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二人民医院推进强“根”固本战略纪实
病人心率多少?
血压是否正常?
病人心跳、血压正常!
2017年6月的一天,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室内,建院以来首例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正在紧张进行中。
主刀医生正是该院神经外科主任、医院学科带头人冯爱平。结合患者的CT照片,通过椎间孔镜,冯爱平准确地找到了患者的椎间盘突出部位,在经过止血等一系列操作后,冯爱平使用髓核钳一点一点地将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从脊柱上剥离下来。当剥离的组织从患者体内取出时,手术室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术后第二天,患者就带着护腰下地活动了。
“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是我院新引进的一项技术,较传统手术有着安全、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是未来手术治疗的方向。而我院能够开展此次手术,是医院推进技术强院的必然结果。”冯爱平说。
近年来,围绕“技术强院”这一目标,该院以重点专科建设为抓手,大力引进新技术,注重人才培养,技术强院结出累累硕果。
技术强院重点专科是龙头
“重点专科是品牌,有些代表着市二医院,有些代表着德阳市的特色医疗服务。以重点专科建设为抓手,对外擦亮品牌,对内起到标杆作用,进而带动全院医疗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二医院院长张德军说。
截至2017年,该院已创建神经外科、骨外科、妇产科、心内科、内分泌内科、泌尿外科、中医科、康复医学科等市级重点专科8个。另有消化科、医学检验科、放射科在积极创建市级重点专科,消化内科和内分泌科、普外和皮肤肛肠痔瘘科也分别成立了独立的专科。
人有我精,人无我有。在重点专科的建设中,该院大力实施错位发展。
医院先后创建吴阶平泌尿外科德阳中心、德阳市内镜治疗中心、四川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联盟定点医院、德阳市高压氧质控中心等区域性专业中心,开设全市首个戒烟门诊、全市首个儿童身高促进门诊、胸痛冠心病等特色门诊。特色专科的成立和发展,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及市卫计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其中,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吴阶平泌尿外科德阳中心建设日臻完善,人才梯队日益壮大,业务量以30%的速度增长,手术量从过去一年不足100台,增加到目前一年近800台,还新开展了腹腔镜下肾切除术、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回场膀胱术、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术、NBI下膀胱癌切除术等6项新技术,在泌尿外科诊疗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无论是诊疗效果、诊疗范围还是患者认可度,都已达到市内先进水平,成为该院一张靓丽的名片。
2017年底,创建省级重点专科——神经外科的验收报告经过市卫计委的审查并通过,冯爱平终于长舒了一口气。作为院内的重点专科,神经外科一直被院里寄予了厚望。
不要只想到在市内有一定的知名度,要向更高的层次迈进——这是创建前有关院领导对冯爱平提出的要求。
本以为自己还不错,但真正创建起来以后才知道差距有多大。为此院领导班子专门召开两次专题研讨会,对创建中的问题逐一进行梳理,并制定了具体的时间进度表,落实了责任人,限期达到评审标准。
自此,神经外科开启了“白加黑、五加二”的创建模式。但创建活动带给科室的变化也更大:管理越来越规范、人员的学习主动性更强,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和投入更大……这一切都让神经外科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有了技术和设备的支撑,神经外科就能开展一些过去不曾开展过的手术了。
技术强院人才建设是软件
“竞争什么?归根结底,是竞争人才。技术强院,人才是软件,关键在人才。”市二医院党委书记房才兴说。
2009年,骆华作为优秀人才被引进到该院。其实刚研究生毕业的骆华是有机会留在成都大医院的,为什么选择了市二医院?骆华说,当时医院领导对自己作出了一个承诺,要为他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正是这句承诺彻底打动了他。
