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退出
注册
搜索
首页
每日要闻
高层讲话
深度观察
专家视点
长三角合作
地区发展排行榜
经济运行报告
区域动态
产业地图
旅游发展
新区及开发区
热点问题
研究中心
关于我们
首页
媒体报道库
四川省
德阳市
综合
文章详情
德阳市工业经济二十年发展历程回眸
2020年09月24日
10
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 2003/7/9
20年星移斗转,德阳工业飞速发展。
2002年与建市之初的1983年相比,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可用“巨变”一词来形容:
行业——从只涉及机械、化工、建材三个行业到机械、食品、化工三大传统产业和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服装服饰、天然气开发利用五大新兴产业;
工业总产值——从12.77亿元(1980年不变价)到217.46亿元;
利税——从2.0232亿元到38.53亿元;
从业人数——从145324人到167956人;
企业数——从大大小小2045家企业到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420家
……
大浪淘沙、潮起潮落,20年的工业发展轨迹,真可谓沧海桑田,今非昔比。
20年的工业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市之路,是我们“跨三步、翻三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改革是动力——20年德阳工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改革、不断发展的历史
改革激发活力。
对在计划经济体制襁褓中习惯了“饭来张口”的企业来说,要走向市场经济,不依靠改革激活死水,哪有波澜壮阔的发展景象?
1983年8月,刚刚建市的德阳没有丝毫犹豫,立即着手推进企业整顿工作,开始初探经营承包责任制。其后,厂长负责制、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等改革举措在全市经过试点后全面推开。
1987年2月,国家体改委同意将我市列为综合改革试点市。同年5月19日,省政府在我市召开“四川省深化企业改革现场会”。当年全市95%的国营工业企业实行了厂长负责制和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开展了浮动、计件、定额工资、划小核算单位等分配改革,初步破除了企业内部多年来“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
1988年,我市被省上列为首批进行地区工效挂钩试点市之一,全市55户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中建立厂长负责制的54户,实行多种形式承包责任制的52户,公开招聘厂级生产经营者的5户,内部实行层层招聘干部的34户,实行风险抵押承包的12户,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挂钩的34户,实行劳动优化组合的18户,实行满负荷工作法的4户,建立厂内银行的23户,兼并企业10户,租赁制试点2户,股份制试点2户。
1992年,全市推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工作在18户试点企业里进入实施阶段。1995年,改制、改组、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作进一步深化,确定12户企业为市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1996年企业改革试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18户企业已审批14户企业方案,进入实施阶段。
1999年,市委、市政府重点推进了市属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按照“一企一策”的工作思路,结合企业实际,在企业公司制改造、资产重组、兼并破产、分块搞活、企业债权转股权等多方面开展工作;17户企业中,进行母子公司体制改造的1户、依法破产3户、个案处理1户、企业债转股1户、制定破产预案4户、资产重组2户、剥离不良资产1户、实施和完善公司制改造的6户。2000年成立15个企业改制工作小组,对29户企业分阶段进行改制;加快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公司制改造步伐;对企业办社会职能进行剥离;剥离企业不良资产,加大资产重组力度,稳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2001年,以市属国有工业企业改制为重点,全面推进企业的扭困建制,推进了重点改制企业的进程,加快了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完善三条保障线。2002年重点抓了对困难企业的解困、稳定和脱困、建制工作。
一浪接一浪的改革大潮,对我市工业企业体制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使全市工业企业在市场经济道路上步子越迈越轻快。
结构调整是主线——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培育出一批批新的增长点
建市之初,我市工业是以二重、东电、东汽“三大厂”为代表的机械制造和以金河、清平磷矿开采矿石为主的重型结构。
建市以后,我们着力发展轻工、纺织、食品、新型建材、医药、电子信息、天然气以及乡镇工业和民营经济,逐步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品结构的调整、工业企业分布结构的调整、所有制形式结构的调整。
截至1997年末,轻重工业产值结构已从1980年的35:65调整为45:55,其中轻工业产值60.89亿元,重工业产值75.74亿元;股份制企业发展到25户,其中上市公司5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5.47亿元,实现利税17712万元,实现利润12138万元,分别占全部工业企业的10.65%和2.56倍;乡镇工业异军突起,1997年末乡镇工业产值达54.3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9.78%,实现利税25916万元,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化工、食品工业始终是举足轻重,至1997年末三大行业工业产值已占全市总产值的72.35%。
