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退出
注册
搜索
首页
每日要闻
高层讲话
深度观察
专家视点
长三角合作
地区发展排行榜
经济运行报告
区域动态
产业地图
旅游发展
新区及开发区
热点问题
研究中心
关于我们
首页
媒体报道库
四川省
德阳市
综合
文章详情
我市现代化建设20年成就回顾
2020年09月24日
10
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 2003/7/14
德阳建市2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各项建设成绩斐然,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转变。
国内生产总值: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315.11亿元,是1983年的6.9倍, 比1983年翻了2.5番多,年均增长10.07%。
财政总收入:2002年实现36.64亿元,是1983年的18.36倍,年均递增16.55%。
产业结构:1983年全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2.07:32.93:15.00;20年来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两次升级,到2002年,全市非农产业实现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8.04%,德阳作为西部新型工业化大城市的地位和优势日益巩固。
人均GDP:2002年,全市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是1983年的6.1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59元,人均拥有住房建筑面积29平方米,恩格尔系数达到36.50%;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30元,是1983年的7.29倍,年均递增11.02%。
——以上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折射出德阳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反映了德阳围绕发展这一主题,全面推进改革开放进程的辉煌战绩。而20年来一大批国家和地方重点建设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和全面完成,有力助推了我市国民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建市以来,我市成功地实施和完成了一大批经济社会建设项目,基本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1983年至2002年,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5.19亿元,是建市前33年的37.74倍,各项设施明显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为农业发展“固基”
20年间,一大批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和完成,使农村生产、生活和发展环境大为改善。先后完成了人民渠改扩建工程和石亭江、绵远河农村段标准堤防建设,沱江干流德阳市区段防洪堤也基本建成;一批如官宋棚取水枢纽、响滩子水库、元兴水库、继光水库等枢纽性水利工程,得到有效整治;黄鹿水库新建工程已纳入国家计划,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建市以来,我市围绕生态建设,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治理水土流失近千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983年的15%提高到2002年的35%以上。“八五”以来,我市围绕优质农产品开发,先后建设了一批优质粮油、种苗和畜禽饮水工程,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为工业提升“添翼”
建市后,在充分发挥原有重型机械和动力设备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化工、食品等特色产业,先后实施了一批围绕优势磷矿石资源开发利用的精细化工产业工程,扩建扩大一批特色优势食品加工产业工程,形成了与二重、东电、东汽机械“三大厂”并驾齐驱的化工“三大厂”金路、龙蟒、宏达以及食品“三大厂”剑南春、蓝剑、什邡烟厂。同时,通过技改、扩建、新建和招商引资,着力实施了一批新型建材、医药、服装(服饰)、电子、天然气等新兴产业工程,一批知名品牌和重点优势企业迅速成长和壮大,全市工业发展的结构性布局日趋完善。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20家,其中重点优势企业39家,工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85年的30.72%上升到2002年的38.02%,总量超过绵阳,位居全省第二。
为人民生活“解难”
20年来,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本解决了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用电难、用气难、行路难、用水难、通信难和乡村人民收听广播电视难等“六难”问题,人民生活质量得以大大提高。通过城乡电网改造工程,我市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2002年全市变电容量达到290万KVA,是1985年的10倍,基本解决了用电难的问题;通过路网工程建设,我市已形成了外接国家交通大动脉,内有县县通铁路、乡乡通公路的良好交通体系,2002年全市拥有公路里程3678公里,是1983年的1.8倍,其中等级以上公路达到3438公里,是1983年的近2倍,行路难的问题基本解决;通过新场气田开发和德成、德绵天然气管线工程建设,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双气源供气,2002年全市天然气消耗量达到4.64万立方米,是1983年的6.6倍,城市气化率达到90%以上,35%以上的小城镇已经用上了天然气,用气难的问题基本解决;通过邮电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等基础设施建设,2002年,全市拥有本地电话用户504215户,拥有移动电话用户449083户,拥有国际互联网用户12626户,广播电视通村率达到99%以上。
为人居环境“造景”
20年间,我市先后完成了市区东西、南北干道,长江路大桥,岷江西路及岷江路大桥、珠江路大桥、泰山路拓宽改造和旌湖、八角开发区建设,建成了德阳体育馆、体育场、旌湖滨水景观、大型石刻艺术广场和四川娱乐城,市区文庙广场和黄河路大桥建设正在加紧施工当中,一批城市和县级垃圾处理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各项基础工程也相继开工和完成,旧城改造面积达到90%以上,城市形象大为改观。自“八五”以来,我市根据旅游市场需要,结合境内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势自然资源,加大了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开发力度,截至2002年,全市累计投入广汉三星堆、什邡蓥华山、绵竹紫岩山和罗江庞统祠等4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投入达17.12亿元。
为文明进步“加油”
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实施“两手抓”方针和科教兴市战略,先后完成了一批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卫生医疗机构的改扩建工程,新建了一批各级文化场馆和广播、影视、气象台(站),建立健全了一批科研机构和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各项社会事业软硬件设施都有很大改善。2002年,全市拥有4所大专院校和15所中专学校,比1983年各增加3所和9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全面普及;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各类科技人才5168人,开展科技项目348个,其中62项取得专利;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23个、卫生床位9425张、卫生人员10832人;拥有市级图书馆一座,县级图书馆5座,现代化的市级大型“三馆”(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建设项目已进入前期准备之中。
过去20年的现代化建设,使德阳作为西部大城市的发展格局正在日益形成,为我们进入新一轮的国民经济加速发展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睹城乡面貌的日新月异,体味着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感受着生活的多姿多彩,德阳人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德阳建设成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人民生活殷实富裕的现代化大城市而努力奋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
友情链接
新华网
人民网
光明网
中国经济网
上海社会科学院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丝路信息网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重庆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国务院参事室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