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固定电话竞争开始了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 2004/2/17






    去年底,绵竹西南镇飞凫村十几户农户悄然放弃使用多年的电话号码,转而用起了在这个区域内还有些陌生的“5”字头号码。这被业内人士称为转网,不仅出现在农村,也频频出现在固定电话趋于饱和的城市。
  在2003年,德阳人渐渐发现,以“3”、“5”、“6”数字打头的住宅电话多了起来,打破了人们以电话号码开头数字判别区域的惯性思维。在本地经营数十年的德阳电信冷眼看着联通、铁通和去年开始挂牌放号的网通这几个固定电话的“新手”,都手持经营牌照抢占滩头。对于电信,这种局面的出现意味着,在固定电话市场独占鳌头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铁板一块的固定电话市场松动的迹象逐渐明显。端到用户面前的“菜”由别无选择的1盘而变成了4盘。有人判断,“电信市场真正的竞争开始了”
  事实上,两年前原中国电信南北分拆为“新电信”和“新网通”之后,有关方面即允许两大集团各自在对方的区域内建设本地电话网和经营本地固定电话业务。这一点让很多人感到振奋,有学者预言:“拆分之后的竞争会变得更加激烈,不久后,同一区域就会有几家公司同时经营固话业务……”但乐观的预言似乎来得太早。固话运营所特有的高“门槛”难以逾越。对于运营商来说,必须面对的是建设基础网络的巨额投入。因此,尽管联通从一开始就拥有固定电话的经营权,却一直没有贸然进入固定电话领域。同样道理,在铁通挟原有路网资源进入固定电话市场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市场反应都波澜不惊。
  因此,有关方面苦心营造的竞争环境迟迟没有在消费终端有所体现。时至今日,电信之外的其他几家运营商圈下的地盘也是很有限度的,据一位业内人士估计,在过去的一年里,德阳固定电话达到63万户左右,而3个后来者在其中所占份额加起来也不到0.1%,而据记者了解,德阳的这个比例还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电信仍然是绝对的强者。
  但目前的强弱之势掩盖不了今后的竞争。就如网通德阳分公司市场部经理郭黎所说,“我现在为了10户用户而花血本铺设一条缆线,并不代表今后这条缆线只为10户用户服务。”据郭黎透露,网通德阳公司在德阳放号的半年多时间里,虽然总量不大,但升幅却呈明显的加速度。
  作为“大腕”的电信并不讳言对手,副总经理傅强坦言,去年有两三千户电信用户转网。从业务量上来讲,电信仍占有绝对优势,去年净增用户数远远大于流失的用户。拥有数十年的积淀,电信的市场主导地位是对手短期内难以撼动的。但对手活跃,电信不能不对此关注。傅强介绍,德阳的固话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趋饱和,蛋糕只有那么大,除去很少的增量部分以外,几家运营商所抢夺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电信的存量,彼长而此消。因此,去年在德阳电信一系列内部改革中,加强了服务的主动性,一个明显的载体是实行“社区经理制”。社区经理除了主动给予区内用户稳定的服务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即是“了解对手动向”。
  几位转网者告诉记者,吸引他们转网的因素之一,是市话和区间话费清单查询。 在用户的强烈呼吁下,国内长途电话开始“透明”收费,用户可以得到收费清单,而市话收费的“打闷包”却延续至今。
  除服务的主动性以外,几家抢滩者还有一个最强有力的手段就是价格。这对于相当一部分用户来说无疑是最具吸引力的。郭黎认为,网通德阳公司所制定的各项服务价格,是限定在信息产业部有关条款规定之内的。本地业界对此表示了相当的关注,有人认为,不管是服务质量还是价格,都应经得起时间和政策的考验。
  在很多人看来,固定电话的竞争焦点将随着竞争烈度的提高而更加明朗,那就是被业界称为“最后一公里的垄断”。为了这最后一公里,运营商们煞费苦心。
  据一篇名为“固定电话垄断何时打破?”的文章介绍,在成都打破“固定电话最后一公里垄断”的泰龙公司,只是一家规模不大的民营公司,其做法就是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进行用户驻地网的建设,搭建一个公共平台,通过这个公共平台,小区住户就可以选择任何一家固定电话运营商的业务。而在没有这个平台时,运营商之中谁先去占有了这个楼盘,谁就圈占了这块地盘,基本上就锁定了这个地盘上所有的客户群。
  电信专家认为,泰龙的经营方式尽管在电信政策上还没有明确的界定,但对于打破固定电话领域目前的局面,无疑是一种积极的尝试。“跑马圈地”的背后,实际是消费者的选择权脱手的问题。目前德阳以及其他很多地区的竞争模式是,房地产商把握着用户,特别是新建小区的用户资源,住户是没有选择的权力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后一公里”垄断尚未打破,选择权还没有到消费者手里,竞争就尚不完全。不过,既然竞争开始了,固定电话用户就终究会从中受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