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装备中国实力 博弈世界一流 ——东方电机50年发展巡礼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 2008/10/13






  西部崛起   走向世界

  1958年10月13日,德阳工业区举行了德阳水力发电设备厂和重机厂的开工典礼。次日,《四川日报》头版头条以“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将来产品世界称雄,我国最大的机械和水力发电设备在我省某地破土动工”的大标题报道了这一消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足10年,就在中国的西部埋下了新中国工业发展战略布局的伏笔。

  50年的发展,东方电机从中国西部的崛起,到走向世界,与当今国际大企业同台竞技的事实,证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决策的英明。

  1959年,在德阳小县城的一间民房里,诞生出第一台7千瓦异步电动机。1966年,正式投产的东方电机当年试制完成双牌电站第一台4.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上个世纪的几十年间,东方电机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几乎囊括了国内水、火电的最高荣誉,水电机组从此始终领先国内同行业,火电则以“东方型”3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脱颖而出,形成了批量生产,成为国家“八五”计划期间电力工业的主力机组。

  1985年10月18日,《光明日报》公布东方电机为葛洲坝电站研制的17万千瓦水电机组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紧接着东方电机研制的龙羊峡电站32万千瓦水电机组又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东方型”3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奖……

  上个世纪40年的发展,为21世纪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初具规模的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东方电机,在上个世纪从中国西部悄悄崛起,为走向世界、参与全球化竞争做好准备。

  

  改革创新  厚积薄发

  1993年12月28日,东方电机厂作为国家9家股份制规范化改制试点企业,成立了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和1995年在境内外成功发行“H股”和“A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活力。这是被国企改革证明了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改革之路。

  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决策层认为,制度创新的核心,是要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循着这一制度创新思路,东方电机先后组建了交直流有限责任公司、控制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工模具有限责任公司和动力设备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深化企业用工、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的机制创新,激活全体员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上岗靠竞争、收入靠贡献,真正建立起企业内部的竞争机制;通过管理创新,逐步构建起“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企业文化管理的模式;通过市场创新,实现了市场开拓以制造为主向制造和改造并举的转移,组建一支高效、快速、灵活,极度适应市场瞬息万变的“快速反应部队”;通过科技创新,构建起主导产业具有一流竞争能力,拥有发电设备研制所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行业领先的优势,从而决定了东方电机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

  

  中原逐鹿  勇者争胜

  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的电力行业成为一个高速增长、产业越做越大的典范。

  中国发电设备市场巨大的潜力和商机,早就引起国外知名大公司的高度关注。面对实力强大的竞争对手,东方电机一方面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另一方面从加工设备、科技开发等方面做了充足的迎接挑战的准备。

  装备能力决定发电设备制造企业的竞争实力,竞争实力又决定在市场中的地位。目前东方电机拥有了国内、国际之最的“巨无霸”装备,使东方电机的开发研制能力得到稳步提升,水、火电设备生产技术和能力已经跨入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具备与国内外著名发电设备制造企业比肩而立、同台竞技的实力。

  抢占国内发电设备市场是东电既定的发展战略。2002年全国招标12台6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东方电机夺得其中的8台,表明东方电机6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进入了批量生产。2003年,东方电机到手订单大量增加,当年还获得单机70万千瓦巨型水电机组合同,这是继三峡电站左岸机组合同之后,东方电机承接的又一重大的水电合同项目。2004年3月,东方电机一举夺得三峡右岸12台套水电机组中的4台套,与国内外知名公司平分秋色。三峡电站右岸水电机组合同的签订,奠定了东方电机在水电设备制造行业无可争议的领先地位。当年6月获得2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在超超临界百万千瓦级实现了零的突破。2005年开年,3个水电项目签下多年来的最大合同之一,其总金额达14亿元;火电方面获得10台60万千瓦、2台3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2台100万千瓦级的核岛、常规岛主设备供货合同,这是市场开拓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标志着东方电机正式成为核电俱乐部成员。涌来的大量订单,在后几年持续保持。

