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加快发展绿色建筑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2014年11月,德阳正式入选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筑绿色化作为示范市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我市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推广上步伐加快。
【前期推进】 德阳在全省率先启动建筑绿色化工作
近年来,德阳紧紧围绕“绿色低碳、宜居宜业”目标,推进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加快推动绿色建筑发展。2012年,我市就已正式启动建筑绿色化工作,制定了实施方案。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下发后,我市于2013年9月在全省率先出台《德阳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为我市推广绿色建筑制定了纲领性文件。
该方案提出,从2014年起政府投资新建的公共建筑和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新建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到2015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0万平方米、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实现节能50%的目标,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为加强新建建筑节能,将建立绿色建筑比例、生态环保、可再生能源利用、废弃物回收等规划体系,优化能源集成利用,发展分布式能源;鼓励城镇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绿色住宅小区,加强村镇绿色农房建设引导,积极推进绿色农房建设;以政府机关、医院、学校等公共机构为重点,开展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以建筑门窗、外墙、遮阳、自然通风等为重点,实施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在旧城及棚户区改造中同步实施建筑节能改造。
2014年11月,德阳入选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后,我市建筑绿色化相关工作更是加速推进。市住建局牵头实施建筑绿色化相关工作,成立了以局长王宁为组长、各分管副局长及党委委员为副组长的德阳市住建局建筑绿色化工作推进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单位职责和工作目标。积极组织建筑从业人员参加省住建厅召开的绿色建筑推进工作相关会议,了解最新政策,提高从业人员的认识。邀请省住建厅领导和专家举办建筑节能培训班,通过专家对《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和《四川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技术规范的讲解,增强绿色建筑工作理念。目前已开展培训4次,培训从业人员1000余人。另外,还利用我市各类媒体开展民用建筑节能和建筑绿色化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制作专题片、海报、彩色卡通节能宣传册、DM单、科普手册等资料数万份,发放给机关、学校、社区、房地产开发商和广大市民,增强社会对绿色建筑的认知。
【规划引领】 新建建筑绿色发展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为加强我市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大面积推广绿色建筑,打造生态城市、建设低碳德阳,我市编制完成了《德阳市绿色建筑发展规划(2014-2020)》(以下简称《规划》)、《德阳市民用建筑绿色设计导则》和《德阳市民用建筑绿色设计审查技术要点》,明确了发展绿色建筑的目标、实施路径和重点任务,并提供技术支撑,是四川省地级市中第一个编制技术性文件的城市,甚至先于省住建厅编制的《四川省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图审查技术要点》。
按照《规划》设定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市预计建筑领域节能总量约80万吨标煤,节材约380万吨,节水约586万吨,节地约0.39万亩,建筑废弃物减排量约713万吨,减排CO2约197.6万吨,建筑节能总量占全社会总节能量比例约为20%左右。实现公共机构建筑能耗显著降低,公共机构人均能耗和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比2013年分别降低10%和12%以上。
为推进新建建筑绿色发展,《规划》明确,要在城乡建设规划中增加绿色建筑约束性指标。在土地划拨和招拍挂出让规划条件中,根据绿色建筑年度修建计划规定绿色建筑用地比例及星级标准。单体建筑大于2万平方米的交通干道旁的标志性建筑、高标准商务建筑及宾馆酒店和商业服务大型综合体建筑,在项目立项规划中要求按照至少二星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同时,严把审核关口,在建设工程项目土地出让、规划审批、立项审查、项目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工程监理、验收备案等各环节、阶段,严格执行绿色建筑相关强制性标准和管理规定。实行民用建筑绿色信息公示制度。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德阳现有建筑中节能建筑面积2650.73万平方米,仍有65.16%的建筑属于高耗能建筑。对此,《规划》提出,以政府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为重点,对既有建筑围护结构、照明系统、热水系统、空调系统等进行节能运行管理或节能改造,通过给予财政补贴、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政策手段,稳步推进改造工作。在旧城改造、城市风貌改造、市容整治及既有建筑抗震加固中,开展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试点,以更换节能门窗为重点,有条件的项目同步采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等措施。
