8%和33.4%。

  多数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天然气10.3亿立方米,增长6.6%;白酒8.8千升,增长17.9%;卷烟224.9万箱,增长1.3%;化肥93.7万吨,增长19.7%;水泥334.1万吨,增长19.8%;电站汽轮机1477万千瓦,增长71.3%;发电设备1518万千瓦,增长103.5%。国家宏观调控的产品产量有所下降。成品钢材21.4万吨,下降9.7%;锌7.9万吨,下降13.3%。

  经济效益继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67.0亿元,增长35.2%;利税总额58.5亿元,增长34.2%。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均居全省第二位。实现利润29.4亿元,增长59.9%;亏损企业亏损额1.0亿元,下降22.1%。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50.0%,提高15.4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1.7%,提高0.7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07.2%;流动资产周转率1.3次,提高0.1次;成本费用利润率8.9%,提高1.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72852元/人,增加14538元。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7.9%,下降0.7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建筑企业全年完成施工产值71.0亿元,增长17.9%;竣工产值43.1亿元,增长22.6%;完成施工面积742.7万平方米,增长11.1%。

  四、固定资产投资

  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6亿元,增长17.5%,增速比上年回落3.3个百分点。

  在宏观调控下,固定资产投资重点支持能源、交通、通讯、工业等领域的建设,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全年基本建设投资30.5亿元,增长14.8%,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8亿元,增长13%;更新改造投资完成29亿元,增长27.2%。全市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共完成59.5亿元,占全部投资的62.3%,较上年上升1.6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18.6亿元,增长25.7%。从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房地产投资的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0.9亿元,下降15.9%;第二产业投资39.3亿元,增长31.3%;第三产业投资38.2亿元,增长13.5%。一、二、三产业的投资比例为1.2:50.1:48.7。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36.6亿元,增长23.3%,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8.3%非国有投资59亿元比重61.7%。

  全年房屋施工面积达513.5万平方米,增长17.0%;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16.5万平方米,增长19.0%。

  五、国内贸易

  城乡市场繁荣。2004年,全市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24.5亿元,增长14.3%,增幅比上年高1.8个百分点。餐饮业发展快于商贸。全市餐饮业收入27.1亿元,增长29.1%;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97.3亿元,增长10.7%,餐饮业比商贸增幅快18.4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升级迹象明显。住房消费保持高涨态势,与之相关联的建材、家具消费强劲增长,全市商品房销售额比上年增长37.9%,带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