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敞开窗口活水滚滚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 2004/2/4






    2003年,德阳市招商引资累累硕果,令人喜上眉梢,全市国内引资项目到位资金共28亿元,同比增长39.8%。招引项目中投资工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和城建者占了较大比重。
  此成绩来之不易,非典曾使招商引资出不去,进不来,局面被动。然而德阳坚定不移地实施“一个目标”(招商引资与德阳经济地位相适应)“两个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本结构调整)以良好的环境吸引客商。市委、市政府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小分队招商;以情招商,以商招商;进行产业链招商;开展项目储备包装和网上信息化招商,多管齐下,八方出击。3月初,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成云为团长的四川省赴沿海省市招商考察团德阳分团,先后到温州、杭州、上海、广州进行招商,有12个投资类签约项目被列入全省重点跟踪项目,涉及金额18.59亿元。7月,以市委副书记、市长方小方为团长的德阳经贸代表团参加重庆投资与贸易洽谈会暨三峡国际旅游节,共签订19个投资类项目,签约金额合计8.7亿元。11月,“四川——香港合作发展周”活动在香港举行。李成云、方小方率市经贸代表团远征,共签约7个投资项目,总金额14.3亿元。几次大型的组团招商活动扩大了德阳的影响,招引项目履约率较高,大部分已投产。
基地加链条
  德阳装备制造业实力相当雄厚,是国内三大制造业基地之一。
  2002年1月30日,刚到德阳任市委书记的李成云,在市科技顾问团召开的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研讨会上,提出把德阳建设成为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由此拉开了打造重大装备“航空母舰”的大幕。
  几年来,重装基地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前四川省委书记周永康、现任省长张中伟等先后到德阳调研重装基地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和希望。
  民革中央调研组对德阳装备制造业进行了专题调研,并专门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振兴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业的建议”,极力推荐德阳市作为我国国产化装备制造业基地试点城市。朱清时、张寿荣、饶芳权等8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专门对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进行了考察咨询。
  去年4月17日,省政府正式批准德阳“重装基地”建设规划,并提出《加快我省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意见》,将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作为全省实施重大技术装备“1+8”工程的核心内容。
  德阳市委、市政府全力为“重装基地”建设服好务,努力搭建“重装基地”制造企业协作平台。60多户企业与“三大厂”签订了协作协议。有关部门又成立了中小企业担保中心,为72家企业提供了1.63亿元的贷款担保,51家民营企业与金融机构签订了1.7亿元的贷款合同。2003年,全市投入到“重装基地”建设的民营资本已超过2亿元。
  纳入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片区的旌阳、广汉、什邡、绵竹和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统一规划,也积极行动。旌阳片区利用境内“三大厂”的技术、人才、市场等优势,为“三大厂”重大技术装备配套生产加工零部件,今年该区新增销售收入过100万元的机械加工企业23户,累计达93户。
  目前,德阳全市为“重装基地”配套的中小企业达150多家,基地加链条,装备工业产业链已初步形成,装备制造业成为德阳市工业经济的支柱。
调整结构打造丰年
  去年,德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好,农民得到了实惠,全市人均收入2790元,比上年增长160元,是近几年农民增收最高的一年。
  多年来,德阳坚持不懈地大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田改土、固堤修塘、集雨节水,仅2003年,全市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近7000万元,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促使德阳的农村经济始终保持稳步上升的势头,无论天旱水涝,粮食产量皆稳中有升,去年人均占有粮食474公斤左右。
  在保证增产增收的同时,农业的市场化、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正在改写千百年来“谷贱伤农”的历史。菜价整整一年居高不下,夏收之后,全国性的粮食价格上扬,市场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素有旱涝保收的德阳,农民收入增长在经历了近几年的徘徊后,去年开始露出提速的苗头。全市农民人均增收得到有效拉升,农民从种植业中得到的收入,人均增长在50元以上,来自畜牧业的收入增长达到了61.37元。
  德阳一方面持之以恒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坚定不移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市场意识的培育、以及相应的市场体系建设,使德阳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与市场的楔合度不断提高,并得到了可观的回报。在菜价最为坚挺的2003年,该市蔬菜面积增加了8万多亩,复种总面积首次超过100万亩,成为仅次于水稻和小麦的大宗农产品之一,并在国内多个主要销区建立了稳固的销售渠道和良好的市场声誉。
