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羌汉山歌美飞扬九顶山本报记者陈柏林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 2006/10/13






     9月14日,绵竹市清平乡九顶山羌汉山歌队队长张杨慧又接到一单“生意”,一家国有大型企业10天后要到清平开展一次活动,约请她带领山歌队届时到场助兴。
   
    山歌这种民间音乐形式各地皆有,清平的羌汉山歌因其地域和人居特点而显得有些不同,因此它至今仍具魅力并有市场。在此前的9月6日,德阳市政府五届43次常务会议批准了市文化局报送的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九顶山羌汉山歌是其中的一项。

    产生和传承
   
    沱江支流绵远河的发源地,有峰高出云表,八岭次第耸峙,是为九顶山。这里自古为羌人聚居地,历史上属茂县大坝乡所辖,解放后将部分行政村划归绵竹市,改名为清平乡。在岁月的长河中,随着民族的迁徙和婚嫁等不断地融合,文化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合,清平的山歌也就融入了羌汉文化的元素,由此而成为民俗文化中富有地域特色的一道风景线。
   
    九顶山羌汉山歌产生于何时已无文字可考,其深邃的根源只能从当地的一些长者口中获取一二。据盐井村原党支部书记孟开金说,他在幼时曾听老人讲,三千多年前,由羌族人建立的夏朝被商灭后,由于不甘于作奴隶而不断地反抗和逃亡,其中一支在一个叫羌凫的头人带领下,逃到九顶山一带才松了口气,于是停顿下来在山坡上挖火塘埋锅煮食,他们为终于脱离危险而幸存,围着三个石桩架一口铁锅的火塘尽情地载歌载舞,据说这便是当地羌人唱山歌、跳锅庄的起源。传闻不一定就是历史,但老孟说,清平人世代传唱山歌不假,每户人家从前都有火塘也是真的,山歌为证:“三十晚上联联吃年饭溜溜,火坑煨着酒罐罐哟嗨哟/三十晚上联联吃年饭溜溜,火坑烧的灰馍馍哟嗨哟/三十晚上联联吃年饭溜溜,中间放的腊肉块哟嗨哟。”
   
    歌为心声。清平的山歌不仅可以用来表达喜怒哀乐各种心绪,就连农事家事、婚丧嫁娶、交谈问答等都能用嗓门喊出来,可以说山歌就是他们的生活,正如《山歌唱得水倒流》中开头一句:“不唱山歌哟啊闷愁啊,唱首山歌哟啊解忧哟愁”。白云深处有人家,这山唱来那山应,尽管没书没谱,仅靠口口相传就得以传承千年。

    内容和形式
   
    从孟开金等人近年搜集整理的情况来看,清平山歌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情歌——
   
    小心试探心仪之人态度的如《哥在山岗打弹弓》:“哥在山岗打弹弓,妹在后园学裁缝。哥请贤妹缝寒衣,妹一天到黑哟不得哟空。(男)”“哥要寒衣拿布来,白天不空晚上来。五色丝线妹家有,哥顺手带根哟钢针哟来。”这类山歌反映出当地男女对爱情热烈、勇敢的追求,具有明显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
   
    目标明确直接求婚的如《衣裳烂了无人补》:“衣裳烂了哟无人补哟,裤子烂了哟无人连哟,三顿茶饭哟无人煮哟,你看可怜哟不可怜(男)。”“叫声情哥哟你不要愁哟,衣裳裤子我来哟补,三顿茶饭哟我来哟煮,看你喜欢哟不喜欢。(女)”用山歌直截了当表达情意,情投意合便走到一起进而组成家庭,有的家庭几代人的婚恋都是以歌为媒来实现的。
   
    打情骂俏纯属找乐的如《赶场》:“叫声大哥哟出远门哟喂,背着茶叶哟一个人来哟喂?(女)”“叫声大姐哟好大胆哟喂,背着男人哟调起情哟喂!(男)”又如《隔河望》:“隔河看到哟嫂穿绸,背个背篼哟牵条牛。(男)”“你给牛儿哟割草来,嫂的身子哟你作主。”当地素来开玩笑不分男女老少,歌声、笑声飞扬山山岭岭,终年与白云为伴的这方居民也就不那么寂寞了。
   
