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锐:维新变法的志士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 2017/6/21






人物简介

杨锐(1857—1898年),字叔峤,四川绵竹人,晚清维新变法时期干将、戊戌六君子之一。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幼承父兄教养,少年时代即开始显露头角。参加院试时,张之洞将杨锐与其兄杨聪二人比为蜀中当代的苏轼和苏辙。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参与发起强学会。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创立蜀学会,参与著名的戊戌变法。遗著有《杨叔峤文集》和《杨叔峤诗集》。

杨锐出生于绵竹城内小西街一个书香门第之家,青年时代就取得科举功名,长期在张之洞幕府作幕僚,深受器重,后又官至内阁中书、侍读。按理说这样一位饱受封建传统教育而又本已做京官的知识分子,是不难平步青云的,可是他却逐渐转型成为一位维新变法志士。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杨锐顺应时代潮流,日益慷慨谈论变法,逐渐强化救亡图存意识,积极投身到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维新运动中去,敢于抗争,最后为维新变法事业牺牲自己的生命。可以说,杨锐在清末维新变法活动中的光辉业绩,永远值得后世敬仰和传颂。

受张之洞赏识担任其幕僚

杨锐祖籍在江西,其曾祖父那一辈就迁往四川绵竹,居住在绵竹城内小西街中段。杨锐祖父曾任山东曹县、阳谷等县县丞,父亲受道光诰封资政大夫。他家境殷实,还藏有不少名家字画。

杨锐在家排行老三,比杨锐年长12岁的哥哥杨聪精通经籍,博学多才,杨锐的启蒙教育就是来源于杨聪。本来杨锐和其他普通读书生一样,过着读书写作、考科举的平淡生活,直到遇上了张之洞,他的命运从此发生了转折。

1874年,杨锐17岁参加绵州乡试,因文章内容不合州县主考官口味,未被重视。后到成都参加院试时,他的试卷被时任四川提学使张之洞批阅,甚为惊讶称赞。面试时,张之洞对杨锐谈古论今、关心时事的才华大加赞赏,视为蜀中奇才,并将他与其兄杨聪二人比为蜀中当代的苏轼和苏辙,当即将杨锐收为门下弟子,协助官府校审各种文稿。

1875年,张之洞督学四川,在成都创办了四川最高官办学府——尊经书院,从全川选了10多个优秀学生首批入院学习,其中便有当时18岁的杨锐。1882年,杨锐以尊经书院优禀生资格参加朝考,考中举人,授予候补知县。1884年,杨锐被已升任两广总督张之洞招募入广州城当幕僚,协助料理军政运筹事务和奏牍文书的草拟。

“公车上书”带动国民问政

杨锐进入张之洞幕府后,成为张之洞钟爱的五大弟子之一,与廖平、张祥龄、毛瀚丰、彭毓嵩同号“蜀中五少年”。这时的张之洞已升任为两广总督,杨锐跟着他离开四川,来到广东,成为其重要幕僚。那些上呈朝廷的奏疏与重要文献,大多出自杨锐之手。

1889年,杨锐以举人身份参加京师顺天府乡试,考取清廷内阁中书,获章京记名,留京城协助编纂《大清会典》,书成后,被晋升为内阁侍读。此后的几年,是杨锐一生中难得的太平日子。

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向日本赔款二万万两。康有为、梁启超提出拒和、迁都及变法的主张,并在北京发动参与科举会试的十八省举人和市民一起集合在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众人纷纷响应,参与者多达1300余人,史称“公车上书”。这时,作为京中名士的杨锐,又一马当先站了出来,带头参加“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不过,“公车上书”的结果自然是不了了之,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好风气。在这种风潮的影响下,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也相继出现。

戊戌变法失败血洒刑场

1898年6月11日,光绪发布“定国是诏”,决心变法自强,开启变法维新运动,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但“定国是诏”的颁布,触动了军机大臣等守旧派的利益,他们敷衍推诿,消极执行新法。与此同时,康有为等人多次建议光绪帝“广集英贤”,在宫中开制度局,任用通达时务的人才为顾问官,辅助新政,又遭到大臣的坚决反对。光绪非常不满,决定开始新的行动,而这对慈禧来说认为已经危及到了她的地位。于是,她也在同时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帝后两党之间的斗争从此就越来越激烈。

7月底,光绪帝见太后神色异常,即预料有变,回宫以后,他立即召见他所信任的“军机四卿”之一杨锐,并新授密诏给杨锐。领到密诏的杨锐明白自己当时已经危机四伏,便立即找林旭进行商量。

此时,维新党人中,康有为早已离开北京,梁启超则逃到了日本使馆避难。明知已经大祸临头,但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杨锐,把忠君与爱国视为一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选择了从容等死的绝路。9月24日凌晨,杨锐与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一起被捕。9月28日,杨锐等6人被斩于菜市口,后人称他们为“戊戌六君子”。杨锐死时,年仅41岁。

>>>专家点评

绵竹市古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宁志奇:杨锐的人生既有封建士大夫的一面,又有维新变法志士的一面。他在清末维新变法活动中的光辉业绩以及为国牺牲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世敬仰和传颂,对现在的改革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记者探访杨锐故里

日前,记者来到绵竹市,探访了杨锐的故里。位于绵竹城内小西街中段,今绵竹市大西街小学所在地曾是杨锐出生的故宅“杨公馆”。

在绵竹市人民公园内有一个广场,在广场的正前方塑着一尊汉白玉所筑的杨锐塑像。为了纪念他,绵竹把该广场取名为杨锐广场。

在广场一角的一栋两层楼高的中西合璧建筑前,有张之洞为杨锐的题词:“双泪落君前,大江滚滚怀人远,文名余死后,绵竹亭亭出县高。”每到清明时节,绵竹各小学校都会组织少先队员来到杨锐广场杨锐雕塑前敬献鲜花,祭祀凭吊。下一步,绵竹还将在杨锐广场拟建“杨锐纪念馆”,用以表达绵竹人民对他的怀念。

据绵竹有关部门称,绵竹将以杨锐的爱国精神、敢于创新的思想创作出更多的文化影视作品,并以杨锐现存的遗迹和文物进行展示宣传,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

>>>我为家乡名人点赞

钟声(绵竹市文体广电出版局局长):杨锐作为中国近现代不可多得的政治家、改革家,为维新变法勇于献身的精神,为社会进步、国家兴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对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思想,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精神,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启示作用。(记者 陈晓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