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行进在快车道上 ——德阳工业经济发展历史回顾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 2008/10/29






  李干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德阳建市25周年。回顾25年的奋斗历程,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我市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正如江泽民同志1991年来德阳视察时赞叹:“德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截至2007年,德阳市经济总量达648.4亿元,为建市之初的37.8倍;工业经济总量为333.9亿元,是建市之初的64倍;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585元;农村人均年收入达4540元。德阳发展了,人民越来越富裕了。

  辉煌的成就,得益于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不动摇,得益于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市之路不动摇。

  50年前,德阳的工业是一张白纸。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为贯彻落实党的八大所制定的实现国民经济五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实践毛主席《论十大关系》的战略思想,国务院、国家计委确定把德阳建设为重工业基地,二重、东电、东汽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于1958年10月拉开了德阳工业经济建设的序幕。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德阳的工业建设,二重厂的厂址是毛主席亲自圈定的,刘少奇、邓小平、彭真、李富春等国家领导人都亲自到德阳视察指导工作。党和国家对德阳的工业建设寄予厚望,国家计委、经委、一机部、建工部从全国各地调集最好的建筑工程队伍、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术工人,支援德阳的工业建设。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关怀和坚强领导以及全国的支援,使德阳这个新兴的工业城市蓬蓬勃勃地发展壮大起来。

  德阳工业建设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60年代初,正当德阳工业建设掀起高潮之时,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经济建设违背客观规律和客观实际,盲目追求高速度,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济陷入严重的危机,大批重点工程被迫下马、停建和缓建。1962年,东电、二重均下马缓建,这一沉痛的历史教训永远不能忘记。经过3年的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64年德阳的重点工业工程开始恢复重建,1964年到1966年,德阳工业建设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但好景不长,1966年下半年,文革风暴突然袭来,致使全国经济又陷入瘫痪,德阳也不例外,停工、停产,工业建设经历了近十个停滞不前的严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德阳工业又迎来了美好的春天。乘改革开放之春风,德阳工业发展势头强劲。但是,当时德阳行政体制与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水平极不适应,以至再次影响到工业经济的发展。

  1982年底,按照党中央行政体制改革“以市带县,发挥中心城市重要作用”的精神,德阳抓住难得机遇,积极向省委和中央提出建议改县建市。遂有德阳县委、县政府以及中央企业13个单位联名向省委并报国务院的书面报告,得到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并获批准,于1983年8月正式建市。建市之后,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25年的奋斗,一个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成长发展起来。

  德阳的成长发展史告诉我们,工业化的发展必须伴随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工业化,城市化就无从谈起;没有城市化,工业化就没有依托,也就没有活力。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德阳市有效地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集中发展工业经济,同时不断加强城市建设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为德阳工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德阳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一度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目前,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已成为德阳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在四川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德阳的工业经济建设以“三大厂”为龙头,带动了机械、化工、食品、服装、建筑、建材各行各业全面协调发展,这也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为了保持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德阳十分注意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势产品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都占有一定份额。东电、东汽为全国发电设备制造三大基地之一,2007年火电5426.5千瓦,水电为474千瓦,约占全国年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东汽是国内唯一有百万核电机组制造业绩的汽轮机制造企业。东电生产的我国首台国产化100万千瓦级核能发电机(岭澳核电二期工程)于2008年10月13日发运出厂。

  二重自建成投产以来,已为国家提供重大技术装备近200台套,工业产值达280亿元;完成机器产品产量113万吨,为国家火电站、水电站提供大型铸锻件20多万兆瓦,为宝钢、鞍钢、武钢各大钢厂提供了先进大型轧机设备,装备了冶金工业。在一无资料、二无图纸的情况下,于1978年9月成功研制出了号称“二十世纪中国轧机之王”的舞钢4200mm特厚板热连轧机,至今仍被誉为“共和国功勋轧机”。

  改革开放30年,德阳建市25年,德阳一直行进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德阳始终如一的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的走工业强市之路。我们必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重任,认识到前进的路上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增强忧患意识,齐心协力,团结一致,聚精会神抓发展,坚决贯彻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指导思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坚持创新,加大技术改造,密切结合德阳实际,坚持以工业强市为指导,谋求德阳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健康的发展。(作者为市老领导,曾担任德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