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德阳“重装基地”建设纪实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 2005/6/8






  ——德阳“重装基地”建设纪实

  公元1965年,世纪伟人邓小平来到集中了二重、东电、东汽等国有大型机械企业的德阳视察,他高瞻远瞩地提出:要把德阳建成我国的母机工业基地,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大城市。

  40年过去了,以工业立市的德阳,吹响了建设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号角,处处都能感受到喷薄的“重装气概”。二重、东电、东汽等一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装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中,去沉疴,挖潜力,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合力打造装备产业集群。德阳人以勇为西部经济振兴的奋起精神,加强协作、整合资源的磅礴气势,以内引外联、走向世界的豪迈胸怀,谱写了一曲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凯歌。2004年,德阳市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5.3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近50亿元,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审时度势:确立战略规划

  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的召开,国人对于如何抓经济发展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生产手段的“母机性”基础产业——作为现代科技坚强后盾的装备制造业,再一次被看做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3年前,二重、东电、东汽“三大厂”正处于连年亏损的低谷时期,不但没有给德阳的经济作出大贡献,还成了城市发展的包袱。然而,就是在国有大型企业面临困境的情况之下,在到底抓如日中天的食品工业还是抓新兴的IT产业、流通商贸业的多种选择之中,市委、市政府分析比较优势,果断决策:把建设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作为德阳未来发展的战略取向。

  作出这样重大的战略决策并非主观臆想。“三大厂”上百亿的固定资产,全市近百家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彰显着德阳雄厚的工业基础;40年来为国家重点工程的无私奉献代表着在同行中先进的技术优势;还有富集的人才资源,难得的历史机遇,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一切都是决策的科学依据。

  2002年1月30日,市委书记李成云在市科技顾问团召开的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研讨会上明确提出,要把德阳建设成为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市上随即成立了以李成云为组长、市长方小方和其他市领导为副组长的“德阳市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组织了省内外专家开展“重装基地”发展战略研究,按照“基地”+“链条”的思路,提出了大力发展重大动力装备、重大冶金装备、石化成套设备等9大产业链,在企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了德阳“重装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并筛选出一批重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2003年,省政府批准了德阳“重装基地”建设规划,并把德阳列入四川省加快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1+8”工程。国家科技部也把德阳列为“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试点城市”和“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

  市委、市政府将“重装基地”的指导思想确定为:面向市场,加强合作,以项目为基础,以技术为先导,以企业为主体,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使德阳成为有特色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研发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努力把德阳建成规模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创新体系完善、创业投资活跃、科技人才荟萃、综合环境优良的装备工业城市。

  具体的发展目标确定为: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到2010年,以二重、东电、东汽等重大装备企业为核心,与国际知名公司联手,形成在国际国内有竞争力的机械制造业的“航空母舰”,把德阳建成具有国际水平、国内一流、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建成具有对国民经济具有装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体系。装备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60亿元。

  脱胎换骨:老牌企业释放惊人活力

  振兴老工业基地是新旧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改革是发展的第一助推力。“三大厂”由于体制性机制性矛盾的影响,企业缺乏活力,加之历史包袱沉重带来的一些突出问题,直接影响到产业优势的发挥。因此,建设“重装基地”,必须在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上有重大突破,必须建立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2002年,二重率先拉开了深化企业改革的序幕并快速推进。他们构建以资产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企业分流8000多人,建立了8个子公司,辅业的分离,使二重的主业进一步增强,而子公司不仅为二重生产服务,而且走向市场。东汽厂设立了7个工厂控股子公司,分流人员近4000人。东电7个辅业单位分离工作已经启动。

  市委、市政府还积极推动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工作,不仅为先行的二重剥离办社会职能支付了5836万元,还积极争取将德阳列为央属企业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试点。目前,二重已将医院、学校、公安等社会职能移交地方政府;东电、东汽也已做好了将医院、学校移交当地政府的前期准备工作。

  改革使老牌重装企业不再自恃过去的辉煌,而是轻装上阵,工人们有了把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冲力。“三大厂”均告别了一度的沉寂,主要装备全部开动,机器轰鸣,钢花飞溅,一派生机盎然。2004年8月和10月,温家宝总理、黄菊副总理先后到我市视察“重装基地”建设,看到国家重装企业的新气象,非常高兴并寄予殷切期望。

