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合力打造重大装备“航空母舰”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 2003/11/27






    1965年,世纪伟人邓小平视察德阳时语气坚定地说:要把德阳建成我国的母机工业基地。
  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不负历史重托,抓住时代机遇。两代领导人的英明决策,为德阳在新世纪确定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指明了方向———通过整合资源,改造提升,发挥比较优势,完善和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德阳装备制造业,合力打造德阳装备产业集群,加快建成“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为德阳实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打造重大装备“航空母舰”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全市上下万众一心,正以科学求实的精神和扎扎实实的作风,向着既定目标奋力拼搏。
  面对机遇与挑战,认清优势与潜力,确立德阳未来发展的战略取向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生产手段的“母机性”基础产业,是科学技术物化的基石,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载体,是实现国防现代化的保证,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
  面对21世纪世界装备制造业地位“基础化”、产品“高技术化”、服务“个性化”、经营“规模化”的逼人态势,反观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及入世挑战,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步伐,已成为与时俱进、时不我待的发展要求。
  审时度势,充分认清自身优势,深入挖掘内在潜力,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把建设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作为德阳未来发展的战略取向,打造重大装备“航空母舰”。
  作出这样重大的战略决策决非空穴来风。雄厚的工业基础,先进的技术优势,富集的人才资源,难得的历史机遇,巨大的发展潜力,都是这一决策的科学依据。
  众所周知,德阳以工业立市,工业中最具特色、最具比较优势的正是装备工业。早在“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就将德阳定位为我国的“母机工业基地”,先后建成了中国第二重型机械厂、东方电机厂和东方汽轮机厂(“三大厂”)等一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形成了我国最大的重型机械和动力设备制造能力。除此以外,德阳装备制造业已拥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的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科研、管理人才和生产制造人才;以“三大厂”为龙头的产业群已具雏形,企业集中适度,基础设施完备,人力资源丰富。这一切为德阳打造重大装备“航空母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0年来,德阳装备制造业先后为宝钢、首钢、攀钢、鞍钢等国家大型钢铁企业和龙羊峡、葛洲坝、三峡、二滩、邹县、大同、岭澳等水利、火力、核动力发电工程提供了一大批重大成套设备,累计生产水轮发电机组、汽轮发电机组、大型连铸连轧设备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3、1/4和1/3。有“轧机之王”之称的宝钢5000毫米宽厚板轧机出自二重,全国单机容量最大的岭澳100万千瓦核电机组出自东汽,净重达416吨的“巨无霸”三峡电站70万千瓦水轮机转轮出自东电。
  截至2002年底,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达99家;资产总量达159亿元,占全市工业的42.4%;从业人员56576人,占全市工业从业人员的35.5%;销售收入74.6亿元,占全市的32.6%,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支柱。
  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战略规划,落实重点项目,全面启动“重装基地”建设工作
  2002年1月30日,市委书记李成云在市科技顾问团召开的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研讨会上明确提出,要把德阳建设成为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并要求市科技局牵头,立即组织专题调查研究。由此拉开了打造重大装备“航空母舰”的大幕。
  为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市上成立了以市委书记李成云为组长,市长方小方和其他市领导为副组长的“德阳市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领导小组”。今年4月,为了与省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相衔接,市委决定,将原“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领导小组”更名为“德阳市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市科技局承担。基地建设总体方案和专题调研报告形成后,市科技局又组织省内著名专家,对9个专题调研报告分别进行了论证,并根据专家意见对总体方案和专题调研报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2002年4月,市政府向省科技厅报送了《德阳市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经省科技厅转报,国家科技部于2002年4月26日正式批复将德阳列为国家科技部“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试点城市”。今年1月10日,市上召开了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根据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制定了《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市委、市政府将建设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指导思想确定为:面向市场,加强合作,以项目为基础,以技术为先导,以企业为主体,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使德阳成为有特色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研发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努力把德阳建设成为规模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创新体系完善、创业投资活跃、科技人才荟萃、综合环境优良的装备工业城市。
