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名拆迁工人进入什邡城里罗汉寺旁边的方亭粮站内,这座建于1950年的老粮站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后终于要搬迁了。
在省内一些媒体上,什邡要再造西川佛都的话题也渐渐热起来。
旅游业被什邡视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在研究了众多的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后,什邡人发现,“马祖文化”是什邡最为深厚和难得的一笔自然财富。
2004年,什邡开始申报建立“马祖禅宗文化研究会”。9月,由该市市委牵头组织的“马祖禅宗文化考察团”远赴西安、江西、北京进行考察。10月,省民政部门表示将全力支持什邡开发马祖禅宗文化的各项工作。
此时,与什邡有着千年渊源的马祖禅宗才渐渐为什邡普通民众所知晓。
马祖俗姓马,名道一,世称马祖,生于什邡两路口,约公元709年至788年在世,是中国佛教最重要的教派禅宗第八代大师。
马道一20岁于罗汉寺出家为僧,落发于四川资中,受戒于渝州,后作为南宗七祖怀让的传法弟子曾回到什邡,在县治北郊的罗汉寺筑台说法,故罗汉寺有“八祖道场”之称。马道一于唐贞元四年(七八八年)二月庚辰,在江西建昌石门宝峰院圆寂,终年八十岁。
马祖及其禅观、禅法成为宋明心性之学的重要资源,亦为当代新儒家所珍视。2003年,《中国地理》评出四川省最具影响力的四位文化人,马祖与大文豪司马相如、李白、苏轼齐名,并位列第一。
曾为马祖筑坛说法的什邡罗汉寺是佛教禅宗临济宗的主庙,盛名早就传诸海内外。罗汉寺始建于公元709年,曾于元末1368年被毁,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建,相传邑人曹楷植柏三千株,举人徐应聘捐修大悲阁,铸马祖铜像建马祖殿。明末1644年,再毁于兵火。到清朝几经修缮,保存至今。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高度重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宗教场所的修复建设,通过恢复、开发、整理、实现土地的升值,促进城市发展,也保护了国家文物。北京法源寺、西安大雁塔、江西宝峰寺等的保护性开发,都是可圈可点的大手笔。
什邡开发马祖禅宗文化旅游,则是利用马祖禅宗文化和罗汉寺佛教文化资源的影响力,以马祖禅宗文化区(罗汉寺周围)为核心,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将文化区打造成“西川胜境”佛教文化的集萃地,中国佛教禅宗精神朝拜旅游的胜迹之一。
经过多番论证,什邡确定出禅宗旅游开发暨马祖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历史文化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综合开发什邡特有的历史文明和自然生态,全面形成“两区一镇”的旅游开发格局,并通过禅宗文化旅游区的建设,拉动城市北边的改造,带动周边土地升值,搞活什邡第三产业。
2005年初,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决定,把举办“马祖禅宗文化节”作为发掘禅宗文化、催动什邡旅游经济的一个重要载体,并以此为契机,把蓥华山打造成“中华第一禅山”,综合开发马祖禅宗文化旅游区。
今年4月,什邡市政府作出决定,罗汉寺东侧的方亭粮站整体迁到马井粮站。一个月后,方亭粮站开始拆迁。
按项目设计的目标,三到五年后,这里将出现一个以罗汉寺为中心的占地面积近300亩的“马祖禅宗文化旅游区”,并成为什邡城区东北部科教、文化、休闲区的主体部分之一。
“马祖禅宗文化旅游区”将整体形成幽雅别致的仿古园林建筑风格,塑造意蕴厚重的马祖禅宗文化品牌,培植经济社会效益俱佳的城市文化旅游产业,从而逐步构建和形成什邡独特的城市文化,凸显城市特色品牌。其空间规划结构可概括为:“一心、两轴、四区”。
“一心”即罗汉寺。寺庙建筑将按清代嘉庆年间的格局恢复,突出景观的历史感;“两轴”是指以罗汉寺中轴线为旅游区主轴线,展现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以与罗汉寺中轴线垂直的东西向旅游线为旅游区次轴线,体现具有马祖禅宗文化内涵的景点;“四区”是指罗汉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不同功能分区。
据什邡相关部门估计,开发马祖禅宗文化旅游区的所有直接投资在6年内就可以全部收回成本。而马祖禅宗文化旅游区的开发前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则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