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日报》创刊20周年,回顾20年来所经历过的漫长征程,特别是创刊初期的那段艰苦岁月,总是令人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永不忘怀。
德阳建市不久,市委、市政府就把发展新闻事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各种渠道,广揽新闻人才,积极为创办报纸、电台做好准备工作。
1983年11月底,我作为一名外地县委报道组的专职新闻干部,被调来德阳市委宣传部工作。报到那天,部领导对我说:“市里调你来德阳,是为了将来发展新闻。但现在条件还不成熟,暂时在部里做些日常工作,待将来创办报纸时,你仍去搞老本行。”我愉快地服从了分配。
在曲折中诞生
德阳建市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市委、市政府深感创办党报对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时责成市委宣传部尽快提出具体意见和设想。1984年5月中旬,市委宣传部向市委书面报告,拟在建市一周年时出版四开版《德阳报》旬刊(试刊),逐步创造条件,充实力量,积累经验,待一定时期后,缩短刊期,公开发行。在试刊期间,暂不设报社机构,由宣传部在部分县(区)宣传系统抽调搞过新闻的同志,加上宣传部内部调剂出的人员承担编采任务,设立编辑室。我和万成炼参加了具体准备工作。
由于试刊是旬刊,报纸不好操作,不少同志建议办《德阳经济报》,突出市带县的特点和经济发展的优势。市委宣传部也曾制定过创办经济报的方案呈报市委。经市委反复讨论,仍决定为市委机关报《德阳报》。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1984年6月下旬,市委宣传部在金河磷矿召开宣传工作会议,专门对创办《德阳报》作了安排。会议结束后,我们回到德阳,恰好市里收到了省委对创办《德阳报》的批复:“德阳距成都较近,当天能看到《四川日报》,缓办。”对此,市委领导既着急又冷静,一方面鼓励我们继续做好准备工作,一方面立即向省委有关领导请示汇报。7月中旬,省委宣传部同意试办《德阳报》(试刊)的批复下达,我们悬着的心一下放了下来。
在艰苦中成长
1984年9月1日,《德阳报》(试刊)终于同读者见面了。
那时困难很多。一是办公条件差,没有固定的办公场地,靠宣传部从市委统一租用分配的几间办公室中挤出一间作编辑室,调剂出3张办公桌,供7个人用,两个人共一张,有的人没有座位,看谁不在家就顶补上。每人都准备了一个文件袋用来装稿件,上班时带来,下班时带走,连搁放的地方都没有。
二是吃住“打游击”。那时因建市不久,住房十分困难,刚来的同志不是住招待所,就是投亲靠友,自己找住处,有的自己出钱租一间房,有的一会儿搬这里一会儿搬那里,我一年内搬了3次住地,真是居无定所。长期在集体食堂吃饭。
三是人员不足。开办初最头疼的是人,省内有的新闻单位的同志原想来德阳,一听条件那么差,人家不来了。外地想来的又一时来不了。市里只好从市中区、中江等县的宣传、广播系统抽调、借调了几个同志,加上从市委宣传部调剂出的人员共七八个。这些同志多数是通讯员出身,写稿是熟手,但真正办过报纸的却很少,对编辑、组版业务不熟悉。当时分工也不可能很细,编采人员都是“记者、编辑、组版、校对”一肩挑。编辑部除少数机动记者外,原则上采取包版,副刊、尤其是组版,多数同志过去从未干过。我们就用第一期报纸现场“练兵”,提倡“老”带“新”、“熟手”帮“生手”,动员大家人人组版。有的同志拿着版样无从下手,有的组一个版花了一天时间,经过五六次改动才搁平。有的同志为了掌握这门业务,干脆把版样带回住处,晚上加班反复练。就这样边学边干,很快人人学会了组版。
四是经费困难,生活艰苦。在出第一期《德阳报》前的8月底,报社领导班子建立了。陈锦林同志兼任社长,沈杰同志从《渡口日报》调来任副社长兼总编辑,报社人员也陆续增加。市财政仅拨给3万元的开办费,用来支付日常的印刷费、人头经费及办公费等,处处精打细算,点滴节约。没有交通用车,记者下基层采访,近的骑自行车,远一点的坐公共汽车。编采人员无稿费、无奖金、无补贴,就连稿笺也是一本分两三次发给,用完了再领。
开初,由于原德阳县印刷厂条件有限,为给其一定整改时间,我们在绵竹县印刷厂印了4个月的《德阳报》。为解决送稿、校对用车,陈锦林同志从金河磷矿要来了一辆报废的吉普车。因挡风玻璃破碎,四面通风,冬天一开动使人冷得发抖,大家叫它“打鱼船”。每次到绵竹校对,社长、总编、编辑和宣传部的部分同志都去了,“打鱼船”坐不下,年轻同志就去乘公共汽车。当天校对好后,多数人返回德阳,总是沈总、李宝林(编委)和我留在绵竹,晚上坐镇印刷厂,直到深夜拿到新出版的报纸才到招待所过夜。他俩年纪比我大,身体又多病,但仍兢兢业业,忘我工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面对艰苦的环境,大家团结友爱,互相尊重,互帮互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工作上不分彼此,重担争着挑,困难迎着上,有的同志一人干两人的事,从不叫累,更不计较这计较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