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退出
注册
搜索
首页
每日要闻
高层讲话
深度观察
专家视点
长三角合作
地区发展排行榜
经济运行报告
区域动态
产业地图
旅游发展
新区及开发区
热点问题
研究中心
关于我们
首页
媒体报道库
四川省
德阳市
综合
文章详情
什邡“科技大餐”富了农民
2020年09月24日
10
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 2003/9/29
什邡市在开展“科技兴村”活动中,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把农村新型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作为科技服务于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总把手”,充分发挥市级部门、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学科技、用科技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强化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服务和引导,加速农村科技信息流与物流、资金流的融合,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自1998年以来,该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保持在100元以上。
——构建农村科技组织体系。该市农业、科技、教育等单位均建立了农村科技服务组织;20个镇建立了镇科委,并按照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了各种新型专业协会120个;253个村均依托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能手、专业大户和市级联镇帮村的机关干部成立了农村科技信息智囊顾问团。市、镇、村三级科技服务组织构成的农村科技体系,横向到镇、纵向到户,纵横相连,上下贯通,消除了科技服务死角,实现农村科技服务的无缝覆盖。
——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根据什邡市农业区域经济发展和农业科研机构的实际情况,该市通过大力发展以市农科所等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农村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培育和扶持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并与省上的农业科研院校联合建立科研教学示范基地,形成适合什邡特点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民营科研所、科技型企业12个,从业人员100余人;自主或配合科研单位选育并通过审定的优质粮油新品种12个;引进试验示范优质种养和多经新品种40多个;开发了“杂糯围边立体栽培技术”、“大蒜套种番茄连作秋菜技术”、“IPM无农药污染农产品生产技术”等综合配套生产技术30多项。
——构建农村科技培训体系。以市、镇党校、农广校、成教中心、村党团活动室为载体,市、镇、村三级共投资1000余万元规范镇、村党团活动室建设,市财政先后划拨100余万元配齐村电教设备,全市建立起农村科技培训基地近300个,52个村配备了电脑。常年坚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各类先进适用技术培训600多期(次),受训党员、干部和群众18万人次以上。目前,全市农村掌握2门以上实用技术的党员和群众达10万多人,有1323位农民获得了农业技术职称。
——构建农村科技推广体系。以市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19个农业镇的农技站为枢纽,253个村级科技服务网点为带动,建成各类从事技物配套服务的科技服务网点333个,共有从事技术和物质配套服务人员527人,其中专业农技推广服务人员126人。通过组织实施“星火计划”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计划”,推广各类农业科技成果18项。促进了全市粮油、畜、禽、渔新品种的更新换代,有力支撑了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构建农业科技示范体系。根据全市不同区域生态经济特点和农业发展方向,加强与省内农业科研院校的合作,在坝区建立省农科院油菜育种科研示范基地、省畜科所元一绿色食品科研基地;在山区建立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材种植教学基地;在沿山建立省自然资源研究所优质猕猴桃科研示范基地等。建成了由5个科技示范镇、75个科技示范村、4000户科技示范户、10个科技示范基地构成的农业科技示范点。以最直观的形式,把科技增收的样板树立在农民身边,把结构调整的典型展现在农民眼前。
——构建农村科技普及体系。全市20个镇、253个村共建立科技明白墙273个,科普宣传栏302个,科技图书室283个;开办科技茶园125个。同时,建立了一只由850多名各类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的农业实用技术宣讲团,进村入户,开展每年不少于12次的“科技下乡”、“科技赶场”等活动,受益群众20万人次以上。帮助广大农民抵制封建迷信,摒弃愚昧陋习,提高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
友情链接
新华网
人民网
光明网
中国经济网
上海社会科学院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丝路信息网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重庆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国务院参事室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