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是我市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建大德阳,推进新跨越”宏伟目标的开局之年,是用城乡统筹的方法破解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的探索之年。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农村城镇化、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全面实现小康必须统筹考虑,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
市委、市政府立足德阳实际,跳出“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传统思维定势,实施“以市带县,工农并举,城乡互补,创新体制,双向培养”五大攻坚战,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2003年,全市GDP达到355.38亿元,同比增长12.3%,经济发展创近10年新高。其中,完成农业增加值72.9亿元,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90元,增加160元,增长6%,是近几年农民增收最高的一年。
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通道,着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镇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2003年,我市顺势应时,不失时机地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提出了构建组合城市圈,打造“一中心三片区”,梯次推进“一中心五片区”,构建规模大小互补、功能层次配套的城市体系带动农村的发展战略,实现既强县又强市,市县共同富裕的目标。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推进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
立足我市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县域工业,走工业反哺农业的路子。目前,县域工业已成为我市工业的主力军,已占到全市工业比重的60%,占县级财政收入的70%。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为支持农业特别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供了资金积累。近年来,我市以工补农资金累计近10亿元,什邡市的民主镇、旌阳区的八角井镇、绵竹市的天池乡等工业基础较好的乡镇,多年来坚持以工业反哺农业,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我市积极统筹人力资源开发,农村二、三产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53万人,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超过30%,带动农民人均年增收50元以上。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和贸工农一体化,拓宽农产品走向市场的通道,着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抓基地。实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发展优质、绿色农业。6县(市、区)均成为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和优质商品粮油大县,我市成为全省惟一的瘦肉型生猪出口基地市。二抓龙头企业。全市具有一定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200余家,带动46万农户,年产值(或年销售收入)过1000万元的龙头企业达55个,3000万元以上的有25个。三抓品牌。通过近年来的发展和培育,我市已拥有一批优质名牌农产品。我市种都牌蔬菜种子已占全国市场的60%,绿科蔬菜、旌晶食品、火花大米、金花牌水果、金源米业等名牌产品,在省内外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四抓特色。基本形成了平坝地区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和绿色食品,丘陵地区重点发展生猪、蚕桑、水果和肉牛羊,山区重点发展药材和观光农业,沿江沿河地带重点发展小家禽等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基地。 五抓市场。重点兴建了113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
加强土地制度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和科技创新。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家庭承包经营不变的基础上,寻求产权主体明确、完善的新型集体所有制形式和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方式,大力推动土地向业主和大户集中,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全市企业租赁或承包土地从事农业开发的业主户数达1680户,开发土地面积8.7万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走“双向培养”的路子,把党员培养成为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为党员,把带头致富的党员培养成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我市采取多渠道培训、定点联系、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结成对子帮扶等形式,加强“双向培养”,培养一个,带动一片,富裕一方,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002年以来,我市有11987名致富的党员成为村组干部,1093名村支书、1033名村主任成为致富带头人。约占全部村支书、村主任的6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