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融入英雄故乡的一颗赤子心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 2006/7/21






——记“四川省优秀县(市、区)委书记”、中江县委书记贾瑞云

  2006年6月30日,四川省庆“七一”表彰会上传来喜讯,中江县委书记贾瑞云受到省委的表彰,被授予“四川省优秀县(市、区)委书记”称号,每一个中江人都由衷的高兴和自豪。他们有理由高兴:贾瑞云上任中江县委书记一年多来,中江这个经济基础薄弱、资源匮乏的丘区农业大县、人口大县正逐步走出困境。2005年,全县GDP同比增长11.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7%,经济发展创历史新高,并一举夺得全省唯一一个“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中江正越变越好,越来越有希望。

  思路·出路

  2005年1月,贾瑞云临危受命,调任中江县委书记,当时的中江财政穷,“三农”问题突出,加之前任县委书记出问题,干部群众人心不稳、思想较为混乱、畏难情绪重。上任伊始,贾瑞云并未刻意烧起“三把火”,而是广泛深入干部群众中摸实情、听实话,在短短几个多月时间内,他跑遍了全县57个乡镇、近300个村和所有企业,通过与干部、工人、农民的广泛接触和深切恳谈,贾瑞云强烈地感受到中江最大的问题是发展不足,最缺的是自信和自强的精神,最需要的是正确的发展思路和凝聚人心、激励斗志的奋斗目标。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以贾瑞云为“班长”的班子审时度势地提出了“特色农业立县,工业经济强县,第三产业活县,对外开放兴县”的发展思路和“两步走,三年复位,五年升位,到2010年把中江建成四川丘区经济强县”的奋斗目标,并巧借先进性教育活动东风,有声有色地开展了“英雄故乡行,弘扬先进性”主题活动。各级各单位和党员个人捐资1500余万元,修建希望小学15所,提供发展项目87项,修建村道公路692公里,修桥6座,整治塘堰131口,整修水渠57万米。营造出了人心思进、人心思干的良好氛围,全县上下形成了“心齐、风正、劲足、气顺”的可喜局面。

  “农业大县的出路仍然在工业,抓工业不是排斥农业,而是更有效、更先进地抓农业,用竞争的理念、创新的理念抓农业。”分析中江农业大县、人口大县的现状,贾瑞云敏锐地意识到中江加快发展的难点在工业,希望和潜力也在工业,提出了建设“两区一路”(即建设好县城、仓山工业集中发展区和发展罗桂路沿线重点乡镇企业),突出抓好食品、纺织、电子三大产业,打造农产品深加工、纺织加工和电子元器件加工三大基地的工业发展战略。

  “要正确看待人口多的问题,人多也是一种资源,也能转化成财富。”,在贾瑞云看来,人口多意味着劳动力丰富,为了把丰富的劳动力转化为财富,必须把招商引资作为中江工业发展的生命线。观念突破的同时,中江的招商引资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先后有5个台资企业落户中江,使中江不仅有了电子产业,还建成了一个电子生产基地。而每一户企业的落户,无不凝聚着贾瑞云的心血。

  “贾书记亲自为我们协调流动资金”,“贾书记为我们厂解决了用地问题”,中江同济丝绸公司、金启通公司等企业的老总谈起贾瑞云,都是赞不绝口。而中江涌德电子有限公司的落户更有戏剧性:涌德电子准备在西部发展时,先后考察了江西、重庆、四川的不少城市,各地的优惠措施都差不多,贾瑞云先后6次带领有关人员到东莞的总厂,正是这种精神让涌德电子董事长下决心到中江发展。“在这里我时常有受宠若惊的感觉。”,涌德电子副总经理陆芝衡向我们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件事:去年夏天,台资企业鸿磬公司老总李昌贵患病在成都住院,贾瑞云半夜闻讯后,立即赶赴成都看望。在鸿磬公司的带动下,一批台商纷纷到中江投资办企业。每半个月,贾瑞云都要与台商及家属一起聚餐,关心企业的发展,有什么问题就及时解决。在记者去采访前的几天,涌德电子的劳动力出现缺口,贾瑞云得知后,立即安排有关部门帮助解决。“我到内地6年多了,如此关心企业的基层领导,还是第一次遇到,当初的承诺件件兑现不说,我们有任何困难找到贾书记,他都会尽全力解决。”陆芝衡用不太地道的普通话一再对我们强调。

  环境招商、感情招商、人文招商之举得到了丰厚的回报。2005年,中江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家,拉动全县工业增长6.2个百分点。引进项目157个,引进内资增长20.3%,利用外资增长73.75%,均创中江历史最高水平。

