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7日)
各位委员、同志们:
政协德阳市六届三次会议,在全体委员和与会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就要胜利闭幕了。会议期间,各位委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政治热情,认真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省委九届五次、六次全会和市委六届四次、五次全会部署,围绕事关我市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建言献策,共商大计,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取得了重要成果。会议增补了政协第六届德阳市委员会副主席和常委,进一步充实了政协领导班子的力量。这是一次民主和谐的大会、求真务实的大会、团结奋进的大会,对于进一步统一全市人民的思想,凝聚各方面力量,为加快建设美好新家园而努力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我代表中共德阳市委,向会议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这次政协会是在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的特殊背景下召开的。“5·12”特大地震给全市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使刚刚过去的2008年成为我们经历重大苦难、经受严峻考验、付出超常努力、战胜巨大困难的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和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公安干警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下,全市干部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克服“5·12”特大地震带来的巨大困难和影响,抗震救灾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经济建设取得新发展,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过去一年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抗大灾,显大爱,抗震救灾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灾害,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紧急部署,市委、市政府统一指挥、迅速行动、果断决策,灾区干部群众临危不惧、奋起自救,各路救援大军不畏艰险、顽强奋战,党政军民倾力支持、患难与共,全力以赴抗击特大地震灾害。
把救人作为第一任务,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在第一时间争分夺秒抢险救人,从废墟中救出幸存者12477人,累计收治伤员59276人,转到外地治疗伤员4670人,最大限度降低了死亡率和伤残率。全面开展疫病防控工作,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全力防范次生灾害,成功排除小岗剑等11处堰塞湖险情,确保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资金物资保障及时有效,全市共调度、安排各类抗震救灾资金167.92亿元,接收捐赠资金8.9亿元,接收救灾物资价值近20亿元,确保了抗震救灾的需要。
把安民放在首要位置,最短时间实现受灾群众基本安置。通过设置临时救助点等方式安置受灾群众124万多人。抓好过渡房建设,在8月10日前全面完成了受灾群众过渡性安置任务。加强安置点服务管理,确保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地方看病、有临时住处。大力开展“查灾情,访民情”活动,市级部门对口联系重灾县(市、区)和乡镇,筹集发放棉被、棉衣裤218.4万件(床),确保受灾群众安全过冬。
把科学规划作为前提,加快建设美好新家园。完成了全市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编制。城乡住房建设加快推进,截至12月30日,农户永久性住房已累计开工214673户,开工率73%,其中已完工108171户,农房维修加固基本完成;城镇住房维修加固完成50639套,城镇重建住房累计开工14413套,已竣工验收2622套。迅速恢复被毁基础设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道路、通信、供水、供气等的基本恢复,一批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开工建设。积极做好援建对接、服务工作,江苏计划三年投入近百亿元对口支援绵竹,北京计划三年投入70亿元对口支援什邡,乐山市计划投入1500万元支援中江辑庆镇。香港、澳门特区政府将援建我市4个重灾县(市、区),国外政府及金融组织对我市提供了优惠紧急贷款项目。
二是攻难关,破难题,在恢复重建中实现经济新发展。紧紧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两大机遇,加快产业恢复重建。农业生产基本恢复,粮油获得丰收,95%以上的受灾龙头企业恢复生产,农业恢复重建项目已完工213个,完工率30%。工业恢复重建加快推进,91.9%的工业企业已经恢复生产。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工业恢复重建项目已开工964个,开工率95%,总投资超过500亿元。第三产业恢复重建工作全面铺开,金融服务和市场流通秩序基本恢复正常。随着灾后恢复重建的深入推进,全市经济加快恢复,主要经济指标逐步回升。预计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5亿元,增长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4亿元,增长0.2%。
三是抓民生,促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大力实施“八项民生工程”,尽管遭受了特大地震带来的巨大损失,但是全市仍投入资金11.52亿元,保证了各项民生工程有序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克服地震带来的巨大影响取得了新的进步,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全面推进。通过对口支援、劳务输出、以工代赈等多种途径,大力促进灾区群众就业,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上关于救助受灾群众的各项政策措施,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高度重视维稳工作,全市保持和谐稳定。
去年的工作十分不易,去年的成绩更是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上下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也凝结着广大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辛勤和汗水。一年来,市政协在市委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独特优势,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服务大局,特别是在“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大家团结一致、肝胆相照、风雨同舟、并肩战斗,为我市抗震救灾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同心同德,团结协作,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大地震发生以后,市政协紧急动员,及时部署,迅速投入抗震救灾工作,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全部进入指挥部,分别任副指挥长和成员,并抽派33名干部到指挥部各工作组及什邡、绵竹重灾镇、村帮助工作。积极号召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捐款捐物,共募集各类捐款、救灾物资价值3.9亿元,争取重建项目资金1.98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全市抗震救灾工作。
二是建言献策,汇集民智,为灾后恢复重建贡献力量。充分发挥政协智力密集、联系广泛、人才汇萃的独特优势和作用,针对灾后住房、设施、产业、城镇、生态和精神家园重建等方面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提出了大量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不少建议意见已转化为党委、政府的决策。
三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努力推进和谐德阳建设。市政协始终把协助党委和政府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先后围绕农村饮水、农村医疗卫生、灾民安置、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残疾人康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民生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反映社情民意,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四是坚持与时俱进,狠抓自身建设,政协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以例会协商为平台,增强议政实效;以专题协商为载体,注重协商议政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以督查、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为抓手,不断探索民主监督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政协先后对灾后重建规划、卫生防疫、工业企业恢复生产、金融支持政策等开展政治协商,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按照“为民、开拓、务实、清廉”的要求,坚持不懈地抓好政协自身建设,民主党派和政协各界别作用得到更好发挥,全市政协组织的协同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向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向为德阳发展特别是在抗震救灾中作出积极贡献的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一年,也是德阳在恢复重建中实现新一轮提升跨越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实现德阳“三年全面恢复,五年提升跨越,八年全面小康”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立的目标,调动一切有利于发展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有利于发展的力量,尊重一切有利于发展的创造,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重建美好新家园、推进德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工作部署,齐心协力重建更加美好新家园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市委召开了六届四次、五次全会,对全市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和农村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三年全面恢复,五年提升跨越,八年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为德阳的未来发展绘制了新的蓝图。通过三年的努力,全市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县域经济重新走在全省前列,努力把德阳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经济强市。
(一)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们面临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双重压力,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但同时,我们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机遇。中央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的特殊政策是灾区独有的区域性政策优势;灾后恢复重建的投资需求形成巨大的投资拉动,是我市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特殊优势和强劲支撑;对口援建省市倾情倾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