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推进全面小康 实现共同富裕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 2004/9/10






    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在197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首先提出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和历史上其他社会形态最根本的特征,而全面小康把这一特征具体化。

  早在1979年12月,邓小平在回答外国客人提出的中国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想的问题时,提出先实现小康。他认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相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1987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三大确认了邓小平的战略构想,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在上个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从我国的国情来看,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是指我们刚刚跨入小康的门槛,人均收入还不高,只有800——1000美元,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我们才刚刚摘掉“低收入国家”的帽子,进入世界中下等收入国家的门槛。所谓不全面,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小康生活所覆盖的人群不全面。另一层是指人们所享受的小康生活不全面。总体上说,城市进入小康的比重大,农村进入小康的比重小;东部地区进入小康的比重大,中西部地区比重小;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之间收入很不平衡,并且这种差距有扩大的趋势。显然,我们现在所达到的小康只是总体上的小康。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就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方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样的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十六大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十六大对小康社会的规划,继承了邓小平小康社会的思想,同时又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的思想。这种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明确提出了生态建设的任务;第二,把民主法制建设上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来认识,不仅为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而且丰富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第三,对各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更加具体和更高的要求。

  全面小康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经阶段。共同富裕既是一个现实的原则,又是一个远大目标。而全面小康为这一思想注入了新的内涵,使目标更具体,任务更具可操作性。从贫困落后走向共同富裕,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提高的过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而追求这一目标的发展过程——推进全面小康建设则构成了走向共同富裕的实际步骤。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向贫穷宣战,消灭贫穷,解决温饱就成为当时的主要任务。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开始向小康社会迈进,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我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6位,人均GDP实际上已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世界中下等收入国家行列。在这种形势下推进全面小康建设就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