  民主·清廉

  选人用人,是干部群众最关注的问题,也最能体现一级党委的形象。贾瑞云一到中江,就在全县干部大会上公开作出承诺: “要把政治上强、有上进心、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同志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决不让干实事的老实人吃亏!”贾瑞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05年,中江公开选拔团县委书记等领导干部和县级机关工作人员,大张旗鼓表彰先进,破格提拔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法警王新富等一批先进典型和优秀人才……正确的用人导向使全县干部职工看到了希望,扭转了以前用人上的不良风气,打造了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优的领导干部队伍,为中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干部基础。

  “作风民主,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中江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段晖如此描述贾瑞云,我们在采访中所听说的几件事也一一印证了这番描述:

  2006年3月,中江推荐全国新农村示范村,贾瑞云要求采取村支部书记竞争演说,观看新农村建设规划图,比新农村建设群众的积极性等多种形式,对全县3个候选村进行现场打分和票决制,最终富兴镇柳林沟村这个过去的扶贫村,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农村综合改革,就高店乡撤与不撤的问题,贾瑞云多次与老百姓一起摆“龙门阵”,听取他们的想法,最终按老百姓的意见办——不撤。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出台后,两次亲自主持召开老干部座谈会,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与老干部们摆谈,虚心向他们请教;

  将全县先进性教育成果、存在的问题、各部门整改意见做成展板,在公园广场展出,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

  待人接物,他奉行“君子之交淡如水”。逢年过节,常常有一些人托他的亲朋好友说情,希望在调动或提拔使用时给予关照,他都坚决回拒。今年春节期间,他为拒收红包而不近人情的事例,在全县传为佳话。对此他风趣地说:“要‘贿赂’就拿工作来‘贿赂’吧,要‘送礼’就拿‘工作业绩’来送,最好的礼品就是把工作干好,其他的一概不要。”

  民心·人心

  “我本是百姓,何苦去扰百姓;你就是官,何必装个官样。”这帧端挂在贾瑞云办公室里的书法条幅正是他把群众装在心里,把群众当作自己的家人,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的民本思想的真实写照;更是他不求“政绩工程”有多大多亮,但求把老百姓的路铺平、灯点亮的执政理念的最好诠释。条幅的内容是他自己拟的,灵感来源于这样一件事:在当了半年县委书记后,一天,贾瑞云去中江广播局调研,汽车进大门时,门口站着的几个农民挡住了路,贾瑞云让司机不要按喇叭,自己下车走进去。

  “老百姓喜欢人不喜欢官,喜欢朋友,喜欢家人。”

  “千万别把自己当回事,多把别人当回事,多把人民群众当回事。”这是贾瑞云发自内心的感慨。

  哪里有最困难的群众,哪里就有贾瑞云的热情和资助:

  辑庆镇狮子村七十八岁的老人张长国身患重病,子女不在身边,贾瑞云在调研中获知这一消息,立即前去看望这位老人,并对老人的生活和治疗作出了具体安排。

  田贵礼,仓山镇飞乌村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初到田家的情景至今仍令贾瑞云如刺鲠喉——两间小屋,四壁通风,用木条钉的栅栏门随风摇摆,除一些基本生活用品外,室内空无一物。贾瑞云当即安排人员为田贵礼一家装修房屋,改善生活,后来又多次去看望老人,并带头捐资为其整修房屋,打地坪,还买来小猪、小鸡和小鸭,使他们一家的生活重现生机。

  中江实验中学学生吕海儒成绩优异,可家境十分贫寒面临辍学,2005年6月,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给贾瑞云写了一封信,贾瑞云接到信后,立即联系学校了解情况。7月9日又与爱人一起,顶着烈日到学校看望正在参加军训的吕海儒,送去现金500元。自此,贾瑞云把吕海儒当成自己的孩子,经常以书信的形式,教育他如何做人,如何树立远大理想,并长期对他进行资助。

  白天跑工地、下乡镇、进工厂,晚上休息时间批阅文件,利用早晚休息时间或节假日明察暗访,从群众窗前灯、门前路等小事入手,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已成了贾瑞云任中江县委书记后的一种习惯。

  凯江镇南塔村12社社长徐万富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事:4月上旬的一天,几个村民喜出望外地来喊正在地里干活的他,说是小东河上有人在架桥,以后不用再趟水过河了。

  徐万富后来得知4月3日早上7点多钟,贾书记在小东河边发现附近的群众趟水过河后,当即要求交通部门在一个星期内搭建了这座宽1.2米、长9.5米的钢架式人行便桥。“河对面是同济丝厂和999制药厂,我们社和东北镇的几个社有多人在那里打工,这下方便多了。”

  不是中江人的贾瑞云这样形容自己与中江的关系:中江好比一个股份制企业,中江农民控股,干部职工持大股,自己只是个标签。标签的作用就是如何把中江的名号叫响、叫亮。“我有信心与广大农民和干部职工一起,共同把中江这个股份制企业经营好,让中江早日走出财政穷县的窘境,朝着丘区经济强县的目标迈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