  迈入21世纪,东方电机在步入她50年的历程中,演奏出了辉煌瑰丽、英雄般的交响乐章。

  发电设备年产量由2002年的450万千瓦迅速提高到了2007年的3114万千瓦,6年累计产出发电设备1.07亿千瓦。其间,2003年产量为756万千瓦,产值和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2004年产量跃升至1536.6万千瓦,销售收入23亿元;2005年产量达到2027.75万千瓦,销售收入34亿元;2006年完成产量2816.4万千瓦,销售收入47亿元;2007年产量达到3114万千瓦,销售收入56.7亿元,新增订货突破100亿元,在手订单总额突破200亿元,取得了历年来的最好成绩;连续6年来,公司水电设备产量已连续高居全国行业第一,汽轮发电机产量连续位居全国第二,这一增长指标在全国发电设备行业排名在前,这种强劲的增长势头将在后几年继续保持。

  东方电机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市场保持为水电40%、火电30%,产品销往国内30多个省、市、自治区,安装在150多座大中型电站及上千家工矿企业,并远销十多个国家(地区)。

  

  不辱使命  装备中国

  2001年6月7日,北京,三峡工程重大装备工作会议。当时参加会议的东电领导代表企业发言:“东方电机有决心、有信心,完全有能力生产出高质量的三峡右岸机组、龙滩、小湾、奚洛渡等巨型机组,用中国装备装备中国,东电人将为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的历史使命,激发东电人在科技创新中的潜力。

  D298A(三峡电站右岸发电设备转轮)技术的开发,是尤其值得提及的事实。该转轮虽经国外多家知名发电设备制造商多年的研究,也因三峡电站水头变化大的原因,压力脉动不甚理想。1999年,国务院三峡办召集国内水力专家研究,提出了要在三峡右岸开发出性能优于左岸的转轮。

  这是一个技术和质量要求非常高、难度极大的挑战。此前,东方电机专门组织了自己的优秀专家团队进行研究开发D298A转轮。2002年7月,经过第三方中国水力科学研究院水力试验台试验,证明了东电开发的D298A转轮优良的水力性能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世界上首次开发出无特殊区域压力脉动的混流式水轮机转轮,告别了没有中国人自行设计巨型水电机组的历史,也使东方电机在举世瞩目的三峡右岸电站的竞争中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火电方面,东方电机自主研制的第一台3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在山东黄台电厂投运以来,经过近20年的时间考验,现在仍运行良好,无愧于国家产品质量金奖的称号。时至今日,在国内已投运的国产3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由东方电机提供的。在与日立公司联合开发成功邹县6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首台就实现95%国产化率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开发研制成功三段式机座6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该机型一经推出就获得30多台定单,使东方电机成为行业内唯一一家拥有内外、整体和三段式三种机座型式的厂家。

  东方电机承担了岭澳二期核电站100万千瓦级半转速机组的研制任务,当今已具备生产100万千瓦级二级四级及160万千瓦四级发电机的生产能力。

  新能源的开发是东电近几年的战略重点,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设备、制造、管理等强势资源,引进技术,开发1.5兆瓦以上风电设备,力争几年后达到规模年生产的能力。

  目前东方电机已经形成“水、火、核、气、风”多电并举的格局,成为我国研制发电设备的重要基地之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21世纪注定是中国和平崛起和辉煌的时代,历史大机遇眷顾中国人和中国企业。东方电机有幸成长在这个辉煌的时代,将抓住这次历史大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演辉煌瑰丽的乐章。

  2008年,时值东电50周年华诞之际,东方电机共产出发电设备产量1.8亿千瓦,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东方电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连续6年的高速增长,累计发电设备产量超出1亿千瓦,是东电1958年建厂至2002年44年的1.42倍,这在世界发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历史上也是非常少见的。

  50年只是历史时空中的瞬间,却是东方电机辉煌的一段记忆,是几代东电人永生难忘的成真梦想。

  东方电机50年辉煌成就奠定了企业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在新的历史起点,他们将“中国装备装备中国”升华为“用中国装备装备世界”,锁定目标——将企业建设成为现代化、专业化、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发电设备制造企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