当时该院泌尿外科还不是单独作为一个科室存在,除了两名医生外,一年的手术更是少得可怜。当时就有人断言,要不了半年,骆华就要辞职走人。面对困难,骆华没有气馁,而是投入百倍的热情去开展工作。没有大手术,就从最小的泌尿外科门诊手术做起。熟悉骆华的同事都知道,不论手术大与小,他总是全身心投入,渐渐地,骆华在患者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口碑,主动来找他做手术的患者也越来越多了。
作为一名泌尿外科的研究生,骆华在全市率先开展了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治疗上尿路结石微创手术,在该院展开了腹腔镜、经皮肾镜等腔内微创技术,同时还开展了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肾上腺肿瘤等高难度手术,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2016年2月,该院泌尿外科正式成立,这是一个拥有25张床位、17名医护人员的大科室。这也圆了骆华的一个梦,那就是让泌尿外科独立成科。
近3年来,骆华所带领的团队微创手术率达90%,腔内微创技术治疗泌尿系结石居本地区领先地位。而作为医院最年轻的副主任医师、四川省第十二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他发表了30余篇相关学术论文,主持省级科研课题1项、市级科研课题3项,获得了四川省医学科技奖(青年奖)三等奖、德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省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第四届四川省卫生计生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多项荣耀。
到2017年底,该院先后引进32名技术人才。人才的引进,壮大了医院的技术实力,夯实了医院的发展基础。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该院还积极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在中级职称以上技术骨干中,选择敬业精神好、团队协作意识强、有良好奉献精神的人员,采取“师带徒”一对一提高业务素质。选择全国医疗机构排名前10位的医院进行3-6个月的短期专项技术培训,在资金、时间方面给予特殊支持,鼓励中青年骨干参加在职学习,提升自身学历。全院现有1人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参加“在职博士”学习,有近10人在不同医学院校参加“在职硕士”学习。通过担任医疗组长的模式,进一步锤炼其管理能力,丰富临床经验,努力为其成长为学科带头人、专业“领头羊”搭建平台。据统计,仅2017年该院就投入140余万元,让全院医护人员200余人出国或到全国知名医疗机构进行学习深造。
为促使全院医护人员加强学习,该院还利用网络图书馆建立学习型团队。通过大医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络图书馆加强职工学习,每年完成医生继续教育学习的人数达全院医务人数的95%。通过网络现场直播教学平台授课24余次,授课内容涵盖内外科、急诊、药剂、放射等专业。
技术强院医疗设施是硬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来医院在设备的投入上可以说是下足了本钱。”市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樊林深有感慨地说道。
手中的家伙什硬了,腰杆子自然就硬了。近年来,消化内科先后引进了一大批在全市领先的医疗设备,诸如德(阳)绵(阳)广(元)地区第一台奥林巴斯EnteroPro小肠镜系统、市场上目前最为先进的电子胃肠镜检查系统奥林巴斯290电子胃肠镜系统等等。
樊林说,小肠一直以来都是很难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部位,被大部分医生认为是人体的“黑暗地带”。医院引进的奥林巴斯的EnteroPro单气囊小肠镜系列填补了德绵广区域内小肠疾病镜下检查治疗的空白,开辟了小肠疾病检查治疗的全新领域。在无痛检查技术下,可顺利地进行全小肠检查,检查过程中无痛苦和不适症状,患者耐受性和安全性好。更为可喜的是,可以开展单气囊小肠镜检查了!这是小肠疾病诊断及治疗方面一个很大的进步,除了能够明确病因外,还可对小肠疾病取病理活检,对出血性病变进行镜下止血治疗。因为是直视下治疗,准确性高,还可以在镜下进行支架置入及息肉的切除治疗等。
一系列先进设备的投入,也促成了德阳市消化内镜中心的成立。新增电子胃镜、电子肠镜、十二指肠镜等目前市场上最先进的、全市领先的设备,开辟了小肠疾病检查治疗的全新领域。胃镜项目也由原来的10多种增加到40种;三级、四级介入手术开展达19项;ESD、ER-CP、EST、POEM、EMR等内镜介入项目在本地区处领先地位。
