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的一天,中江县一所距县城3公里外的废弃村小学内,16名聋哑孩子坐在一间没有电灯的破旧教室里上课。他们中年纪稍大的有十七八岁,最小的只有6岁。校园内,除了两排倾斜得快要倒塌的瓦舍,就只剩下教师用3块石头支起的一口大铁锅;
2007年6月11日,在位于南华镇凯西新区占地6000平方米的中江县特殊教育学校新校区,矗立着2600余平方米的教学大楼,还有2000余平方米的绿草坪。下课了,百余名聋哑孩子涌出教室,在校园里尽情玩耍……
绝不放弃
1998年9月,尹天益校长来到中江县特校报到。当见到学校的景象时,他惊呆了:“校长、教师、保育员、炊事员各1位,加上6间破房子,组成了一所学校。当地村民都笑这学校是‘穿眼打洞、稀牙裂缝’(当地土语,意思是很破旧)。”
然而,一批又一批的家长领着残疾孩子闻讯前来。当得知因条件有限,学校无法接收更多的残疾儿童后,家长们哭着离开。望着家长们失望的背影,望着16名聋哑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神,尹天益的心被震撼了。他立誓绝不离开这所学校,绝不放弃这里的每一个残疾孩子。
2003年,学校迎来了发展机遇。中江县委、县政府号召各单位对特校给予资金扶持,学校在县城开发区征地10余亩,投资190万元新建校区。学校一面搞建设,一面扩充师资力量,专职教师迅速增至25人。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2004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残联联合评为“四川省残疾人之家”。如今,该校残疾学生人数已达105人,跨入全省百人特校行列。
一颗“父母心”
在校长办公桌上,记者看到零零散散地摆放着一些纸张,上面写着:顾玉华(东门车站到老平站街道、网吧);刘超琼(荷花小区至北站街道及网吧);李巧、刘鑫(星源站老服装城网吧)……尹天益红着双眼不好意思地说,从6月9日晚开始,全校老师就集体出动,分成8个小组去寻找翻墙偷跑出校玩耍的聋生黄树文。他们印了60余份寻人启事,在全县城各个街道边寻找边向过往路人散发,所有教师一天一夜没合眼,终于在次日深夜找回这个孩子。
现年14岁的黄树文是个十分顽皮的男孩,他回校那天,全身衣裤都很脏,老师用手语询问才得知,原来他白天躲在桥洞里,眼见校长、老师们焦急地四处寻找,可他就是不想出来。“对于管理教育这些聋哑孩子,学校费了不少心,但没有哪个教师抱怨过什么。我们把每个残疾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教育,是因为所有人都有一颗‘父母心’。”尹天益说。
为了与学生拉近距离,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一个曾因抢夺罪劳教过的学生,一直很自卑,无法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针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定期对他进行心理辅导。在咨询室里,学生可以自由、平等地和老师交流,学习上有什么想法,生活上、情感上有什么需要,都可以对老师说,彻底释放自己的压力。
无声的爱
有一封从成都寄到中江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感谢信,信中写着这样一句话:“敬爱的尹校长、老师们,是你们用无声的爱培育了我,使我逐步成长起来。尽管我听不见、也说不出,但我心中却有千万句话想要对你们说,那就是‘谢谢’。”写信人是家住龙台镇、今年20岁的聋哑学生段花兰。去年底,通过县残联的牵头介绍,她顺利进入成都市金花镇米兰制衣有限责任公司从事缝纫技术工作,月薪1200元以上。
学校与广大志愿者开展“一对一”的爱心帮扶活动,秉承着“早发现、早干预、早培训、尽量康复”的原则,对全县1-6岁的聋儿进行语言康复训练。迄今为止,已举办聋儿语训班11期,共计培训聋儿近200名;他们还开办“口语”沙龙,让有兴趣的学生到“沙龙”里用口语自由交谈,促进语言康复发展。在第十二届“素质杯”全国少年儿童书画竞赛活动中,学校有6名学生获金奖,7名学生获银奖。
操场上,尹天益指着面前的教学楼描绘起将来的蓝图:“今年将增添电教语训设备,明年还要修建综合楼,建多功能教室。到2010年,我们学校要成为四川省重点特殊教育学校,在校残疾学生人数达1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