【政策激励】 绿色建筑按星级享中央地方两级补助
成为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就是要积极为全省乃至全国节能减排工作探索经验、提供示范。建筑绿色化方面,我市陆续出台了《建立细化建筑节能减排和绿色建筑推广激励机制的工作方案》、《关于加快推进建筑绿色化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全省第一个绿色建筑激励政策。
《意见》明确了我市应当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立项、规划、供地、建设和管理的项目:一是《德阳市绿色建筑发展规划(2014-2020)》规划范围内按照一般区(20%)、限制区(50%)、严控区(100%)的规划比例建设绿色建筑。二是国家机关、学校、医院、保障性住房等政府投资或使用财政资金的建设项目;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有配建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三是德阳市中心城区严控区外的区域及各县(市、区)地上部分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新建住宅小区。
具体目标是,力争到2017年底,中心城区新建公共建筑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比例达100%,新建住宅建筑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比例达50%。新增申报绿色建筑标识的建筑面积24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达30%以上。实现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与改造约38万平方米。将旌东新区核心起步区建设成国家级绿色生态城区。2017年1月1日起,在旌东新区核心起步区逐步推广新建建筑执行65%节能设计标准。
为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开发)绿色民用建筑项目,《意见》明确,我市对取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将给予奖励:一星级住宅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分别奖励5元/平方米,一星级公共建筑分别奖励10元/平方米。二星级住宅中央财政奖励25元/平方米,地方财政奖励15元/平方米,二星级公共建筑中央财政奖励35元/平方米,地方财政奖励25元/平方米。三星级住宅中央财政奖励40元/平方米,地方财政奖励25元/平方米,三星级公共建筑中央财政奖励55元/平方米,地方财政奖励35元/平方米。对取得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项目,将再给予中央财政奖励,二星级住宅再给予20元/平方米奖励,二星级公共建筑再给予10元/平方米奖励,三星级住宅再给予40元/平方米奖励,三星级公共建筑再给予25元/平方米奖励。
【项目实施】 建设高质量项目示范带动绿色建筑发展
在全市节能减排示范市推进大会召开后,市住建局立即组织各相关单位进行项目收集工作,确定了备选项目40个,经对比筛选,初选入围项目26个,最终有4个项目获批第一批典型示范项目,总投资149023万元(包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房地产开发成本),申请中央资金奖励6353万元、地方财政配套21481万元(主要含绿色建筑奖励资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资金)。其中2015年总投资54120万元,申请中央资金奖励209万元、地方财政配套6425万元。“将旌东新区起步区建设成国家标准的绿色生态城区”是最大的示范项目,也是我市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宜居城市最具亮点项目。
目前,4个典型示范项目均已按计划推进:旌东新区绿色生态城区项目2015年计划投资300万元,已采购生态规划服务单位,目前已在开始编制生态规划;德阳旌南湿地公园项目2015年计划投资1300万元,已按计划施工;“新里程·英伦联邦”项目2015年计划投资12800万元,已按计划推进,项目已主体竣工;“东方影都外墙及屋面立体绿化”项目,2015年计划投资20万元,已完成前期设计和报建手续,正在进行施工前期准备工作。
另外,我市花里大酒店、绿世界生活广场A座、纪委业务用房3个项目已取得了绿色建筑一星级设计标识,第一批建筑绿色化典型示范项目“新里程·英伦联邦”项目已取得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标识,这是德阳首个获得该标识的项目。在绿色建筑推广机制的推动下,2015年我市按绿色建筑星级标准设计和施工的示范小区有6个,建筑面积达60.36万平方米。正在建设的大型公共建筑——万达广场面积达12万平方米左右,按照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修建,即将开工的市委党校将按照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同时将尝试建筑与光伏发电一体化示范,建成绿色理念、绿色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宣传教育基地。
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15年底,我市开工的绿色建筑面积达到102.02万平方米,其中已竣工2.36万平方米,在建约99.66万平方米。
>>>链接
亮点项目 旌南湿地公园
旌南湿地公园是德阳市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市的第一个合作项目。建设内容包括絮凝池、沉淀池、人工补给地下水入渗池、人工湿地、开采井、淤泥脱水间、展厅以及公园绿化配套。该项目引进荷兰阿姆斯特丹人工补给地下水技术,利用规划的生态公园,建造人工湿地处理绵远河水,由人造池塘入渗补给地下水,并建立地下水监测孔,监控地下水质变化,保证水质达到水源要求。
项目全部设施按生态公园设计建造,设置有景观平台、景观栈道、生态停车场、青少年生态教育基地等,不但提供供水水源,而且还是一个生态、自然、科学、休闲、低碳的开放式城市公园,为广大市民提供集文化学习、体育锻炼、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优美环境。(记者 许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