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锦绣乡村画中行———棚花村发展文化特色产业纪实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德阳市政府 2006/5/18






    “东门河坝去赏花,南华宫里去看画。”这是绵竹老百姓口中的一句民谣。自古以来,绵竹年画的美誉就响遍四方。
   
    在以“年画第一村”而闻名的遵道镇棚花村,迎着和风麦浪,走在平坦洁净的水泥公路上,即可欣赏一座座各具特色的乡村民居,尽情感受绵竹民俗文化的艺术风采。粉墙黛瓦胜过洋楼别墅,四合院式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房前屋后的百余幅绵竹年画令人耳目一新。勤劳的棚花村人通过发展文化特色产业,把这片洞天福地建设得如诗如画,不仅逐渐过上富裕的生活,还使得绵竹年画这朵奇葩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无论是山头林间,还是平坝民居,随处可见绵竹本土文化的烙印,棚花村也因此得到了“世外桃源”之美名。
   
    早在遵道镇党委、政府将农房改造项目落实在棚花村时,村两委为了不让老百姓错失良机,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在村党支部书记带领下深入到各家各户做动员工作,赢得了村民积极配合。改造过程中,政府对每户农户补助3000元,镇上另补助500元;村上还对沼气改造计划户及时发放国债资金补助每户1000元,计划外要改造的农户,市上则另补助500元,短短几个月时间,村里100多户农户均用上了卫生、方便的沼气;进行农房改造的同时,村上还努力申请到市上的财政补贴10.2万元和镇上的补助2.1万元,按照村上农户投工投劳的方式,全面建成2.4公里长的水泥村道。
   
    如何将绵竹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产业“绵竹年画”融入新农村建设中去,在沿山乡村旅游开发中突出这一优势?当地党委、政府对年画长廊的新农村建设模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认为,将年画贯穿于农村群众的生活中,不仅彰显出绵竹的历史文化积淀,更体现出绵竹人特殊的生活品位。他们大胆设想,如果以白墙为底,画上色彩鲜艳、形态生动的“绵竹年画”,通过年画载体将传统文化进一步植根于农村,农村面貌会十分迷人。有了构思,他们将年画作为农房改造中的新试点,实施年画上墙工程,着力打造绵竹首个“年画村”。当地的绵竹年画传统艺人——南派年画掌门陈兴才和北派年画掌门李芳富亲自上阵,指导年画博物馆的画师们完成该工程。近百户人家的年画装饰,每户的图案均是年画艺人根据农房的外形大小和特点专门设计的,题材丰富,形式多样。

    现在,年画对棚花村的影响不单单是在农房的墙上,全村村民的致富经也念到了年画上,家家户户学画年画,家家户户学绣年画精品。把农房改造与年画艺术相结合,把村民致富与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这正是棚花村在建设新农村进程中谋划的一条致富路。该村4组的唐福地投资七八千元,以展览、出售年画为依托,办起与众不同的“年画农家乐”,一年纯利润达万元以上。“有了年画,就有了特色,来此观光的客人多了,我的农家乐总是客人爆满。”提起年画的好处,唐福地感受很深。就连年画的北派掌门人李芳富也在自家门前摆起了小摊,有时亲自操笔画上几张,吸引了外来游客驻足观看,久久不舍离开。
   
    行走在棚花村的各个村角院落,都如同在画中游。在村里,不仅能够领略传统民俗年画的魅力,也能看到新一代能工巧匠对年画艺术的传承和延续。陶版年画、布艺年画、饰品年画、生活年画……既继承了年画艺术的精髓,又为年画注入新的时代气息,使这些看着精美、拿着顺手、用着方便的小饰品真正成为市场中的商品。如今,民营资本的新鲜血液也注入了年画产业发展领域,三彩画坊、古艺轩等10余家年画经营实体,常年从业人员达200人,年画系列文化产品年销售额近200万元。各种年画装饰品、宣传品、收藏品及年画衫、年画伞、年画灯等琳琅满目的年画创新商品,成为该村村民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自主创业的一条致富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