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
人口计生写辉煌
建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始终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加强领导,保障投入,促进人口计生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从1983年至2007年,全市少生211.88万人;人口出生率由10.21%。降至6.57%。;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由3.32%。下降为0.54%。,提前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促进了德阳经济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德阳经验影响广大
各项工作屡获殊荣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紧跟时代节奏,不断调整思路,锐意改革创新, 探索和总结出“五访五问”、“五期教育”、人口学校、万名会员带帮致富等做法与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在全国率先将计生委更名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1995年被定为国务院在四川召开的有20多个部、委和各省、市领导参加的全国计划生育“三结合”经验交流会的参观现场;原国务委员彭佩云先后3次到德阳视察指导工作,对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
经过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德阳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屡获殊荣:广汉、什邡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荣誉;旌阳、广汉、什邡、绵竹被省政府授予“四川省计划生育红旗县”称号。德阳市连续19年获省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考核一等奖;德阳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获国家人事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及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10部委(局)2001-2005年度“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集体等殊荣。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完善机制更上层楼
近年来,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建立完善了“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计生工作长效机制。
——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生育文化建设、关爱女孩和宣传品进村入户等工作,加强生育文化阵地建设,创新宣传形式、内容和载体,大力营造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氛围,使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深入人心,群众生育观念发生根本转变,形成新型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
——依法管理。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坚持依法行政,健全制度,规范执法程序和行政行为,实行计划生育政务公开,依法对公民妊娠期间的权利义务履行告知责任,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步入依法管理轨道。
——村(居)自治。在农村,建立和完善了“两委负总责,协会当骨干,家庭为中心,群众当主人”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机制;在城市社区,建立和完善了 “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居民自治机制,基本建立了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群众自治模式和公开、公平、公正、诚信、便民、高效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工作体系。
——优质服务。以创建优质服务先进县为契机,通过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村服务室、乡(镇)服务站、中心服务站、县级站、市指导站组成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全面履行技术服务、宣传咨询、人员培训、药具发放四项职能,开展了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生殖健康行动,在农村坚持每年开展2-4次“三查”活动,坚持每月定期上门随访,确保育龄群众能及时得到安全适宜的免费避孕节育措施、生殖健康检查、优生优育知识培训等服务。
——政策推动。着力推进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已全部落实;积极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从多方面体现对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优待”的原则;创新保障体系,2007年在全省率先试点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2008年推出0-6周岁独生子女平安保险、计划生育节育手术保险、出生缺陷一级干预等一系列计生惠民新政,以政策推动、利益导向创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环境。
——综合治理。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计划生育事业纳入公共财政投入主渠道,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强化部门协调;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一票否决”力度加大;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大人口管理体系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