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传递四十一年的爱心接力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 2003/8/1






    7月扫尾,日光如火。记者走进中江县凯江镇敬老院采访时,院长何正隆讲述了一段又一段武警中江中队官兵长期助老扶幼的感人事迹。
  从1962年起,这个中队的官兵就开始尽心尽力坚持为凯江镇敬老院的30余位老人和孤残儿童们热心服务。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牌子换了两块,由解放开始的中国公安部队中江中队、1983年又改为武警中江中队,中队官兵们走了一批又来一批,但他们为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孤残儿童服务的热情却越来越高,现在凯江镇敬老院仍然是“武警中江中队助老扶幼教育基地”。
爱心接力传真情
  武警中江中队指导员李战友、中队长邓红兵介绍,每当中队主官换人接交,前任中队主官离任,老兵退伍,新兵入伍时,第一件事就是敲锣打鼓,热热闹闹,由原任中队主官带着新任中队主官,或老兵带着新兵到凯江镇敬老院,到老人面前一个一个地进行爱心交接,把老人介绍给新战友,与老人们合欢,让老人开心,有的退伍军人还将棉被、衣服等送给老人。每逢节假日和星期天,中队官兵都要放弃部分休息时间,绕小道跑到远离中队部3公里外较偏僻的农村凯江镇敬老院去,帮助老人们洗衣、洗被、擦窗、种粮、浇菜等;如遇春节等重大节日,不少官兵还给老人和孤残儿童零花钱、买糖、送衣物等。多次荣立三等功的重庆籍班长罗斌,今年春节前退伍回家乡时,还专程到敬老院去看望老人和孤残儿童们,把棉被、衣物和买的糖送给他们,依依不舍向他们敬礼告别还乡……
四十一年送煤如一日
  说起官兵们送煤的事,敬老院的老人们回忆起来真还有不少的小故事。那还是从1962年开始的,老人们烧的散煤、圆形煤到蜂窝煤,每次送的煤又多又笨重,41年从没间断,运输工具用的是板车、三轮车等,工具都换了无数,每次送煤要从中江县城城南的凯江桥头穿城而过再走村道共3公里多路程,才能到达敬老院,多数时间是用人力拉煤,官兵们太辛苦了。如遇气候或运输工具出问题,那就更麻烦。前不久,中队官兵在老百姓那里借了一辆三轮车帮敬老院送煤,三轮车破旧很不好用。到晚上拉到半路时,三轮车坏了,官兵们只有另外想法将煤送到敬老院,这时已夜深人静,第二天还赔了车主一辆三轮车。最近,中队官兵在一次送煤时,刚将蜂窝煤装上三轮车,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泥水村道无法通过,官兵们只有等风停雨静后,花钱去租了一辆机动车将煤送到敬老院。敬老院何院长说:“武警中江中队官兵多年为我们送煤,为我们院节约了大量资金,这些钱能为老人和孤残儿童解决很多生活问题”。
李大爷90大寿子满堂
  前不久的一天,是中江县凯江镇敬老院里孤寡老人李明清90大寿,他从来没有热热闹闹庆祝过生日。没想到这天敬老院外突然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他打开大门,是原任中队长唐志明、指导员刘胜勇带领全中队官兵来了。他们对李大爷说:“您的儿子来给您祝大寿来了”。李大爷欢喜得嘴都合不拢,中队战士搬来藤椅,恭恭敬敬地扶李大爷上坐,官兵们把李大爷团团围住,给李大爷说笑话、唱卡拉OK、讲国内外大好形势等。李大爷感动得热泪盈眶,被逗得乐呵呵的。几个月过去了,李大爷谈起这事还乐得哈哈大笑:我一个孤老,却还有这么多“儿子”给我过生日。
“甘大爷的头发好漂亮”
  “甘大爷的头发好漂亮”!这是认识凯江镇敬老院里甘大爷的人对他头发“飘扬”的话。甘大爷叫甘绍华,今年84岁,因为他年龄大,行走不方便,加之卫生条件较差,进城要走3公里路程等原因,不能进县城去理发,如果请人来院内理发,来理发的师傅要给三轮车费近10元,再加理发费等费用就更高了,而且根本就没有师傅愿意来,甘大爷的头发有一段时间很乱。武警中江中队领导知道此情况后,给中队官兵说了甘大爷的难心事,中队理发员陶滔等,在近几年里,每月定时主动去敬老院为甘大爷理发。自那以后,甘大爷的头发总是巴巴适适的,甘大爷自己觉得又年轻了好多岁。        本报记者 杨明儒
太婆送旗谢“消防”
  7月28日上午9时50分,市消防支队特勤中队营区来了一位满头飘着银丝的老婆婆,她的手里拿着一面写着“认真落实‘三个代表’,为人民所急为人民所想”的锦旗和一封感谢信。太婆紧握着特勤中队副指导员余鑫的手激动地说:“真的太感谢你们!感谢人民子弟兵!”
  7月25日晚21时25分,二重1010生活区8栋2单元5楼住户彭万银钥匙忘带,焦急万分,于是拨打了“119”。几分钟以后,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中队赶到了现场,几名消防官兵身系保险绳从顶楼下滑到5楼进入室内,为住户打开了房门。老婆婆看见消防官兵累得满头大汗,急忙给消防官兵拿来西瓜和矿泉水,但是官兵们齐声说:“我们部队有规定和纪律,谢谢啦!”
  原以为要收钱,可官兵们什么都没拿就走了,老婆婆越想越觉得过意不去,于是与老伴一起写了这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并赶制了锦旗,送到了特勤中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