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加快人才资本化建设促进德阳新的跨越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 2003/9/24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哲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人才资源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市场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竞争”等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德阳经济要实现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跨三步,翻三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

  一、提高对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认识
  (一)科学界定人才资源与人才资本。
  人才资源是能够全面关注未来,系统学习、思考与创新,并可能掌握先进经营管理技能和核心技术的群体。它集能动性、可开发性、可共享性与创造性于一体,是社会的第一资源。
  人才资本是人才资源活的形态是凝结在人体内且能够物化于商品或服务之中、增加其效用,并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人才资本作用所产生的效能,能激活其他资本,使社会财富以指数化的增长方式快速增值。它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第一资本。
  (二)明确“经营人才资本”的新思路。
  人才必须经历生产开发、市场流通、价值实现这“三环节”,必须同物化资本结合,创造出新的社会财富才能具有资本的属性。经营人才资本要把握好以人才为本体、以用人单位为主体的人才“双主体”特征。从产业结构调整、行业经济发展和企业市场开发、技术创新的实际需要出发,立足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人才资源“增量提质”为基础强化能力建设,以人才资本“保利增值”为标准提高价值产出,以技术创新和投资创业为途径扩大社会财富,着手创新体制和优化环境,加速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化进程。

  二、大力推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
  (一)破除体制性障碍,建立流动合理有序的柔性用人机制。
  目前,我市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才总量到2002年末为11.0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380.1万人的2.91%。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仅306人,占0.27%;大学本科学历13788人,占12.47%,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22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5名,省部级优秀专家22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8名,博士后工作站3个。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同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之间都存在较大的缺口。而从另外的角度看,现有人才约40%集中在事业单位,其中近一半处于闲置、半闲置状态,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些问题的症结在于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壁垒,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户籍制度、档案制度、住房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打破人才的身份界限和所有制界限,建立功能完备,机制灵活的人才市场体系,消除阻碍人才流动的物质和体制壁垒,为人才的无障碍流动创造条件。
  (二)建立人才资本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制度及其指标,能够为人才提供值得追求的、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人生目标,有利于优化社会的人才资源结构。因此,要根据人才资本形成的特点及运动规律,建立科学的人才资本评价指标体系,由专业机构对包括国家和社会投资、个人和家庭投资、企业投资、已有智能成果、预期智能收益等进行分析,采用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等方法进行专业评估,为经营人才资本和人才智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科学、有效的市场价值依据。
  (三)逐步建立人才资本有偿转移制度和市场化流动机制。
  改进人才市场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增强市场供求、价格等信息的传导作用和效率,建立适应的市场工资机制,用工资杠杆调节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
  (四)完善人才资本分配制度。
  人才资本的分配应区分人才本体和用人主体获取收益的不同方式。人才本体分配应当包括工资福利、股权期权收益、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以及流动转让收益分成等,用人主体分配应当包括新增价值收益、流动转让收益分成等。

  三、营造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进程的良好环境
  (一)建立健全保护人才资本的法制规范。要运用法律手段依法保护涉及个人、用人单位、科研集体、科研成果使用单位拥有人才资本的合法权益,依法协调和查处经济活动中发生的人才使用和人才资本产权争议,完善人才流动争议仲裁制度,妥善解决人才流动争端纠纷,切实落实人才本体和用人主体的权利义务。
  (二)建立人才资本运营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市统一、分类分级管理的人才资源基础数据库和人才资本互联信息网络,整合现有各类人才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共享。
  (三)放宽人才资本进入的市场领域,建立多元化人才创业投资体系。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未明确规定的禁入性领域、凡是国有经济退出的竞争性领域、凡是外商投资可进入的开放性领域,人才创业资本都可合法有序地进入,依法取得产权。
  (四)构建人才资本与企业科技项目对接的平台,推进人才主导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德阳人才开发中心为依托,建立辐射全市的人才资源、科研和技术创新成果信息网络,为企业引进人才和科研成果转化提供社会化、产业化服务。建设以技术中心为主要方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加大对技术进步的投入,以企业为载体,以项目为核心,发挥中心吸引、集聚人才的作用。
  (五)充分发挥企业园区对人才资本的集聚作用。鼓励各类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科技示范园区的企业,不断发展具有知识产权、人才资本产权的高新技术,建设人才资本和知识产权密集、创新能力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示范基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