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机制新发展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 2003/12/3






    农村实施税费改革以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投资少和投劳不足的严重困难,怎样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走出困境,重振旗鼓,请看旌阳区探索的一系列新招———
政府引导  业主开发
  11月10日,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在四川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视察旌阳区双东镇东美、钱音村时,对这里以国家补助作引导,实行农业招商,引进民间资金开发的投资方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2000年底,成都市龙泉驿区老板陕昌海来到钱英村,准备开发该村5社那一片山地。他的想法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镇政府决定把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的优惠政策向业主倾斜,支持业主承包村民土地,成片集中开发。业主一算账,政府给予补助,不仅是大力支持,而且减少部分投入,划算;村民一算账,山地贫瘠,一亩地纯收入最多150元,而将地出租,前5年享受退耕还林政策,一亩地一年有125公斤大米(或小麦),折价170多元、有20元生活补助费,一年最少收入190元。若帮老板打工,还能挣到工钱,划算。如此一举两得,双方一拍即合。陕昌海当即邀约两位好友联手开发,承包山地60亩。日前,记者在他们承包的土地上看到,枇杷树已长到1米多高,长势喜人。陕昌海高兴地告诉记者,这些树明年就可以挂果,到2006年将有很好的收成。
  互惠互利的合作条件,很快吸引了德阳市区的老板李德雄前来承包土地150亩。记者在李老板承包的土地上看到,蓄水池、沉沙坑、引排水沟、网格护坡修得整齐规范,完全解除了山高水缺的困窘。此后,各地老板纷至沓来,截至今年10月,双东镇先后引来业主12个,实现土地流转596亩,投入国家补助资金47万元,区镇配套资金23万元,老板出资71万元,修建蓄水池30口、沉沙坑60个,整治山平塘1口,修引排水沟8公里,整治道路4.1公里,坡改梯342亩,全部种上了经济林木。在果树投产前,林下套种的粮食作物产量大增,使昔日很不起眼的荒山坡一下子成了“香饽饽”。
以堰养塘  完善设施
  一个村民小组花4万多元维修水利设施,不让村民出一分钱,说来让人难以置信,但你到旌阳区东泰镇山门村6组一问,人们就会告诉你,这是搞好堰塘经营权拍卖,以水利设施养水利设施的妙招。
  该组麻柳堰塘38亩,为充分发挥堰塘的效益,组长张开清和村民代表一起,研究制定了一个规则,公开拍卖该堰塘10年的经营权。为了保证拍卖的严肃性,规定凡报名参与竞争者,必须先交1000元的保证金。消息传开,全组有13人报名角逐。价格从每年3530元扶摇直上,最后李军以每年1.5万元获得。该组还把组里大小不等的几个堰塘的经营权都以同样的方式进行了拍卖。
  为了解决好堰塘被承包后用水与养鱼的矛盾以及承包户万一违约的问题,该组在承包合同上详细规定了蓄水和放水限度。李军等经营户在签订承包合同时,每户都交纳了两年的承包费。收到承包费后,10月至11月,他们先后花3万多元和1万3千多元对麻柳堰塘堤埂和1000米田间渠道的渗漏给予了彻底整治,为养鱼和农田用水提供了切实的保证。
  旌阳区水利局办公室主任赵清告诉记者,现在农村好些地方的堰塘都因管理不善而塘裂埂垮,蓄不了水。拍卖经营权后,以堰养塘,一举两得。
业主修水库  村民齐受益
  11月19日,记者在旌阳区和新镇龙垭村4组采访,看到偌大一个水库,碧波荡漾,令人神往。该组组长欧有荣告诉记者,这是来自德阳城区的业主邓隆全投资40多万元修建的“救命”水库。
  龙垭村山高缺水,十年九旱,莫说生产用水难,就是人畜饮水也时常发生危机。今年5月,邓隆全与该组签订协议,承租48亩山地搞果品开发。为了解决果园用水困难,邓隆全毅然投资40多万元,利用村民无偿提供的土地,修起一个蓄水14万立方米的水库。有水了,“哗哗”的自来水流进山地,果树、花木茁壮成长;有水了,开始了商品鸡、鸭、鱼的养殖。邓隆全告诉记者,他将对这里进行全方位开发利用,把它建设成为一个集赏花(果)、观景、垂钓、休闲为一体的娱乐胜地。
  该组村民也得到了水库的好处,现在家家户户都吃上了每吨一元钱的自来水;全组60多亩“望天田”将免费得到灌溉。该村党支部书记邱秀告诉记者,有了这座水库,全村400多亩“望天田”丰收在望,从此村民不会再为泡田、拦水等伤脑筋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