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在希望的田野上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 2004/2/5






    ———我市2003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巡礼
  去年,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坚持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班长抓班子、班子带队伍、队伍促发展”的党建思想,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实施农村致富带头人工程为重点,强班子,育队伍,抓示范,建机制,全面推进支部加协会组织模式,不断深化“三级联创”,推进“三村建设”党建工程,有效地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落实责任形成上下联动格局
  市委换届后,及时调整了市委党建暨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办公会、市委常委会定期研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先后作出了“把农村基层干部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每年送一批村支书到沿海地区进行学习培训”、“选择确定一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村,由每位市领导定点抓一个重点村”、“下功夫把村干部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农村能人培养成村干部”、“表彰一批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并作为县级后备干部”等决定。
  建立并落实了领导干部包点联系制度和部门联乡帮村制度,强化“三个职责”,建立起长抓不懈的工作机制。强化了书记职责、组织系统职责和部门协作职责,市委党建暨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德阳市2003-2005年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表》,市委对各部门抓农村党建工作纳入了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初步形成了党委揽总、组织牵头、部门配合、捆绑投入、工作共做、成绩共享的格局,整合了资源,形成了合力。

  强化“三个示范”带动推进科技兴村
  发挥重点村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全市选择确定了100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村(即“三村建设”示范村),市上直接抓40个,每个县(市、区)重点抓10个示范村。据初步统计,市、县两级为重点村引进新品种236个,推广新技术361项,协调解决资金386万元。市委决定从2003年起每年从市财政拿出100万元,重点扶持10个小康建设重点村建设,同时要求各县配套100万元资金,并要求各部门在启动资金、项目安排、新村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2002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农村党员干部科技致富示范活动,全市建有农村党员干部示范户6571户,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13793名,带动农户26余万人。并通过农村基层干部党员领办和创办示范基地,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极大地激发了农户发展经济的活力。
  发挥基层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围绕农村经济发展链,大力推行“支部+协会(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全市依托农村基层组织建立起535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入会、入社农户达58000户,并建立了5000余个农村专业党小组,联系带动农户超过40万户,把处于弱势地位和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强化了村级组织和干部党员的服务和带动作用。这一作法受到了中央调研组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以人为主线抓好班子队伍带村
  我市针对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干部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双带”能力偏弱的问题,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在全市农村实施了致富带头人工程,并采取“三个培训”、“三个选人”的做法,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和“双带”能力。
  改进“三个选人”,即改进选人用人标准、改进选人用人方式和改进后备干部选拔。充分挖掘农村各类人才资源,坚持选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干部;全面推行乡镇干部公推公选和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双推一选”制度。全市乡镇干部公推公选的面已达35%,86.6%的村党支部实行了“公推直选”。
  狠抓了“三个培训”,即强化外出培训、强化能力培训和强化“三向培养”。改变过去“坐班教学”的方式,主要采取到外地学习观摩、考察或挂职锻炼等生动直观的培训方式,并先后在江苏无锡、山东淄博、广东深圳、浙江温州等地建立了培训基地,实施培训;依托三级党校、农广校、科技协会等培训网络,对全市乡镇村干部党员重点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市场经济理论、法规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培训。目前已有60687名农村党员干部掌握了两门以上实用技术,其中有11840名村组干部党员获得农业技术职称,已有29538名农村党员干部成为了致富能手。

  健全制度推进民主法制管村
  建立健全了乡镇党委领导决策制度,形成了干部经常受教育的长效机制,基层干部的作风得到进一步转变,农民群众对乡镇干部满意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有力促进了农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规范了村级组织工作。健全了村党组织议事规则、“三会一课”制度、村党支部书记“双推一选”制度,重大决策事先征求党员和村民代表意见制度、党员议事会制度、村干部分片包组联户制度、村干部轮流值班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干部制度等组织生活制度和工作制度。全市100%的村、96.8%的村民小组建立起了村务(组务)公开制度。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落实依法治村。在各乡镇组建了以司法干部、公安干警为主的普法骨干队伍,定期召开村民大会进行集中教育,在乡镇干部、村干部培训班课程中专门设置农村政策法规课程,强化干部法制观念。据统计,全市民事纠纷调解率达98.75%,群众集体上访比2002年减少43件,有98%的村治安状况得到进一步好转,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保持了农村稳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