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城市建设重点工程走笔
当美丽的夜景灯开始在风中闪烁,当欢快的背景音乐合着喷泉的节奏开始跳动,城市的梦想也开始起飞。身在德阳,几乎无人能够拒绝滨湖景区的魅力以及铺装一新的南街商业街的风情;在这里,你还能透过条条如虹的大道、片片绿地和高高的脚手架,触摸这座城市的生机和活力……2004年,德阳的城市建设继续利用自然山水优势,挖掘文化内涵,着力建设和谐宜人的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为建设现代工业化山水园林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旌湖西岸变美了
作为我市旌湖西岸绿化景观改造一期工程于2004年6月中旬动工,这段自岷江西路至长江西路段“旌湖西岸体育文化长廊”,全长750米,整个改造工程历时120天,总投资达160多万元。通过改造,原来的滨湖道路实现了拓宽、翻新,全程安装了造型新颖美观的特色路灯,还新建了生态停车场,极大改善了行游条件。而在景观建设与园林绿化上,该路段更是接受了一次“美容手术”。1200平方米的生命广场上,“生命柱”主题雕像耸立中央,艺术石座环绕周边;近600平方米的健身运动场内,各种室外健身器材错落有致。在对原有的“精卫填海”石雕予以修补、翻新的基础上,新增了石质雕像两座、不锈钢雕像4座、道教文化石刻4处。整个路段还合理添置了一批木质、石材休闲座位。散布在草坡的“九曲栈道”颇具新意,而蜿蜒的雨花石健身道也别有一番情趣。同时建有多处平台,以便游人小憩之需。一系列设施布局看似无意,却饱含匠心。道路两侧、景点之间,广泛移栽有白玉兰、木芙蓉、皇后葵等各类城市景观花木,种植草坪450平方米,人工造坡2000平方米,绿化总面积达26000平方米。
“体育文化长廊”是旌湖西岸绿化景观改造工程的“开篇之作”,与旌湖东岸隔岸对望、相映成趣。在改造中精心融入的大量人性化设置,为广大旌城市民的休闲生活提供了更为优良的硬件环境,为我们多姿多彩的城市再添魅力。
小街小巷变宽了
2004年,城市建设不仅关注大项目,还围绕市民切身利益,为百姓多办一些“小事”,搞了一些局部小项目。去年初,市建设局在近几年每年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小街小巷改造整治的基础上,经过摸底调查,又将市区21条小街小巷的改造作为全年为民办实事项目的“一号工程”予以落实。
市建设局将小街小巷的改造纳入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成立了精干、高效的工程协调机构,做到全局参与、责任到人,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一方面本着“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原则,遵循“联手融资、共同建设”的科学城建理念,鼓励沿途单位自愿集资,千方百计筹集改造资金;另一方面大力推行“无标底招标,合理低价中标”,在工程造价上严格控制。从2004年5月开始,在改造小街小巷的规划、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城建职工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拆迁工作多、地下管网复杂、地面杆线林立等一个又一个阻碍和困难,在合理安排工期,强化质量管理,加快工程进度。如今,黄河路人行道、绵远街三段、桐花巷、红土地庙街、兰花巷、文昌巷、北江街等16条小街小巷改造工程已经完成,春节前将完成城隍庙及崇果寺街等第二批小街小巷的改造。
在顺利推进小街小巷改造的同时,还实施了亮化工程。从去年6月至今,市区34条小街小巷的路灯改造和新安工程全部完工,改造灯型达13种,安装各型路灯441柱910盏。
改造完毕的小街小巷焕然一新、路平灯明,居家出行条件的改善、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给小街小巷的居民们和商家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和商机。
环卫设施修好了
2004年12月29日上午,旌阳区和新镇万寿村白腊沟里彩球高悬、鞭炮齐鸣,在这里建设了3年的市生活垃圾处理场终于迎来了竣工投产的一天。
占地243亩,设计处理能力可达300吨/日的生活垃圾处理场采用了综合处置工艺,即以堆肥为主,焚烧为辅结合最终的卫生填埋,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目标。整个操作工艺实现了自动化与半自动化控制,建设有全场在线监测系统,可实现互联网远程监测。
位于旌阳区八角井镇的建设规模为日处理生活污水10万立方米的市污水处理厂也于2004年底基本完工并进入了试运行,4.7公里厂区外截流干管可接纳绵远河以西及以东地区污水进厂进行处理。
现代化的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和市污水处理厂的建成,标志着我市生态环保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不仅使生活垃圾和污水无害化工作达到了新的目标,更有效地实现了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为我市构建大城市做了有力的支撑,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