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广汉市又有60多名贫困大学生得到民政、工会、栋梁工程、西部开发助学工程、迈普青少年助学基金以及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资助而顺利入学,资助金额15万余元。在广汉,没有一名被正规大学录取的本科大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
帮扶一把,困难学子走上大学路
今年8月27日,广汉市总工会在该市教育局3楼会议室举行资助仪式,张正蓉、冯飞等19名考上大学的困难职工子女分别得到800元的现金资助。在捐助仪式上,省总工会给付思超、彭涛2位同学每人一次性资助1000元,一张上学机票;德阳市总工会给王小京、王道伟、王成刚3位同学每人一次性资助1000元。当天,广汉乙源公司、士达碳素公司也慷慨解囊,分别给予家庭特别困难的何春梅、刘小庆、张玲、廖郭波、吴军和张正蓉、曾钟等7位同学一次性资助6000-10000元不等的学杂费。
同时,由广汉市文明办联系的“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助学金,给广汉中学1名考上重点大学的贫困学生每年5000元的助学金。“迈普青少年助学基金”今年也在广汉资助4名贫困大学生,每人1000元。广汉市法院干部职工捐款1000元,帮助贫困学生黄娅走进了北京对外经贸大学。
助学工程,建立长效机制好
自2000年以来,广汉市委、市政府领导非常重视和关心贫困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助学工程”。
2001年8月,广汉市委专门发文,要求四大班子及各部门、各乡镇领导同志,积极参与一帮一扶贫助学活动。从当年起,每人对口扶助一个贫困学生,每人每年400到800元不等。这一善举使100余名贫困中小学生及时得到帮助,顺利进校读书,并完成学业。仅此一项,每年扶助金额共计达到6万余元。该市市委书记、市长带头资助贫困学生,其他领导干部也在每学期开学前后,按时给自己的联系对象送去学习费用,还送去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帮助贫困学生家庭勤劳致富,科学致富。
去年以来,广汉市委、市政府将贫困学生读书问题纳入全市解决“五难”问题统筹解决,并多次召开教育、民政、工商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专题研究扶助贫困学生就学问题;今年,专题研究设立“广汉市贫困学生助学基金”的有关问题,为贫困生的就学提供制度保障。目前,广汉市建立了政府救济、教育减免、助学金帮助、社会各界捐赠等多渠道扶助贫困学生的保障机制。
一些乡镇也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帮助贫困学生,如三星镇成立“济困助学”基金,首次募集捐款6.17万元;小汉镇今年3月成立了民政助学基金,8月该镇有6名大学生得到了600———1000元的资助。
形成合力,政府社会皆尽责
民政救济:对已经纳入民政救济对象的城市低保和农村特困家庭的子弟入学经费,由民政局从民政救济金中给予一定的困难补助,主要帮助困难大学生解决上学路费问题。今年,29名符合民政救济条件的贫困大学生获得了广汉市民政局一次性700—1000元不等的资助。
教育减免和助学金帮助:广汉市教育局和学校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在办公业务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每年仍然按照不低于5%的比例,减免贫困中小学生的学费、杂费,甚至书本费,年减免金额在70万元以上,加之上级划拨和本级配套的助学金每年约10万元,教育部门及学校每年帮助约1000名中小学生正常上学读书。
社会捐赠:早在2000年,由广汉市委统战部发起、广汉市教育局和民政局协调配合,开展了资助本市贫困中小学生的“光彩事业”捐助活动。40多家非公有制企业及7家宗教场所,根据教育局和民政局确定的贫困中小学生名单,对他们一帮一助学捐款,分别给每人每年360元(小学生)和600元(中学生)的对口扶助,帮助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4年来,广汉市先后为200多名城乡贫困生提供了20多万元的助学经费。从去年9月至今年7月,又有100余名贫困的中小学生得到了这些民营企业和宗教场所的资助,助学经费达7万余元。
从2001年开始,美籍华人江伟道先生每年捐资2—3万元,设立了专门资助家乡(广汉)优秀贫困学生的“江伟道助学金”,今年8月23日,江伟道先生又捐资2.4万元,资助29名中小学生继续学业。
2002年,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栋梁工程”。广宇化工、士达碳素公司等民营企业、德阳广汉两级总工会等单位和个人共为广汉16名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捐款6.4万元,帮助他们圆了大学梦。广汉市教育局为新丰镇一名贫困大学生提供每月110元的资助,从2001年起直到大学毕业;2002年,为三水镇一名贫困大学生提供每年2000元的资助;今年,又为雒城镇贫困大学生牟杰提供了1320元助学金。
据统计,广汉市每年大约有小学、初中、高中贫困学生1500名,他们约需读书费用86万余元。同时,随着高考升学人数的不断增加,每年还有百余名考上大学的新生由于家庭贫困需要政府和社会帮助。但因为该市采取了多种措施,建立了扶贫助学的长效保障机制,确保了每一位贫困生都不会因贫困而失学。4年来,该市资助的贫困学生共6000余人次,资助金额达35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