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的德阳实践·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篇
7月31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四川航天云网科技有限公司与德阳市金兴农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开展智能制造全面合作,航天云网将从生态层面出发,以示范试点和扶持的手段推动企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牵引企业改善信息化管理水平和终端制造水平,形成智能工厂。
之前的4月,金兴农机的一批农机飘洋过海销往伊朗。为何金兴农机能受到老外的青睐?答案就是创新。虽然是一家从事生产机械制造的企业,但该公司对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眼光独到,早在去年就进行了转型升级。去年,金兴农机在创新的投入占到了销售收入的近5%,而通过研发智造,在同类产品中,企业生产的联合收割机在变速系统、脱粒清选系统的效率分别提升了13%和15%左右,而收割效率的提升更是超过20%,让产品更具竞争力。公司负责人解立胜告诉记者,此次与四川航天云网展开交流合作,将深化改革金兴公司内部管理,在研发技术、供应、生产、销售、服务等所有的主业务流程和主航道修好信息化智能化这条“高速公路”,为金兴公司转型升级铺垫好所必需的软硬件条件。
如何推动制造业从传统迈向高端?老工业基地德阳抢抓入选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这一重大机遇,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升级改造,培育绿色发展新引擎,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产业体系,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绿色经济强市。
【互联网+智能制造】推进产业绿色化转型
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德阳经开区,新泰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今年搭上了全新的“互联网”快车。作为德阳首批“互联网+智能制造”的试点企业,“上网触电”彻底颠覆了新泰公司原有的内部营运和生产方式。
记者在现场看到,新泰仪表所使用的,正是德阳装备制造工业云所建立的“3D空间应用”系统。“只需要手指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可以360度地全方位展示公司。”新泰自动化仪表相关人员介绍,软件里面集合了企业300多种产品的详细信息,改变了以往销售人员与客户沟通、需要携带大量销售资料的情况,使企业的销售过程变得更智能化。
今年以来,德阳市委、市政府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国家创新驱动示范市为契机,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实施以“互联网+制造”、“装备制造大数据”为重点的传统制造业互联网改造提升工程,以促进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推动传统产业向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转型。
我市东电、宏华、特变电工、明日宇航、鑫坤机械、锐腾电子等一批装备制造企业,正在将传统的生产车间改造为数字化车间或智能工厂,只需人工输入数据,订单就会被自动分解,指令信息通过网络飞向各个车间,所需物料自动配给……工业制造的“智能基因”正在重构重装之都——德阳的面貌。
为了让更多企业搭上“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快车,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德阳在今年持续放大政策的杠杆效应——拿出3000万元市级智能制造专项发展资金,在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核能装备与核技术应用、机器人制造与应用五大产业领域,实施“互联网+制造”工程;率先在四川建成“装备智能制造工业云”平台,让入驻平台的2100家企业共享信息技术、项目管理、大数据分析等定制式、个性化服务,企业通过入驻工业云,在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生产智能化水平的同时,可降低80%左右的费用,进而提升制造业的协同效应,从更高层面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打造先进制造强市。目前,四川宏华“智能钻机试点示范”、东电“线圈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二重“大型水电和燃机装备关键件机加数字化车间新模式”已列入“2017年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专项”。
在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的机器人教研室里,正在开展机器人研究和实训教学工作,旨在为企业培养高层次使用机器人的技能型人才。
为促进制造业生产方式转变,我市启动实施“机器换人”计划,目前二重、东电、东汽、锐腾电子等规模较大企业都在实施此项计划,不断增加机器人的使用数量,以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升生产效率和提高产品质量。
同时,大力发展高端成长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重大装备制造集群发展。充分发挥东汽、东电、二重、宏华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具有较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的航空与燃机、核能装备、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海洋工程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做强50户龙头企业、招引50户领军企业、新增30户高新技术企业。东汽重型燃气轮机自主研发项目已经完成压气机试验台和燃烧器试验台建设,明日宇航机匣中心和数控中心项目已投入试运行,二重万航的“864高温合金大型烟气轮机涡轮盘工艺技术创新”打破国际垄断,形成国际先进的GH864合金涡轮盘制造技术,宏华石油开发的“新一代深海浮式钻井系统及其核心技术”和“TIGER”系列钻井船钻井包等海洋油气钻采设备,多项子系统和技术打破国外垄断,深水钻井包和平台填补国内空白。今年首飞成功的C919大飞机,中国二重承担了机身、机翼、起落架等7大部段63个项目800余个锻件的研制生产,占整架飞机锻件的70%。
做大做强绿色产业 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企业如何节能降耗减排,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记者在信义玻璃看到了这样的答案。在企业厂房,约十万平方米的房顶组成了6.5兆瓦光伏分布式发电项目,在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和空余屋面的基础上,电力的整个产生过程清洁无污染,去年这个项目发电量约500万度,年均节约标煤615吨。同时,信义玻璃还利用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对废气余热中的热能进行动力回收,针对项目特点,建立了余热发电站,不仅减少了高温气体、酸性气体对环境的污染,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更直接增加了企业的效益。“目前企业60%的生产用电为自发自用,年节约生产成本约4000万元。”该企业相关负责人非常自豪。
今年4月,我市唯一一个被列入2016年度全国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重点项目——“核电复杂关键构件全流程绿色制造工艺创新及应用”项目在中国二重启动。
自德阳被联合国授予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市以来,在推动新能源集群发展上成效尤为显著。在核电产业方面,建成了以二重、东电、东汽、东方阿海珐等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我市企业核电装备占据全国市场半壁江山,国内新增已投运的13座百万千瓦核电站,有11座是德阳制造。二重拥有国内最先进的核岛主设备制造能力,具备“6台RPV锻件、21台SG锻件、2台稳压器锻件、主泵锻件13套、锻造主管道2套、波动管4套”/年的核电锻件生产能力,其在AP1000锻件的攻关、百万千瓦半速转子等关键材料零部件的研制,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摆脱了核电站关键装备对国外的依赖。东方电气制造的蒸汽发生器、轴封主泵、汽轮发电机组的市场占有率处于领先地位,并率先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汽轮发电机组的研制合同、蒸汽发生器等设备的制造合同,其拥有最齐全的二代半和三代核电产品,二代半1000MW级核电实现量产,国内运行的16台百万千瓦级的核电有12台来自东方电机。东汽是国内最先拥有百万千瓦核电汽轮机制造能力和投运业绩的企业,具备年产5-6台套百万等级核电汽轮机的能力,实现了从转子加工、叶片加工到组装的完全国产化,其在国内率先突破核电焊接转子、1828mm/1651mm末级动叶片等关键技术,率先实现了核电汽轮机批量化生产,并成功制造出世界最大单机功率为1750MW核电汽轮机。
此外,我市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和发展,通过传统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转化、引进高端企业、开发先进技术,培育了一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形成了完备的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链、开发了国内领先的电池管理系统、拥有较强的新能源汽车零配件装备制造能力,具备了进一步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的基础。(记者 邱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