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映日荷花别样红 ——德阳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纪实(上)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 2004/8/16






    “德阳的工业是国家的大工业,拿制造冶金设备、电站设备的工厂来说,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这是机械工业之母──母机工业” 。 46年前,邓小平以战略家的眼光和气魄为德阳的工业发展规划蓝图。从此,承载着年轻共和国的光荣与梦想,在川西平原这片富庶的土地上,成长起这座年轻的工业城市——德阳。历史大踏步地前进到今天,建设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德阳,再一次站在了时代的潮头!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之际,《四川经济日报》8月10日、11日在头版连续刊发关于德阳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报道,本报特予转载,敬请关注。

  5月18日,省委工业工作会议首日,来自全省各地的代表一大早就从成都出发,直奔德阳。二重、东电、蓝剑、宏华、剑南春、什邡卷烟厂,一家家活力四溢的企业让参观者兴奋不已,一位省内著名的经济学家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必然有一个工业化和信息化相互渗透的历史进程。在德阳,我们看到了这一历史阶段的现实进程。

  7月13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学忠一行再次来到德阳,就工业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在花了一天半的时间考察企业后,张学忠欣喜地称赞,没想到德阳工业有这么强的实力,也没有想到德阳有这么多经济增长点。他为德阳下了一道“命令”:做新型工业化的先行者,走到全省的前列。

  德阳,我省老工业基地,以二重、东电、东汽“三大厂”闻名于世。在那激情的年代,承载着年轻共和国的光荣与梦想。步入新世纪,面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使命,德阳,再一次站在了时代的潮头!

从比较中寻找竞争优势

  德阳工业总让人激动。站在如巨人般的“ 中国轧机之王”的脚下,你不由会发出“人之伟大”的感叹,这是二重的骄傲:“我国许多重大工程或装备的核心部件都出自它的巨臂之下。”被媒体誉为世界“巨无霸”的三峡转轮,是在东电孕育成型。在亚洲最大的钻机总装测试场上,川油宏华生产的DBS系列数控变频电动钻机高高矗立,它的出口,一举超过了建国以来我国石油钻机出口的总和。

  然而,就在3年前,二重亏损上千万,东电亏损2.1亿元,东汽利润仅有700万元,“夕阳产业”的断语好像已成事实。那时德阳工业的当家花旦是红红火火的剑南春、蓝剑、什邡烟厂。新一届领导班子确立了“工业强市”战略,发展路径和取向似乎已不言而喻。

  选择出人意料——建设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

  “真正属于你的机遇只有一个。”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成云解读了“出人意料”。“抓住它,才会实现利益最大化。”拨开云雾,德阳市委、市政府清醒地看到,打造德阳工业名片,重装产业最具比较优势:企业资产总量达140亿元,5.9万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1.83万人。无论设备基础,还是产业、人才的集中度都居国内前列。

  2001年,德阳响亮提出打造“重装基地”。2002年初,德阳——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正式成立。9个月后,党的十六大提出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幸运女神开始向德阳微笑了,始于2001年末的全国性缺电,给这个全国最大的重型机械和动力设备基地带来现实机遇。“三大厂”的订单雪片般飞来,东电的产量从2000年的200万千瓦上升到2003年的700万千瓦,今年更高攀至1200万千瓦。今年上半年,“三大厂”到手的订单300多亿元。

  “重装基地”起步后,“三大厂”将主要精力放在核心技术培育和市场开拓上,总分零配件生产则适度向外转移。川油宏华将70%的制造量通过全球采购、协作配套的方式扩散出去。150多家中小配套企业在德阳遍地开花,与骨干企业扶“重”同行,在全市形成了一个装备企业集群。美国GE公司、日本日立、三革、菱重工、法国阿尔斯通等世界知名企业主动上门谋求合作。今年上半年,重工业企业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的贡献率达到59.91%,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5.51个百分点。

  以建设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为龙头,以机械、食品、化工三大产业为支撑,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做强老支柱,培育新支柱,延伸产业链,打造企业集群——德阳工业发展战略就此锁定。

从创新中增强发展后劲

  在省委工业工作会议上,省委副书记、省长张中伟对德阳工业经济的成功作了如此评价:面向市场,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

  确实,德阳人从来不缺乏改革和创新的激情——蓝剑的混合所有制、剑南春的产权制度改革、川油宏华的分配机制……先进的,就大胆拿来为我所用;没有的,就自己摸索出一条新路来。

  “三大厂”曾经是体制改革的“硬骨头”,人员多、包袱重,牵一发而动全身。2003年,二重下大力气完成结构性、功能性调整,员工从1997年的18675人减到14146人;东汽组建7个工厂控股子公司,分流3941人;东电分离了7个辅业单位。

  体制创新带来的是机制的裂变。“三大厂”实行各种形式的激励机制,人才由“外流”变成“回流”。川油宏华每年按职工人数的1/10评选出先进人物,然后奖以股权、期权,把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被誉为“重组典范”的特变电工(德阳)电缆,更是响亮喊出了“改革就是特变”,其引入的技术专家周厚强,为企业取得了15项专利,企业把新产品利润的20%奖励给了他。

  如果说体制机制创新带来的是源源不绝的内生动力,那么技术创新则增强了造血功能。如同大多数老工业基地一样,设备陈旧、产品开发能力偏弱、劳动生产率低下是德阳重工业企业身上一个个醒目的“硬伤”。“装备别人,先要装备好自己!”德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方小方开出了疗伤的药方。2001年以来,德阳企业完成技改投入近50亿元,接近“八五”、“九五”10年技改的总和。今年上半年,德阳企业完成技改投资16.04亿元,同比增长31.16%。

  在技术改造和创新上,德阳工业人舍得花钱。2003年销售收入排在前十位的企业,都通过近几年对技改的大投入实现了企业规模的扩张和质量的提高。排在首位的什邡卷烟厂,去年技改投资达到了销售收入的11%。一边是新流水线源源不断地生产出产品,一边是对老流水线的不断改造,这种景象在德阳的企业里非常普遍。

  持续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创新,给老工业基地体内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此,东电董事长朱元巢深有感触。没有2001年围绕提高水电、火电产能的数千万元技改投入,东电不可能抓住这3年市场复苏机遇;没有总投资高达11亿元的大水电技改项目,东电不可能在今年3月中标三峡右岸4台机组。“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如今,东电居全球之首的水电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让世界钦羡。

  在技术改造和创新中,德阳企业十分注重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嫁接传统产业,这方面琪达投入70万元与加拿大专家合作开发了一套软件,把人体36个身材数据输入电脑,使琪达服装的规格扩充到360个,保证任何一种体形都能穿上最合身的琪达服装。凭借这一秘密武器,琪达在业内获得了“定制专家”的称号,去年拿下了9000余万元的团体服装定制合同。

  2003年,技改对德阳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4.7%,拉动了1.8个百分点。这不是“虚长”,可以佐证的是,同期技改对德阳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25.9%,拉动了4.7个百分点。正是坚定不移的技术改造和创新,德阳工业才走上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康庄大道。(下篇请见本报明日一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