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三次会议推动中国信息化腾飞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 2003/8/8






    信息化是一场革命,信息化浪潮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进程,并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而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三次会议更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提到了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高度。人们正越来越迫切地意识到信息化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且还是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它关系到科技、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军事、国家安全的全局,其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经济增长能力的重要标准。从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的高规格,从2001年12月到2003年7月,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连开三次会议,足见中国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信息化水平正在成为衡量世界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和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标志。谁在信息化进程中走在世界前列,谁就能有效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掌握国际经济竞争甚至政治斗争的主动权。

    7月22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温家宝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党中央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和世界发展趋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环节,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开创我国信息化建设新局面。

    从温总理的讲话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的确,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世界各国经济增长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标志。谁在信息化进程中走在世界前列,谁就能有效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掌握国际经济竞争甚至政治斗争的主动权。信息化程度的差异,必然导致经济发展水平的失衡。世界银行专家最近提出一个概念:未来国家将不以“发达与不发达”来划分,而是以“联网与不联网”来区别。这就是未来国际信息化竞争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全球范围看,一个国家和地区信息化程度低,就将被世界甩在后面。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抓住和用好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就必须紧跟世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欧洲各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先后通过各种会议将推进信息化注入到国家意志中去,并率先跨入了信息时代,带动综合国力迅速增长。进入新的世纪,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信息化放在了首要位置,将信息化作为实现国民经济腾飞的契机,比如韩国、爱尔兰、印度和中国。尽管我国信息化建设存在着诸多困难,但我国信息化建设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是中国政府对信息化的全力支持。在中国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信息化建设没有什么坎是迈不过去的。

    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还存在着数字鸿沟,在很长时间内我国仍将会有大多数人不能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好处,“难度不小”是我国信息化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而且在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得不正视的误区。

    第一,虽然信息化意识和观念十分强烈,但随之也出现了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的现象。据统计,我国实现上网的企业只占到所有企业的20%至30%,多数企业的所谓信息化只是在网上开设了主页和E-mail信箱,而不是借助网络开展商务活动。就电子政务而言,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杨冰之撰文指出,现在对电子政务的讨论虽然很热烈,观点很多,但不少人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或“政绩工程”,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对什么是电子政务,电子政务目标究竟是什么,如何正确评价电子政务的效益等问题不甚了了。专家指出,对于那些没有真正理解信息化内涵的企业而言,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因为推迟信息化而破产的寥寥无几,而因为曲解信息化而垮台的俯拾皆是。走入信息化误区所要付出的代价由此可见一斑。 

    第二,信息安全存在隐患。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是三次会议中都提到了信息安全问题,但信息安全问题却一直未能得到圆满的解决。这在国外亦然,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近来网络骗子经常使用电子邮件,窃取消费者的网络认证资料、信用卡号码以及其他的个人资料。

    第三,虽然国家提出了政府先行,以电子政务带动整个信息化发展的策略,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网络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结构不合理,业务系统水平低,应用和服务领域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互联互通不畅,共享程度低;标准不统一。

    第四,信息化资金短缺。信息化建设是以巨额投资为前提的,据资料显示,我国金税工程国家累计拨款已超过15亿元人民币,但仍无法真正实现“税控”。有消息称,美国每年仅政府信息化的投入就为1200亿美元。这些情况表明,信息化所需资金数额巨大,并且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发达国家是在完成工业化的前提下搞信息化,资金实力雄厚。我国是在尚未完成工业化情况下搞信息化,底子不厚,这就更需要举国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克服资金上的不足,把信息化推向前进。

    尽管我国信息化建设存在着诸多困难,但也有一个巨大的优势,是中国政府对信息化的全力支持。我们看到,国家对信息化建设予以高度的重视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我们也看到,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小组组长是由国务院总理亲任的。事实上,这么高规格的领导小组是空前的,这也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中国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信息化建设没有什么坎是迈不过去的。

    走进历史走廊,我们看到了党和国家对信息化建设的关注,看到了我国在信息化建设道路上迈出的每一个脚步,也看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美好前景。

    1993年12月,我国成立了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确立“实施信息化工程,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启动“金卡”、“金桥”、“金关”等重大信息化工程,从此拉开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序幕。

    1996年1月,成立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确立了中国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和国家信息化体系;提出了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方针和原则;制订了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和一系列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我国的信息化进入了有组织、有计划的推进阶段。

    1997年召开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全面总结和部署了全国的信息化工作。

    1999年12月,成立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2001年3月,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朱镕基做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该次会议做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决策。

    2001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重新组建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以进一步加强对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和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负责审议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宏观规划,有关规章、草案和重大的决策,综合协调信息化和信息安全的工作。

    2001年8月,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专项规划》出台。该规划详细阐释了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明确了今后五年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

    2001年12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通过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听取了曾培炎关于“十五”期间国家信息化工作的初步考虑和2002年工作重点的汇报。朱镕基指出,要高度重视,加强统筹协调,坚持面向市场,防止重复建设,扎扎实实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

    2002年7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专项规划》、《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讨论了振兴软件产业的问题。朱镕基指出,要适应时代进步和世界发展的新形势,从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要发挥中国智力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软件产业,要抓好电子政务,推动其它领域的信息化。他强调,加快信息化建设,必须以规划为指导,加强统筹协调,突出发展重点,务必注重实效,防止重复建设,切实打好基础,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

    2003年7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会议。会议讨论了《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听取了国家信息办关于电子政务建设的工作汇报。会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党中央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和世界发展趋势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环节,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开创我国信息化建设新局面。

    走进历史的走廊,我们还看到党对信息化建设的密切关注。十年来,每一次党和国家的会议都在把信息化作为一个重大的课题加以研究和讨论。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伟大号召,使信息化和工业化结合起来,大大加快了信息化发展的步伐,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动了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