 具体的发展目标确定为: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到2010年,以二重、东电、东汽等重大机械装备企业为核心,与国际知名公司联手,形成在国际国内有竞争力的机械制造业的“航空母舰”,把德阳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平、国内一流、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装备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60亿元。
  在发展布局上,拟划分为4个各具特色的装备工业片区,即旌阳片区、广汉片区、绵竹片区、什邡片区,其中旌阳片区重点建设二重重工业园、东方动力装备园、东汽新产业园;广汉片区重点建设广汉石油装备工业园、向阳电气工业园、小汉零部件加工园;绵竹片区重点建设东汽装备工业园;什邡片区重点建设中蓝环保装备工业园。同时在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科研院校片区,构筑德阳装备制造业研发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中小企业孵化基地,最终形成“4+1”的区域装备产业发展布局。
  发展的重点为:一是改造提升重大动力和冶金成套技术装备,使市场占有率、技术水平和质量达到全国第一位;二是加快发展数字化控制设备、电工成套设备、石化成套设备等机电信息一体化的成套装备,在全国形成优势;三是重点培育现代环保装备、现代纺织装备、现代印刷装备、现代中药制药装备等现代新兴装备,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标拟定,蓝图绘就。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有关部门和企业立即行动起来,很快落实了重点项目,争取到重点支持。截至目前,我市共筛选出82项既有市场前景,又有科技含量的项目。首批确定实施的重点项目52项,总投资28.93亿元。现已启动19个项目,总投资达9.8亿元。东汽的燃汽轮机、二重的平炉改电炉、东电投资11亿元的大水电等一批项目都已列入国家计划,正在加快实施。
  截至目前,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已报出国家“863”计划6项(落实4项,落实经费710万元),另外有两个项目已由省科技厅推荐到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领域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组,落实省科技计划项目8项。国家科技部已将我市列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省科技厅还将我市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东方汽轮机厂、四川电气设备成套厂推荐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国家级应用示范企业”(全省共推荐4家企业)。目前,东电股份公司和东汽厂通过投标被列为“四川省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企业”。在省经贸委的帮助下,我市已有21个项目进入国家经贸委和省经贸委的专项计划,总投资14.52亿元。
  省市联动、市县联动、政企联动,各方合力助推“重装基地”建设
  德阳建设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决策一出台,很快引起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一个省市联动、市县联动、政企联动,各方合力助推“重装基地”建设的喜人局面正在形成。
  2002年7月2日,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的周永康在德阳调研期间,专门召开了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座谈会。他在听取了有关情况汇报后指出,德阳发展装备制造业有基础、有条件,也应该为国家作出贡献,四川应全力支持把这件事办好,省、市政府要为企业创造最好的环境和条件。他强调,要面向市场,加强合作,以项目为基础,以技术为先导,搞好“三改一加强”,加速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
  2002年8月12日,省长张中伟专门听取德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情况汇报。他指出,省委、省政府对德阳建设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高度重视,非常关心。并就如何抓落实作了3点指示:一是省上立即成立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由省委常委、省委企工委书记甘道明任组长,副省长柯尊平、黄小祥和省委党建领导小组副组长沈国俊任副组长,协调各部门工作;二是立项支持;三是搞好服务。
  2002年5月29至31日,民革中央调研组对德阳装备制造业进行了专题调研,充分肯定了德阳在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方面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今年3月20日,民革中央专门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振兴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业的建议”,并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推荐德阳市作为我国国产化装备制造业基地试点城市。
  2002年9月9日,朱清时、张寿荣、谢友柏、李鹤林、徐旭常、顾国彪、梁维燕、饶芳权等8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应市委、市政府之邀,专门对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进行了考察咨询。他们一致认为,德阳市目前的制造业装备水平、设计水平、加工水平、研发能力不仅在国内属一流,还可以与世界一些著名企业媲美,能够承担建设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