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对2004年罗江首届“三国蜀汉文化旅游节”记忆犹新。《蜀汉风》大型文艺晚会、《三国蜀汉政权与罗江》学术研讨会、三国蜀汉军阵表演等丰富的文化盛宴,把罗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古韵演绎得淋漓尽致,与现代罗江的经济社会发展交相辉映。
以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著称的罗江县,是川西北平原的最后一道屏障,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这里山峦起伏、风景秀丽;这里人文荟萃、文化灿烂。自从将2004年确定为“罗江文化年”以来,罗江县大力实施“文化立县”战略,成功创建“四川省文化先进县”。文化在罗江县的发展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文化建设唱大戏
在罗江“文化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兴县”的十六字发展方针中,“文化立县”排在了首位,这在当今时代“经济唱戏”的主流下实属难得。
罗江县委、县政府把文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党委政府议事日程以及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任期责任目标考核,将文化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营造了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立足点,罗江县一面规划文化新区,一面改造老城区,近几年共投资近3000万元对庞统祠进行了维护改造;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并开放李调元故里,建成李调元纪念馆;投资6600万元兴建潺亭水城,预计今年8月投入使用;投资200余万元建设了县文化馆、图书馆。在工程建设中,该县各级党委、政府层层落实职责,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严格考核,确保了文化建设各项经费和措施落实到位,使工程顺利进行。如今的罗江古城,正以崭新的容颜和姿态呈现在世人眼前。
文化旅游树品牌
从庞统祠、落凤坡到古驿道、点将台;从三国蜀汉到文星调元。罗江,历经千年,凝聚了天地灵气。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成为罗江人的宝藏。在这宝藏之中,罗江县挖掘出“文化旅游”这一至宝,全力打造以三国蜀汉和调元文化为支柱的旅游产业。
随着对三国蜀汉文化旅游区、调元故里等的成功改造修建,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以白马关三国蜀汉文化旅游区和文星李调元文化旅游区为支撑的“一城两区”文化旅游格局已具雏形。该县把2004年确定为罗江旅游年,成功举办了令人瞩目的罗江县三国蜀汉文化旅游节,凝聚了罗江人气,张扬了罗江名气。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罗江三国蜀汉旅游区每年吸引游客20余万人次。
在打造三国蜀汉文化旅游品牌的同时,罗江县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在一年一度的梨花会上,各种文艺演出、“三下乡”和科普一条街活动以及歌舞、卡拉OK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成为一笔宝贵的旅游资源。大井镇国光村通过对山、水、田、林、路、房的综合整治,打造出优美的人文和生态环境。今年,该村将进一步发挥水产养殖优势,开发垂钓项目,掀起农业休闲旅游新热潮。
百花齐放春满园
今年以来,罗江县各种基层文化活动好戏连台。春节前夕开展了民间书法家和画家送春联、送书画下乡活动;春节期间开展了民间综艺行进表演、猜灯谜、龙灯狮灯大赛、焰火晚会等迎新春文化系列活动。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在罗江县,各乡镇均建立了宣传文化服务中心,80%的村建有宣传文化活动室,乡镇文化阵地建筑面积达3750平方米,促进了全县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丰富的文化活动还造就了一大批文艺骨干,赖安海、高翔、刘良国、周贵绵等人的作品获得国际、国内各级奖项。《李调元编年事辑》、《梦鸟之羽》、《罗江历代人物传略》等作品彰显了罗江文艺骨干扎实的创作功底;《走进罗江》、《慧觉镇之歌》、《七个大嫂领直补》等作品充分展示了罗江农村文艺创作的实力。近3年来,该县业余作者在国际、国家、省、市级发表展演各类文艺作品1000余件,获市级以上奖励100余人次。
诗歌在罗江县的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历代著名诗人杜甫、陆游、李调元等都在罗江留下了绝美的诗篇;现代著名作家李广田、沙汀和著名诗人卞之琳、陈翔鹤等在罗江留下了足迹。为了继承和弘扬传统诗歌文化,在罗江恢复县制10周年之际,由《诗刊》杂志社、《星星》诗刊杂志社、德阳市委宣传部和罗江县委、县政府主办的2006“中国·罗江”诗歌节于3月23日至26日在罗江县隆重举行。这次活动的举办再次为罗江的“文化立县”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