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0年改革开放波澜壮阔 25载跨越发展成就辉煌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 2008/12/18






  春风拂德阳  众手著华章  

  —— 从统计报告看发展成就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省辖德阳市。德阳建市25年,是成就辉煌的25年,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城市崛起在川西平原上。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经济总量实现大跨越。建市之初的198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仅为16.65亿元,经过25年的发展,全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48.4亿元,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三位,比1983年增长38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0.8%。建市以来,全市经济总量完成了五个翻番,1988年实现了第一个翻番,1992年实现了第二个翻番,1995年实现了第三个翻番,2003年实现了第四个翻番,2007 年实现了第五个翻番。

  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改革开放特别是建市以来,全市致力于在经济发展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不断发生积极变化,产业构成形成新的格局。三次产业的比例由1983年的52.1:32.8:15.1调整为2007年的18.9:54.9:26.2。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105.3亿元,比1983年增长52倍,年均增长18%,比生产总值快7.2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6.2%,比1983年提高4个百分点。全市财力的不断增强,为支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较雄厚的物质条件,2007年全市地方财政支出达到78.16亿元,比1983年增长103倍,年均增长21.3%,农业、科技、教育、卫生、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支出得到加强,促进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人均水平大幅提高。1983年全市人均GDP497元,历时5年于1988年跨过千元大关,历时14年时间在1997年跨过五千元大关,历时21年时间在2004年跨过万元大关。2007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789元,比1983年增长35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276元,比1983年的59.6元增长20.4倍;人均储蓄存款9328元,比1983年增长372倍。

  县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2007年旌阳、绵竹、什邡、广汉、中江五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均超百亿,五县(市、区)GDP总量在100-160亿元之间。什邡、绵竹、广汉、旌阳4个县区连续保持四川省综合经济“十强”,旌阳连续升位,从类区先进县升到2007年的“十强”第七位。什邡、绵竹、广汉、中江被列为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

  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产品生产日益提高。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98.33万吨,比1983年增加18.4万吨;水果总产量18.79万吨,比1983年增长17.4倍;水产品产量5.06万吨,比1983年增长22.3倍;肉类总产量58.34万吨,比1983年增长5.5倍。

  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2007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22.43亿元,比1983年增长13倍,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1983年的52.1%降至18.9%。农、林、牧、渔产值的比例关系从1983年的77.5:2.7:19.5:0.3调整到2007年的42.2:1.7:50.4:3.0。

  农业生产效率不断增强。2007年粮食作物单产424公斤/亩,比1983年提高50公斤/亩;农业机械总动力130.71万千瓦,比1983年增长2.3倍;农村用电量16.56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12.8倍;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8.28万吨,比1983年增长1.76倍。

  工业快速发展   工业立市凸显

  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10户,比1998年增长1.3倍。产值在30亿元以上的企业6户,20-30亿元的企业5户,10-20亿元的企业2户,1-10亿元的企业102户。

  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强。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91.4亿元,比1983年增长64倍,工业总量居全省第二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83年的26.6%提高到2007年的51.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1%,工业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大幅提高。2007年全市生产发电设备3114.6万千瓦,比1983年增长26.6倍;卷烟246.6万箱,比1983年增长16倍;磷矿石457.2万吨,比1983年增长2.3倍;饮料酒34.93万吨,比1983年增长18倍;化肥67.83万吨,比1983年增长6.6倍;水泥440.49万吨,比1983年增长10.4倍。

  支柱行业成为工业发展中流砥柱。机械、食品、化工是支撑全市工业发展的三大支柱行业,逐步形成了以二重、东电、东汽为龙头的机械行业;以什邡烟厂、剑南春集团、蓝剑集团为主的食品行业;以宏达集团、金路集团、龙蟒集团为主的化工行业,重点行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07年,三大支柱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237.1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1.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0.4亿元,实现利润73.6亿元。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4.9亿元。自1983年建市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51.27亿元,年均增长33.63%,特别是近十年来,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十年累计完成投资832.1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2007年全市公路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公路通车里程由1983年的1909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7144公里,是1983年的2.74倍。农网、城网改造工程进一步改进了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数字程控交换、光纤通讯、移动通信普及应用,大大方便了市民的生活,2007年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数由1983年的0.31万户增加到2007年的81.82万户,比1983年增长263倍;2007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137.98万户。

  市政公用设施不断完善。建市25年来,全市城镇建设累计投资159亿元。到2007年,全市城市道路总长820公里,人均道路面积12.9平方米;城市环卫、污水处理设施不断发展,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3%,污水处理率为41.6%,城市供水能力不断提高,用水普及率达98%。

  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200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3.2亿元,比1983年增长30倍。

  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 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85元,比1999年增长近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540元,比1983年增长12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58.73亿元。

  消费水平明显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40.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8.6%,比1983年降低11.4个百分点。本报记者  周铃整理

  编辑手记

  与时代同行

  向阳

  30年前的今天,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开启。

  伴随历史的洪流,德阳从一个初生的婴儿,成长为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的青年。

  在德阳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感受着改革春风的温暖。我们携手前行,攻坚克难。

  今天,我们报告数据,展示图片,列举事件,缩影德阳不平凡的历程。变化历历在目,成就振奋人心。

  岁月如歌,岁月当歌!

  当歌的是所有为德阳建设付出心血的人们,当歌的是一路闪耀、一路高扬的德阳精神。

  1980年,德阳人敢为人先,广汉向阳成为“中国改革第一乡”;2008年,德阳人众志成城,夺取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逆境不气馁,信念坚定,顺境不懈怠,力争上游,这是走在全省市州发展前列的德阳人的真实写照。不管面临何种困难,壮志从未消磨,激情始终在燃烧。

  亲历巨变,我们为德阳自豪;展望前程,我们更感受到共铸德阳新辉煌的重任。

  走在恢复重建的路上,我们高兴地看到,科学发展,共建和谐,正从每一个德阳人的心声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走在开创未来的路上,我们欣喜地听到,越来越宏大的音律正由每一位市民的心弦奏响:德阳,明天会更好!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从市民衣食住行看德阳巨变

  沐浴在改革开放春风中的德阳人,惊叹于我们生活的日新月异,多年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已越来越多地成为现实。在此,我们通过德阳人衣食住行的变化,看德阳与时代同行的改革足迹。希望您从普通百姓的心声里,听到自己似曾相识的共鸣音。  

  衣  一个小裁缝的命运转折

  那年那月,他流落异乡做过小百货生意,被人藐视为“无业游民”;他返乡拜师学艺缝衣服,是一个没人瞧得起的小裁缝。做梦也不曾想到,有朝一日,自己的命运会改写成这样——拥有投资上亿元的现代化服装企业,自行设计制作的服装成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的礼宾服,总书记胡锦涛当年视察过他创办的企业……

  琪达集团公司董事长彭家琪的传奇人生,是30年改革开放改变中国老百姓命运的真实写照,其事业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