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纪实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 2004/5/18






    工业强市。德阳经济总量多年来一直保持全省第三位的发展水平,工业在其中的贡献功不可没。

  ——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55.38亿元,增长12.3%,创近10年新高。财政总收入41.41亿元,增长13.45%,地方财政收入15.79亿元,增长31.1%。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6.45亿元,增长21.61%;实现利润18.79亿元,增长28.14%;实现利税44.11亿元,增长20.62%。

  ——今年一季度,全市GDP达到84.03亿元,增长13.6%;地方财政收入3.76亿元,增长52.0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8.29亿元,增长36.36%;实现利润5.91亿元,增长65.3%;实现利税12.49亿元,增长20.64%。

  工业被誉为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脊梁。德阳的工业能挺直脊梁,阔步前进,重要的原因在于,市委、市政府一直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

突出工业立市 坚持协调发展

  德阳以工业立市。如何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协调发展,一直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市第五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成云在工作报告中响亮提出:“以建设‘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为龙头,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强老支柱,延伸产业链,打造企业集群”,力争到2010年,全市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

  目标既定,方向已明。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立即行动起来,工作下沉,强化协调服务。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成云,市委副书记、市长方小方等领导经常深入企业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分管领导常驻企业具体帮助,机关工作人员随叫随到,有求必应,形成“人人都是发展环境”。去年,我市组织了银企融资洽谈会,51家民营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签订了总额1.7亿元的贷款合同。市中小企业投资担保中心为72家企业提供了1.63亿元的贷款担保。通过组织专家顾问团,成立企业家联合会,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和中心配套企业协作网络,为全市企业提供多种服务。

  为强化产业引导,我市制定了《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规划》、《重点优势企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规划,从产业规划上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为支持企业发展,各级政府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帮助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市县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以上,设立了工业发展资金和企业技改贴息资金;从“八五”起,每年将地方留成的税收3000多万元用于东汽厂“三线企业”脱险改造。近3年来,每年拿出1亿多元支持二重、东电、东汽的增值税先征后返。支持央属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已累计承担费用5836万元。支持什邡卷烟厂发展,“九五”期间,每年将上交利税中地方留成的8000多万元全部返还给企业;对民营企业落实了劳动、工商、卫生等部门的“三费”减免政策,去年减免企业地方税收及附加1922万元;主动为企业争取出口返税指标,帮助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去年为29户外经贸企业争取项目支持资金1075万元,近3年为企业办理出口退税2.54亿元。

  通过营造良好的企业家成长环境,近年来,我市涌现出蓝剑集团曾清荣、龙蟒集团李家权、宏达集团刘沧龙、什邡卷烟厂吴宪、剑南春集团乔天明、川油宏华张弭等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市委、市政府设立了“科技杰出贡献奖”和“创新人才奖”。2002年,首届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宗福新获政府奖励20万元;2003年,首届创新人才奖获得者杨固川等6人,每人获政府奖励5万元,推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我市充分发挥市内4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4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优势,打造“西部职业教育基地”,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德阳工业发展的技术工人,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突出发展重点 发挥比较优势

  德阳的比较优势在工业。审时度势,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突出发展重点,发挥比较优势。

  一个地级市的重装企业资产总量达到140亿元,从业人员5.9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83万人,这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比较少见。因此,发挥装备工业集中优势,打造德阳“重装基地”,成为德阳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2001年底,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作出了把德阳建成“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决策,得到了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按照“基地+链条”的思路,我市加快了6个“装备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形成重大冶金设备、重大动力设备、石油天然气成套设备等九大装备制造产业链,着力提高德阳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集成配套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2003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在全市工业中所占比重分别达到34.3%、26.23%。全市467户规模以上企业中,装备制造企业达120家,为“重装基地”配套的中小企业达150多家,装备制造企业集群正在形成。今年一季度重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6.15亿元,同比增长70.08%,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8.2%,拉动全市工业增长32个百分点。目前,二重、东电和东汽到手订单已超过300亿元。

  食品、化工产业是我市工业经济的另外两大支柱。发挥品牌和资源优势,做强做大食品、化工产业,是我市工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对食品工业,我市坚持走精品名牌之路,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去年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实现销售收入74.59亿元,利税超过20亿元;对化工产业,我市坚持以结构调整和环保治理为重点,以发展精细化工、生物化工为取向,加快产品结构升级换代。“国宝”、“天下秀”系列名牌卷烟,“东方红”、“剑南春”等系列名优曲酒,“蓝剑”系列精品啤酒,“冰川时代”矿泉水、“唯怡”天然植物饮料风行市场;钛白粉、电解锌、活性磷酸钙、植物脱落酸等新的化工产品成功开发。蓝剑集团在兼并川内12家啤酒企业后,今年又成功收购新疆、贵州的啤酒厂,使啤酒生产能力达到年产150万吨。宏达集团去年在云南成功组建金鼎锌业有限公司,使公司拥有了亚洲最大的铅锌矿资源。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发挥重点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造企业集群,形成工业经济合理的发展结构,我市着力培育9户销售收入上10亿元的“航空母舰”企业,着力发展44户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中坚骨干”企业,并通过大企业的带动形成一大批中小企业集群,作为工业经济的“广泛基础”。按照“扶优扶强、动态管理”的原则,今年我市确定50户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一季度,50户重点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79.39%,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6.76%。

突出技术进步 增强发展后劲

  技术进步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和工业化进程表明,工业化的历程,其实质就是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

  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为推动技术进步,增强发展后劲,我市十分注重企业技改投入。2001—2003年,全市企业技改投入近50亿元,接近“八五”、“九五”技改投入的总和。今年一季度,全市完成技改投资10.52亿元,同比增长2.33倍。在技改投入上,我市狠抓了重点优势企业的扩能、民营企业的技改投入和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新型工业化的技术改造。一大批技改项目的竣工投产和加快建设,为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技术创新是企业领先市场的决胜武器。我市注重抓好技术中心建设,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全市现有22家企业建立了国家和省级技术中心。去年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起“德阳机械制造业技术研究中心”,专为中小机械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目前正积极筹建国家级重大装备物理检测中心,二重集团正在申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近年来,我市重点企业以科研项目为载体,聘请两院院士以及中科院、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的高层次技术人才100多名,直接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转化、催生了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利用我市三大重装企业的优势,我们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东电与美国GE公司,东汽与日本日立、三菱重工、法国阿尔斯通合作开发水电、火电、核电;二重与英国谢菲尔德合作生产轧辊;金路集团引进法国的合成塑料……通过合作、引进,极大地提升了我市企业的研发能力和产品技术水平。

  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我市在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过程中,抓好企业装备信息化和企业设计、管理信息化和信息网络建设。目前全市重装企业实现了设备的数控化改造,化工重点企业实现了高温、高压、高腐蚀作业的自动远距离监测与控制,食品工业重点企业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全面推广应用CAD、CAPP、ERP和CIMS技术,加快了企业技术和管理的现代化步伐。作为国家科技部“全国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城市”,我市现有国家级试点企业1家,省级示范企业2家,市级示范企业5家,推广应用示范企业17家。

  企业改制改组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我市国企比重大,老企业较多,改革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我市确立了“分类指导、改制搞活”的思路,采取立足搞活加快国企改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把企业改制改组与引进资金、项目和管理相结合等措施,使一批濒临破产的企业重获新生,迸发活力。

  在狠抓技术改造的同时,我市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培育发展医药、新材料和天然气化工等三大新兴产业。现全市44户医药企业中已有22户进行了GMP改造,取得国家生产批准文号的药品品种596个。新材料产业中,以新型金属材料、高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