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千帆竞发跨越前进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 2004/2/4






    中共德阳市委书记李成云德阳市人民政府市长方小方
  新的一年又起步了,德阳人民在品尝了去年丰硕成果后,满怀着喜悦和奋进的豪情,以更大的干劲信心百倍地去铸造新一年的辉煌。
  过去的一年,德阳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奋力推进“三个转变”,结合德阳实际,在年初明确提出了“共建大德阳、推进新跨越、提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制定了未来20年“跨三步、翻三番”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学成都、赶绵阳,富民强市”的近期追赶目标,强烈的进取意识极大地激发了德阳人民加快发展的热情和奋斗精神。
  过去的一年,德阳人精神振奋、目标明确,尽管遇到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但广大干部群众胸有成竹,坚持“两手抓”,在取得了抗击非典阶段性的重大胜利的同时,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重装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全市国民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55.38亿元,同比增长12.3%;全市财政总收入41亿元,同比增长31%,经济发展创10年新高。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72.9亿元,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2790元,增加160元,是近几年农民增收最高的一年。标志着我市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
  2003年,德阳的发展充满活力。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大力推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三个转变”。经营城市推动了城市建设,发展环境的改善促进了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人才战略激发了各类人才创业兴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进“三个转变”,使我们找到了实现德阳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过去的一年,是德阳社会全面进步的一年。“科教兴市”战略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可喜成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市人民以优异的成绩迎来了德阳建市20周年,在总结过去成绩的同时,看到了发展中的差距和不足,豪情满怀地踏上了新的征程。
  在新的一年,我们信心百倍。2004年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我们在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中,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切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协调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等6个方面的关系,深化各项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夯实农业基础,繁荣各项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今年GDP增长11%,力争12%,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新的一年,活力德阳到处涌动着推进新跨越的澎湃热潮。我们正以更大的决心和信心,带领德阳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加强“三个转变”的力度,奋力推进德阳新跨越,万众一心,奋发图强,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把德阳建设得更好,使全市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民营经济万紫千红
  2003年,德阳民营经济呈现出又一个春天。该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工商、税务、质监等7个部门相继推出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各项优惠政策。
  便民、利民政策的出台,企业注册登记的门槛降低了,手续简化了。工商部门为市内74家民营企业核准了注册资本分期到位的营业执照,到位注册资金1143.8万元;为7家民营企业办理了企业集团登记。并从去年6月1日起,停止收取个体工商户管理费。
  针对部分民营企业信誉度好、生产经营有潜力,却因缺少周转资金的问题,德阳市工商局采取为银企搭桥和动产抵押两种办法,协调民营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既帮助企业解除了融资难的困扰,又为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寻找到有信用的企业。在一年中,德阳工商系统通过银企搭桥的方式,为2000余户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争取贷款9000余万元、通过动产抵押为190余家民营企业获得贷款4.1亿元,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旌阳区电线电缆行业和机械加工业增势强劲,其产值占旌阳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41.92%,有力地带动了该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去年,全市投入到医药产业的民间资金超过4.3亿元。广汉拥有10多家药品、包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已基本形成了发展医药产业的企业群体。
  目前,德阳民营企业总数5716户,比2002年增长21.26%。
心贴老百姓
  执政为民,关心群众,做好再就业工作,这是老百姓最直接受惠的事业。
  德阳市委、市政府领导心贴群众,千方百计开辟就业门路,并首先抓好目标责任、政策支持、网络建设、岗位开发和培训服务等5个体系的建设,用制度保障再就业。相关部门围绕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管理、非全日制就业、《再就业优惠证》的发放与管理、工商税收政策的优惠、各类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出台了22个具体的操作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再就业政策支持体系。
  再就业平台深入前沿,政府把社区建设和社区就业工作纳入了全市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努力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市县两级共建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所167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147个,通过基层网点,把再就业工作做深做细。政府还充分利用劳动力市场的桥梁作用,随时举行现场招聘会,全年88次招聘会共提供就业岗位1.6万余个。
  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让找工作的人们学到一技之长。2003年,全市第二期“三年16000”再就业培训圆满结束,共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8635人,培训后就业率达68.2%。同时还开展了创业培训,为有志于做“老板”的下岗失业人员指点迷津。在一年中,德阳市共组织开展各种创业班28期,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千余人,直接帮助385名下岗失业人员创办了企业。目前,所创办的企业已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300余个。
  德阳人齐心合力,民营企业吸纳一批,各类市场转移一批,社区服务消化一批,公益性岗位安排一批……就业网越织越大。据统计,去年该市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求职人员达25348余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906余人,2480名“4050”人员顺利实现了再就业。
猪儿鸭儿产销两旺
   畜牧业结构的调整、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规模养殖的扩大、畜禽品种改良、草畜产业的发展及科技典型示范,使得2003年德阳全市畜牧业生产全面稳定增长。畜牧业产值达55亿元,同比增加4亿元,增长8%;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47.2%;畜牧业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加61元。
  发挥区域优势进行结构调整,加快畜禽品种品质的结构调整以及种草养畜和畜牧业结构的调整,有效促进了全市规模养殖的发展,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以招商引资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围绕龙头建设集中联片的饲养基地,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畜牧专业协会、畜禽专业批发市场等为加大畜牧产业化经营力度,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推波助澜。
  实施科技助农增收计划,加强饲料工业管理及动物防疫工作,促进了畜牧业健康发展。全市饲料企业已达82家,饲料生产总量不断增加,饲料工业体系不断完善。德阳瑞兴生物工程公司和什邡大兴生物工程公司分别生产的光生素和维生素K3填补了我省此类产品的空白。
  放眼德阳畜牧业:畜禽规模养殖扩大,畜牧业生产水平提高。全市规模养殖户已达8059户,全市规模养殖畜禽出栏1665万头(只)。畜牧业内部结构得以进一步调整,非猪产品产量不断提高。畜禽及畜禽产品加工流通市场活跃。引进资金额度大幅提高,全市招商龙头企业4个,新引进资金共计4200万元,其中由旌阳区引进的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已建成年产1100万羽种苗的种鸡场与与孵化厂,同时配套有年上市2000万只肉鸡的饲料厂、销售部和生产技术部及育种室,已实现养殖户户均增收1万余元。无公害畜禽生产基地建设步伐加快,畜产品质量安全得以提高。新取得12个无公害畜禽生产基地,目前居全省市(州)之首。
农业“三增”奔向小康
  我市因地制宜,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中心任务,突出六项措施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03年,全市农民纯收入达到2790元比上年净增160元。
  去年,德阳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摆在了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上,采取一种产品,确定一个发展思路,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推广一套实用技术,制定一套扶持措施,建成了一批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带动了广大农民走产业化之路。
  我市以加速重点技术推广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并采取了五个方面的措施:第一,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水稻、玉米、小麦、红苕等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率达95%以上。第二,大力推广旱育秧、旱育抛秧和以秸秆覆盖为重点的耕地保护性栽培等各类简化节本增效技术,降低成本,提高种植业生产效益。第三,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的使用,建成了无农药污染、无公害IPM生态示范园区12个,面积达3.5万亩次,推广应用IPM技术示范面积达100万亩次。第四,强化中低产田土改造和土肥新技术推广。第五,推广优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及设施栽培技术,25个经国家、省级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正严格建立田间档案登记制度,推行标准化生产。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我市人均粮食占有量长期保持在470公斤左右。市县两级都加强了农业经营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并全面落实“公示制”、 “一费制”、“限额制”、“追究制” 四项制度,各级还建立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