2002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我市建设成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国产化生产基地,精细化工、磷化工生产基地和食品饮料基地的战略目标,这是一个发挥优势、确保重点、促进发展的具有实质意义的重大策略。
围绕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目前已有8个工业园区正在启动;二重、东电、东汽“三大厂”今年5月已向全市中小企业发布了配套协作信息,并与10余户中小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合作金额近3亿元;川油广汉宏华公司、四川慧剑石化设备公司、德阳电缆公司、喜马摩托车公司也向全市中小企业发出了广泛合作、加强联盟、共同发展的信息。这无疑是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实质性一步,同时也标志着我市工业结构更趋合理、更符合德阳实际、更能展示我市工业实力。
创新是灵魂——无论是技术改造还是产品、技术创新,都为工业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后劲
20年来,我市始终把争取新项目、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建设的原动力,为工业战线的全体员工寻找新的兴奋点,同时将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工作来抓。
据统计,20年来,我市争取并获批准、完成竣工的各类技术改造项目(“双加”工程、“8+5”工程、“国家脱困”技术改造、国债项目、国家“双高一优”项目、省重点项目)、小巨人项目1500余项,完成各类投资90亿元;申报列入国家级技术创新项目14余项,列入省创新项目250项,开发新产品1200余个,推广新技术100余项,创国家、部、省、市优质、名牌产品1000余个。
近年来,我市围绕把德阳建成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国产化生产基地,精细化工、磷化工生产基地及食品饮料基地的目标,加大了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狠抓了省、市重点技改项目的建设,同时积极争取把德阳建设成国家级用高新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的试点市,为我市工业经济增强了发展后劲,为在2013年实现新跨越、提前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突出重点是关键——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重点抓,带动了整个工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1983年9月,剑南春酒厂被批准实施第一次扩建工程,总投资371.7万元,为剑南春的腾飞迈出了坚定的一步。1984年,全市共有22个产品分别获国家、部、省优质产品荣誉奖,其中剑南春酒获质量最高奖——国家金质奖。市政府提出了《关于发展德阳市食品工业的几点意见》,并成功举办了四川省首届广汉食品交易会,当年食品企业发展到726户、从业职工2.1万名、产值达6.13亿元,至此,食品工业已成为我市的新兴工业。
1986年,市政府制定了《德阳市轻纺工业发展意见》,市经纬编厂第一期工程竣工投产,市毛纺厂施工建设全面铺开,中江棉纺厂加紧筹建,形成了我市纺织服装行业格局。
1992、1993年,我市重点抓了重工业和乡镇工业,带动了整个工业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1993年,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增长57.88%,乡镇工业企业5个县(市、区)都达到60%以上的增长速度,带动了除商办工业、外贸工业外其余各行业的全面增长。1994年乡镇工业继续走强,比上年增长63.04%。
市属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保持了连续7年无亏损的好成绩。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发展支柱产业、抓好拳头产品的意见》,对支柱产业、拳头产品在资金、能源、运输方面优先安排,并对重点项目进行追踪调查,落实技改资金,帮助进行清欠,保证其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
1995年,我市提出“抓大放小、发展规模经济、组建企业集团”的发展我市产业经济的策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重点企业、名牌产品、支柱产业来支撑,什邡烟厂、金路公司、光明烟厂、蓝剑集团、剑南春股份公司、中江烟厂等企业成为市、县两级1995年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2000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重点企业和名牌产品发展的通知》,确定在已有的33个省名牌产品基础上新培育10个市场适销品牌的规划,同时确定37户重点工业企业,并拨付专项资金用于重点企业、名牌产品的宣传和促销活动。当年还成功举办了中国西南(德阳)服装贸易博览会,组织企业参加了乌鲁木齐四川名优特新商品博览会,大力开展促销活动,树立了企业良好形象,提高了企业和名牌产品的知名度及城市的美誉度。
2001年,市政府在上年的基础上调整确定39户重点扶持企业,并对重点企业加大服务,带动全市经济全面增长;重点项目建设中重点抓了东汽厂、二重厂、川润化工、蓥峰公司、川纤厂、龙蟒集团、宏达集团、蓝剑集团、天福集团、泰华药厂等企业的重点项目的竣工投产,有力地推动企业的发展。2002年重点实施的四个一批项目:即确保竣工的10个项目、加快建设的10个项目、争取开工的6个项目和积极做好前期工作的5个项目,年底,10个竣工项目全部投产,使我市的重点建设项目迈上了新台阶。
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20年德阳工业的发展历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
友情链接
新华网
人民网
光明网
中国经济网
上海社会科学院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丝路信息网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重庆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国务院参事室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