    山歌内容还有叙事类,如《担水歌》、《渔猎歌》;情景类如:《太阳出来四山青》、《十月里来正打霜》;此外还有劳动中的《号子歌》、待客的《迎宾祝酒歌》、婚事中的《接郎送郎歌》等不一而足。
   
    与其他地方的山歌一样,清平山歌都是由大众自编自唱,没有曲谱,流传中靠口口相授;也有一个基本的曲调,歌唱时可在此基础上随意发挥,节奏比较自由,旋律和韵味具有地方特色。语言口语化,多用当地的谚语、掌故、歇后语;表现形式有时采用比兴手法,然后引入主题,生活气息浓郁,又不乏艺术效果。
   
    清平山歌有一个特殊的形式是帮腔和打岔,不管是一人独唱、二人对唱还是众人合唱,都可贯穿其中。帮腔也叫加瓤子,如“唱起来呀唱起来哟喔来啊喔,情哥哥喔哇,哎  ;别把那山歌歇冷台啊喔,和气嫂嫂哎  ”中,第一句的“哎”和第二句的“和气嫂嫂哎”就是帮腔,帮腔还有“夏西黑”、“杆杆舍”等衬词。打岔也叫扯白,如《采茶歌》唱到“当天写佃(租)呀交银哟元,姊妹双双呀进茶哟园”时,负责打岔的便高声旁白:舍,舍!坐下坐下都坐下,请个花子来打岔。花子本姓白,平时爱说白:五黄六月下大雪,寒冬腊月割大麦……

    现状和守成
   
    “文革”时,清平山歌被定性为“黄色歌曲”而遭禁唱,此后山歌彻底退出了人们的生活,为何近年山歌再度飞扬九顶山,这里不得不说说几位热心人。
   
    孟开金,现已60多岁,粗通文墨,这些年他一直利用劳作之余搜集整理山歌、民间故事等。他在年轻时就爱唱山歌,1962年参加县里的演出时一气唱了10多首,后来很多年不敢唱也就生疏了,眼看着祖先的东西就要失传心里不是滋味,于是前些年他便试着带头唱了起来,外出打工时在工地上、寝室里唱,在每次乘坐的306次列车上唱。他发现,他每唱一处都会引起大家的兴趣,说明好山歌不怕没人听,好山歌能登大雅之堂,为此他决定用文字把山歌内容记录下来,有生之年要为山歌的传承出一份力。一方面他凭记忆在家整理,一方面翻山越岭上门搜集,其中劳神费力自不必说。为听一首《跩妹子》他要爬半天的山路,为了解《二十四个望花楼》的原词他扭伤了脚,有的老人心有余悸半天不开“金口”,老孟还得费一番口舌。
   
    搜集整理的目的是为推介。在清平街上打锅盔的张杨慧嗓音好,2003年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川龙公司的支持下,邀集40多名爱好者组成山歌队,自己任队长,原院通村党支书马其明任副队长,孟兴秀等任组长,聘请孟开金当顾问。队员年龄从50多岁到70多岁不等,没人教,都会唱,每周一次集中排练,是为演出需要而配乐、编舞等,或者创作一些诸如“八荣八耻”、“建设新农村”一类的新词。张杨慧拿出打锅盔挣得的8000多元钱置办服装、乐器等,凡有邀请便拉出队伍前往助兴。这些年有村民办红白喜事的,有农家乐接待山外客人的,有过年过节需要营造气氛的,少不了要请山歌队前去演出。今年4月26日,绵竹市在清平开展的“中国银杏沟,特色山村游”活动开幕式上,唱山歌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穿插其间,那一首首饱含深情又富有独特韵味的羌汉山歌,让到场的各方嘉宾拍痛了手掌。
   
    山歌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为当地民俗文化的发掘和宣传作出了贡献,但是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唱山歌还仅仅停留在“助兴”、“活跃气氛”上,要让当地的这一文化遗产重焕光彩,推介工作任重而道远。文化遗产的守成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党委、政府的倡导、企业的支持、大众的广泛认同,目前清平乡党委、政府非常重视这项工作,相信清平山歌要达到曾经有过的“盛况”已经为期不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