  全市养殖业强劲增长,去年畜牧业产值达55.3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将提高到47.2%。
  目前,德阳农业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化区域生产格局已依稀可辨,继广汉2002年取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资格后,什邡和中江去年分别获准进入无公害蔬菜和药材生产基地行列;以业缘关系为纽带的专业协会、以产品品种为标识的专业村和专业基地在市内各地纷纷涌现,其品种和区域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经营城市点石成金
  昔日并不起眼的一块块地皮、一个个广告位,一下身价倍增?这就是经营城市的杠杆作用。
  去年,我市以大气派、大手笔建成了文庙广场,为德阳人创造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大客厅”。近几年,德阳人为修不修文庙广场,修大广场还是小广场争论不已。2002年初,市委、市政府力排众议,实施“经营城市”战略,把土地资源转变为土地资本,以“地”建“城”。文庙广场在建市20周年前夕如期竣工,赢得省内外来宾和市民的赞扬。
  去年2月28日,全省经营城市工作会议后,该市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从3月1日起冻结经营性用地,并强调要彻底解决城市资源分割、分头管理问题,集中经营城市资源,全面推行经营城市战略。
  经营土地,治乱是前提,规范是基础。对此,我市加大了对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力度,并具体处理了一宗违规供地案件。“处理一件教育一片”,很快全市各地该收回的闲置土地全部收回,该征收的土地闲置费一分不少,对低价出让的11宗60多亩土地,不仅按国家规定补收了土地差价58.9万元,而且追究了有关人员的责任。
  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市区内由于历史原因,原有3个供地主体,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实现了市对区、县(市)对乡镇土地的垂直管理,确保了经营土地“一个渠道进,一个池子蓄,一个口子出”的运作机制。到10月底,全市收购储备各类土地8069亩,土地资产价值约10亿元;供应土地276宗,面积5744亩,实现土地收益6.8亿元,比上年土地收益多1.08亿元。
  对城市公共资产实行集中管理、统一经营。目前,德阳已成功向社会推出了一系列经营城市项目,完成了包括城市绿地建设、旧城改造、路灯广告权统一经营、道路绿化环卫管护权、公厕管护权等项目的招标工作。全市经营城市公共资产性收入达到40847.4万多元,为城市建设开辟了重要的资金渠道。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
  2003年,德阳市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突出重装基地建设,加强重点骨干企业发展,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二,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过去一年,德阳的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生产增速加快、产销率上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6.45亿元,同比增长21.61%,实现工业销售产值281.51亿元,同比增长25.46%,实现利税44.11亿元,同比增长20.62%。
  支柱行业挺起“脊梁”。机械、食品和化工三大传统支柱行业保持快速发展,完成工业增加值68.49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1.01%,同比增长22.40%,对全市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2.16%。其中机械工业抓住该市建设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的良好机遇加快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增速达到28.60%。
  重点企业昂起“龙头”。全市39户重点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3.82亿元,同比增长22.41%,拉动全市工业生产增长13.37个百分点。机械工业的三大厂增势强劲,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0亿元,同比增幅达到30.55%,创历史新高,拉动全市工业增长4.4个百分点。什邡烟厂、剑南春集团、宏达集团、金路集团、龙蟒集团等企业发展势头强劲,蜀中制药、德阳电缆、顺成化工、康福来药业等一批成长型企业增幅均超过30%。
  县域经济势头强劲。6县(市、区)工业经济发展你追我赶,全年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工业增速均达到20%以上,全部完成了工业增加值目标任务。
精品旅游亮点照人
  三星堆、蓥华山、白马关,三大旅游看点构筑了德阳旅游亮点,去年德阳共接待国际游客8500人次,创汇103万美元;接待国内游客46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9.4亿元。全市旅游总收入19.5亿元。
  去年,非典对旅游的影响特大。在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以后,旅游部门立即开展了“爱我家乡——德阳人游德阳”、“诚实守信,优质服务”、“旅游形象大使选拔”、“世界旅游日纪念”等一系列活动,快速激活旅游市场,并积极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各项筹备工作,有效地促进旅游业的复苏。  
  该市始终把旅游发展重点放在打造三星堆国际旅游精品,聘请了高水准的设计单位和有关专家谋划,使三星堆初步形成了博物馆区、遗址保护区、文化产业园区三位一体的布局。同时以石刻、文庙、中国德孝城、东湖山、文化娱乐城、旌湖和国家重装基地为基础,先后举办了“第四届孝文化旅游节”、“活力之城、缤纷之都,携手花仙子、拥抱艺术墙”等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