  技改研发: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益

  拥有一批国内同行中的排头兵企业的德阳重装业近年来凭借市场需求的旺盛,狠抓技术进步,促进速度、效益和质量的统一,从而增加对内对外合作的优势和砝码,出现订单爆满的局面。目前“三大厂”在手订单已超过300亿元。

  近年来,在国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我市重装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步伐明显加快,提升了德阳“重装基地”整体制造能力和制造水平,为企业增添了发展后劲,为打造德阳重装基地“航空母舰”奠定了基础。

  一是加强技术改造,增添关键设备。3年来,我市重装龙头企业完成技改投入近50亿元,超过了前10年的总和。仅2004年就实施技改项目37个,总投资23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新增销售收入近30亿元,新增利税近5亿元。二是支持企业技术攻关,加快新产品开发。企业围绕产品结构调整和关键技术开展技术攻关,争取列入国、省重点攻关计划。川油宏华公司DBS数控变频电动石油钻机已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和国家火炬计划。东电70万千瓦巨型水电机组、大型贯流式水电发电机和抽水蓄能机组、东汽100千瓦核电机组和60万千瓦空冷机组等一大批新产品正在开发之中,部分产品已投入生产。东电、东汽的主导产品由批量生产30万千瓦等级机组升级为批量生产60万千瓦等级机组,由批量生产亚临界机组升级为批量生产超临界机组,实现了产品结构调整的双跨越。二重2004年研制完成了有“中国轧机之王”之称的宝钢5米轧机等8套重大技术装备,为电站制造厂提供了1400万千瓦的铸锻件。东汽“第八代30万千瓦汽轮机技术开发及应用”、二重“H型钢主要设备设计研究与制造”获得2004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是加强技术中心建设,提高企业研发水平。依托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德阳机械制造业技术研究中心,东电、东汽组建了国家级的技术中心,国家发改委已批准建设二重“大型铸锻件及成套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监督局已批复在德阳建立第一个国家级专业计量站——“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几何量计量检定站”。四是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加强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目前德阳已有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试点企业1家,省级应用示范企业2家,市级典型示范企业5家,推广应用示范企业17家。东汽作为国家试点企业,推进了设计、制造、装备、管理、控制5个数字化工程,缩短了设计、生产周期,大大提高了企业研发水平和制造能力。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德阳装备制造业信息网和德阳制造业信息化网,极大促进了德阳企业间的动态联盟和协作。

  6月2日,首台高国产化率燃气轮机在东汽试车成功,标志着德阳今后将成为燃气轮机制造基地,国家10台燃气机组都将从这里产出。二重支承轧辊的制造技术水平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能批量化生产铸管模产品,已基本具备生产重型加氢容器、煤液化装置的技术条件。首次拿到了加氢反应器订单。还完成了大型立式粉磨机、冷轧机组等产品的开发。同时,正积极开展大型风力发电、离心铸造厚壁不锈钢管生产线等项目的市场调研与开发。东汽100万千瓦核电机组和60万千瓦空冷机组等一大批新产品正在开发之中,预计今年底还将完成首台1.5MW级风电机组的总装。东电如今已经具备自主设计、制造70万千瓦水电设备的能力,成功签下三峡右岸4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今年又将有一台“巨无霸”进驻三峡。

  多方联动:形成强大的产业链

  德阳建设“重装基地”的决策一出台,很快引起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逐渐形成一个省市联动、市县联动、政企联动,各方合力助推基地建设的喜人局面。

  “共建大德阳、推进新跨越”,地方与企业的联系从未如此紧密。市委、市政府强化了为“重装基地”建设服务的工作,为重装企业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企业发展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和优化,全面推进了基地建设。

  一是搭建“重装基地”制造企业协作平台,召开了配套协作信息发布会,“三大厂”与中小企业签订了协作协议。组建了德阳市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联合会,成立了德阳市工商联机械制造同业商会,会员近200家,有力地促进了龙头企业与中小配套企业重大信息交流、技术协作和生产配套。二是搭建融资平台。我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共为72家企业提供了1.63亿元的贷款担保。连续召开几次民营企业融资座谈会,50多家企业与金融机构签订了贷款合同。三是落实税收优惠等政策。为东汽、东电、二重落实和享受“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