现在医院已经配置了1.5T超导磁共振(MRI)、多层螺旋CT、C型臂X光机、多功能数字X光机(DSA)、数字化X光机(DR)、大型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γ适形放疗系统、电视腹腔镜、电视宫腔镜、利普刀(LEEP)、电视胸腔镜、电子支气管镜、可染色电子胃镜、电子肠镜、十二指肠镜、输尿管软镜、钬激光、关节镜、神经内镜、椎间孔镜、高压氧舱等一大批高、精、尖诊疗设备。
先进医疗设备的大量投入,直接带来的是各种治疗效果的提升,仅消化内科2017年住院病人量就较同期增长36.8%。
技术强院制度完善是保障
亲民医院怎么体现?“技术是根,服务是叶”,只有做到“根”深“叶”茂,才能促进医院综合服务能力上台阶。张德军一言道破了强“根”的实质。
而要促使“根”系更发达,让医院这棵“大树”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巍然屹立,制度建设必不可少。
《重点专科建设与管理办法》的出台,吹响了市二医院技术强院的冲锋号。作为技术强院的纲领性文件,《办法》对创建市级重点专科、省级重点专科和创建成功科室的进一步发展作了详细的规定,制定了明确的倾斜政策,重点对人员引进、外送培养、科研支持和晋职、晋级、评优评先等方面进行规划。
近年来,该院先后建立健全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诊疗技术资格许可授权考评办法》、《高风险技术管理办法》、《医疗技术风险与损害处置预案》、《手术分级和手术医师资格准入管理办法》、《新技术新项目管理办法》、《团队技术共享与激励办法》、《医患沟通制度》《连台手术管理制度》等10余项医疗技术管理相关制度,为全院医疗技术水平进步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新技术、新项目大量开展的前提下,仍然确保了医疗质量和安全。
该院分管医疗的副院长刘伦波说,一系列制度的出台,传达了医院鼓励大力实施“人才兴院”和“建设学习型组织”的信息,进而激励着全体医务工作者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激发全院干部职工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员工的创新思维和系统思维能力。
在制度的保障下,近年来,该院新技术和新项目的开展也取得可喜成绩。近3年,医院共批准121项新技术项目立项开展工作,其中54项达到市级先进水平,6项达到省级先进水平。三、四级手术占全部手术病例比例也由2015年的21.23%,上升到2017年的41.61%。目前已初步达到三甲医院住院患者手术状况,充分体现了城市三级医院解决疑难重症的综合能力。
技术强院援建帮扶是奉献
一花开放不是春,百花开放春满园。市二医院在技术强院的同时,对下级医院和对口帮扶医院也是毫无保留地授人以“渔”。
2016年3月,普外科医生颜超受市卫生主管部门和医院派遣,到对口支援县阿坝县人民医院工作。在阿坝县人民医院工作的第一个月,便完成外科门诊及住院部手术20余台,同时向当地同事演示、讲解了很多手术中的规范性,特别是对外科无菌技术的操作规范,术后病人并发症明显减少。
多次手术之后,颜超深深地感受到当地医生也是可以做好手术的,只是缺少了新知识新技术,而他们去的目的,正是带去技术,留下技术。在随后的工作中,颜超还带领当地医生开展了很多外科微创手术,急诊腹腔镜探查、腹腔镜下胆囊+阑尾切除术、乳腺良性肿瘤手术等,为当地医院带去了很多最新的、前沿的医疗资源。
2017年,市二医院共选派10余名医务人员到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和甘洛县驻点帮扶,覆盖儿科、康复、麻醉、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普通外科、护理等专业学科。在近一年的援彝工作期间,驻点越西县和甘洛县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共参加临床诊疗约11408人次,开展手术84余例,临床科室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120多次,开展适宜新技术新业务10余项,进行学术讲座和业务培训150多次,进行教学查房180多次,手术示教40多次,帮助建设特色专科10个,参加巡回医疗4次,免费接受受援医院医务人员来院进修培训5人。儿科医生陈维规范了当地危急重症患儿的抢救流程,在新生儿专科诊疗中引入了机械辅助排痰和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命支持治疗等新技术;急诊科主管护师曾茜对越西县人民医院医务人员进行急救操作技能培训;派驻医务工作者们还积极参加当地健康教育和指导,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没有技术,再灿烂的笑脸都是空洞的;没有技术,医院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技术强院,我们将一直在路上,永不停歇!”张德军充满激情地说。(记者杜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