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合兴乡的全民找水运动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 2007/5/8







     地处龙泉山脉尾端的合兴,是中江县一个不大的乡镇。合兴乡有两大特点:一个是高。全乡12个村就有9个村分布在山上,其中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有3个村,所辖盘山村是中江海拔最高的村;一个是旱。在合兴乡村民们的记忆中,这里十年九旱。
  
     始于去年的百年一遇特大旱灾,以及合兴乡的上述两大特点,决定了这里相对其他地区缺水更加严重。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合兴人不等不靠,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找水运动,用合兴人特有的坚韧,与旱情抗争。
 
     发动群众全民找水 
  
     合兴乡的全民找水运动,有一个发起人——乡党委书记、乡长李芳。作为中江县唯一一个党政一肩挑的女性,她对抗旱减灾一点不含糊:“送水成本太高,合兴的地形也决定不少村难以开展大规模送水,搬迁也不太现实。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找水打井。”其实合兴从去年旱情发生时就开始找水打井,但主要集中在海拔低一些的村子,要在像盘山、燕窝这样高的村里找到水,不少乡亲们一开始并不赞成,“天这么旱、地势这么高,咋个打得出水来嘛?”燕窝村的段大爷就是当初持怀疑态度的人之一,但发生在许家沟的事情转变了他的观念。
  
     许家沟,一条已经干涸的山涧。在对地形地貌进行实地考察后,李芳决定将今年找水战役的第一仗放在这里。正月初八,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李芳带着乡、村干部、党员开始挖井。进展出乎大家意料,两天后,这里找到了泉水,清澈的泉水是最有效的动力,乡亲们都行动了起来。20天后,一口日出水10吨左右的水井初具规模,缓解了燕窝村1社220人的饮水困难,也掀起了合兴乡全民找水运动的高潮。
 
     干群合力找水打井 
  
     盘山村8社海拔1500米,在乡、村党员干部的带领下,乡亲们终于在这里找到水源。回忆当初的情景,有一幕令乡亲们至今难以忘怀:从找到水到修供水站,李芳每天都守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干。一天,李芳的手机响了。“妈,我没生活费了。”“妈最近很忙,你自己想想办法。”“你还要不要我了?”电话里一个男孩不满地大声问。“妈妈现在要管更多人的事,他们都比你困难,你要理解。”一旁的村委会主任邓宜康劝道:“李书记,你去看看孩子吧!”“忙完再说!”一直以坚强示人的李芳说完这4个字时,眼中噙着晶莹的泪花。就在当天,知道工程出现资金缺口,这位没时间给儿子送生活费的母亲,从刚领的工资里拿出1000元,用作修建供水站。
  
     找水,乡、村的党员、干部究竟用了多大力,费了多少心,乡上的驾驶员邓师傅讲的一个细节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因为我们乡去年目标考核全县第一,县里奖励了我们一辆‘捷达’车。但是,春节前两天才领到的新车,到现在已经大修两次,全是在山路上跑坏的。为找水,一天不知要往山上跑多少趟。”
  
     苗丰村10社、11社在费尽周折找到水源后,没有资金修建供水站,200多村民看着水干着急。得知情况,副乡长周良勇带头捐款。在他的带动下,村上的党员、干部、群众自发捐款,打出了2口井。截至目前,合兴乡采取上面帮一点,政府找一点,自己筹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已经打出人工井、机井285口,建小型供水站16处,缓解了这个旱情严重的山区乡2万群众的基本吃水问题。
 
     转移目标发展经济 
  
     水的问题解决了,合兴的乡亲们将精力转移到发家致富上。盘山村500多名村民前往新疆采棉花,人均月收入2000多元。现在的盘山村,80%的村民在外务工,这个合兴乡自然条件最差的村,却不再是经济发展最落后的村。
  
     2006年,全乡务工收入近6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00多元。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合兴乡大力发展药材等抗旱作物,种植丹参3000亩,年人均纯收入1500多元,种植白芍2200亩,年人均纯收入4500多元。燕窝村6社64岁的段立木和老伴在家侍弄2亩多的白芍。“今年一朵花能卖五分钱,天虽然旱,但药材的收成不错。村里打了井,人心不慌,孩子们才能放心出去打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