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康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加快农村小康文化建设,既是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又是把德阳建成西部文化强市的重要内容,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心愿。
近几年来,随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入贯彻,全市农村小康文化建设有了较大发展。我们认真贯彻了中央和省、市党委、政府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的面貌有了新的改观。去年,我们举办了全市农村文艺调演,普遍培训了农村乡镇文化专职干部。各县(市、区)每一两年都要举办一次大型的农村文艺赛事。不少乡镇和一些村年年举行具有本地特色、充满泥土气息的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了年画文化活动、狮龙灯文化活动、孝文化活动、李花文化活动、梨花文化活动、元宵文化活动、太婆龙灯等民俗、民间特色文化。目前,全市已有22个乡镇被授予全省“文化先进乡镇”,有10个乡镇通过了“全市文化先进乡镇”评选验收。中江县文化馆被中宣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服务农村服务基层先进文化单位”。全市乡村文化建设呈现出逐年加快的发展趋势。但是,发展仍不平衡,“农村基层文化生活堪忧”的状况,在我市一些乡村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我们要借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的东风,把加快农村小康文化建设作为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之一,作为整个文化工作的一个重点,多用心思,多花力气,加大投入,注重建设,力争近几年内出现崭新的面貌。
加快德阳农村小康文化建设,近期要着力抓好“六个一”。
落实一个机构。按照省、市党委、政府的规定,全市乡镇都要建立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加强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建设;落实好乡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做到专职、专责、专务,并保证所需的工作经费。乡镇党委和政府都要有领导分管文化工作。在行政村,也应有人兼做文化工作。
建设一批场馆。乡村文化站(室)属于农村公益性社会事业,需要政府统筹。乡镇文化站建设,要纳入乡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予以通盘考虑。原有场馆狭小,不适应形势要求,不便开展各种活动的,应当抓紧新建或改建。村文化活动室,需要纳入农民新村建设、扶贫新村建设或农房改造规划。我们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逐乡逐村地抓好落实。
添置一些设备。开展乡村群众文化活动,基本设施、设备必不可少。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所必须的器材、设备也在不断出新,也要适时更新。
培养一批人才。培养乡土文艺人才,特别是青少年文艺骨干和积极分子,是乡村文化活动广泛开展,质量不断提高,群众喜闻乐见的必要条件。培养农村文艺人才,市县两级文化部门和国办群众文化工作机构责无旁贷。同时,还要注意发挥中小学和社会力量办学优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我们要逐步在每个乡镇都建立起一支积极热情、水平较高,结构较合理,规模较大,相对稳定的群众文化骨干队伍。
开展一系列活动。乡村文化重在活动,贵在坚持。我们要广泛开展农村文艺演出,农民歌咏活动,民俗特色文化活动,农民文艺创作,农民读书活动,农村电影放映,发展繁荣健康的农村文化市场,壮大农村文化产业,开展农村文物保护宣传教育等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还要普遍开展创建文化先进乡镇、村组活动。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尽可能同其他相关工作结合一道去做;要专人负责,依靠骨干,干部带头,动员和吸引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才能更加活跃,发挥作用。
建立一套激励机制。对优秀的乡土文艺成果和文艺人才,要给予必要的奖励。文化工作的开展情况,应当纳入乡村工作目标责任制,每年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考核。对文化建设长期滞后,农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难以保障的地方,应当限期改变面貌。
加快农村小康文化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党委和政府领导。首先,加强对广大干部,特别是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宣传教育,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克服农村文化可有可无,可多可少,可快可慢的无关紧要思想,真正树立起以加快农村小康文化建设为己任的思想观念和指导原则,把文化发展纳入年度计划和议事日程。其次,要在广大农村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决不允许文化垃圾毒害农民群众,尤其是毒害农村青少年,败坏农村社会风气。再次,加大政府投入。乡村文化建设要加快,就自然要投入。各级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应当包括农村文化建设在内。根据我市不少乡村的实际情况,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近几年似应适当增加。第四,实行市、县、乡三级联动,相关部门联动责任制,实行典型示范,分类指导,切实做到有规划,有目标,抓落实,见成效。
乡村文化建设状况,农村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状况,应当是检验我们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尺度,也应当是检验我们小康社会建设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尺度。我们要在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指导下,扎扎实实地抓好农村小康文化建设,不断为农村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保障农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使文化进一步发挥“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作用,更好地为农村的社会稳定和“三个文明”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