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今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起步之年,德阳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先手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对标成都、主动融入成都,推动德阳与成都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同频共振、成德同城化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努力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建设作出贡献。
规划是引领。近年来,德阳在编制成德同城化发展的各项规划过程中,注重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国省“十四五”规划对接,协同成眉资三市共同编制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率先开展成德同城化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等,推动成德两市形成无缝衔接、有机融合的规划体系。
7月27日,在成都召开的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一口气审议了成都都市圈(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规划、成德眉资“三区三带”空间规划等相关方案,这将进一步推动成德规划相融、成德同频共振,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跑出成德同城化发展的“加速度”。
《成都都市圈(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规划》
提出成都都市圈四大战略定位
由省发改委统筹指导,成都牵头、德眉资协同编制的《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送审稿)》(以下简称《规划》),于7月27日,经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
该规划在编制思路上将充分发挥成都中心城市引领带动作用和德阳、眉山、资阳特色优势,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以系统性、开放性、前瞻性规划为引领,以体制机制创新改革为动力,以“三区三带”建设、交界地带融合发展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现代产业协作共兴、对外开放协同共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为重点,打造有机融合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引领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促进四川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极核引领作用。
规划将紧紧围绕做大做强双城经济圈 的 “极核”和一干多支的 “主干”,以支撑“一极两中心两地”建设为牵引,提出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核、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内陆改革开放示范区、全球公园城市实践典范”四大战略定位。
《成德眉资“三区三带”空间规划》
共建全国同城化发展示范区
备受关注的《成德眉资“三区三带”空间规划》借鉴了京津冀通州及北三县协同示范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等区域协作经验,同时深入研究了临港产业、临空产业、科创产业等产业协作空间发展规律。
规划将聚焦成德眉资邻接地区,充分发挥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三大高能级空间载体的引领带动作用,先行打造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协作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协作带和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协作带,形成“三区三带”发展示范,共建新时代全国同城化发展示范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其中,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协作带规划范围为:成都市“北改”—国际铁路港大港区;德阳市旌阳区、罗江区、广汉市、凯州新城,以及什邡市、绵竹市、中江县部分区域,总面积约4934平方公里。
规划对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协作带构建临港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提出具体策略,具体表现在探索国际铁路港一体化运营,强化物流枢纽建设,完善物流通道运行能力,共创国家开放口岸。
其中,在强化物流枢纽建设方面,提出形成两港物流专业化分工,促进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建设“中欧班列(成都)德阳基地”和“蓉欧+东盟国际班列德阳基地”,共同开行国际班列,提升枢纽能级,构建铁路枢纽节点格局。
在完善物流通道运行能力方面,规划提出推动物流大通道一体化,建立成都和德阳两地铁路港的场站运营、班列开行统一运行机制,通过两港一体化运营、中欧班列错位运营,持续提升中欧班列开行质量。
在共创国家开放口岸方面,规划提出加强口岸开放合作,共同完善口岸体系,推动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综合保税区申报和临时铁路开放口岸申建工作,共建保税物流中心(B型)项目,延伸青白江口岸功能至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完善口岸体系。并推动两地海关互认、既有口岸功能共享,共创国家开放口岸;将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纳入成都国际铁路港海关功能范围,在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建立口岸协作区,共同打造德阳四川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合作共建“3+2”开放服务平台,提升物流服务效率与资源整合力。
同时,规划还提出结合正在申报的国际铁路港经开区,及其周边与国际铁路港功能紧密联系的城镇组团,推动研究设立省级新区。以及紧抓临港优势,共建四大临港制造产业生态圈和六大支撑性产业生态圈,推动临港产业形成圈层式布局,依托天府大道北延线打造凸显工程技术创新特色的成德科技创新走廊。
《成德同城化空间规划》
共建“一心一带两廊多点”空间结构
记者了解到,成德同城化空间规划聚焦成德两市在“双城经济圈”、“一干多支”等重大战略的使命,围绕同城化发展目标,突出开放发展引领功能,发挥国际铁路港和天府大道北延线的引领带动作用,实现同城化的总体谋划和重点突破。
总体谋划层次聚焦统筹整体空间格局、筑牢发展本底、同筑产业竞争优势、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推动交通体系对接为重点,为两市实现全域全面同城化奠定基础。重点突破层次以共建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协作带为抓手,强化临港对外开放功能,集聚临港高端制造产业,推动形成以开放创新为核心驱动的高质量发展区。
规划范围为成都市全域及德阳市全域,共涉及两市14个区、8个市、4个县,总面积为20246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19-2035 年。其中,近期至2022年,远期至2035年。
规划将形成“一心一带两廊多点”的同城化空间结构。其中,“一心”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一带”为龙门山绿色发展带;“两廊”分别为以南北城市中轴为核心的城镇发展走廊、龙泉山东侧产业发展走廊;“多点”为协同发展的各级城镇。
为更好地实现发展目标,实现同城化在人流联系、产业联系、物流联系、交通往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政策机制等方面目标,成德两地还将构建涵盖8个维度15项指标的同城化指标体系,以指导两市同城化发展。(记者 王珊珊 姚金帮)
成都?
充分发挥中心引领带动作用
成德眉资正处于快速发展并有望以都市圈为单元跻身世界新一线城市行列、支撑成渝地区建设中国经济重要增长极的关键时期。
如何把握机遇,乘势而上?需要在创新创造、转型升级、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方面下足功夫。未来,将充分发挥成都中心引领带动作用和德阳、眉山、资阳特色优势,加快同城化发展,努力提升经济社会各领域同城化水平,打造有机融合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同城迈上新水平
面向未来的成德眉资,是如何布局的?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揭晓了答案。
未来,成德眉资将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增长极核,强化现代产业协作引领功能,坚持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共建主导产业明确、错位分工协同的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一批高端切入、成链配套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极核”和四川经济发展“主干”,成为引领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支撑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
作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将加快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成为引领西部乃至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策源地,支撑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同时,还创建同城化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先行区,推动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建设营商环境全国最优区域,建设面向泛欧泛亚国际门户枢纽,提升空港陆港集疏功能,共建共享开放通道和平台,构建接轨世界、服务全国的区域开放型经济新格局,走在新时代内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支撑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未来基础设施全面实现“同城同网”
会议印发的发展规划给出期望——到2025年,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区域发展能级大幅提升,基本形成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调、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格局。
具体来看,现代产业协作引领功能有力提升。都市圈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断提高。
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有力提升。以成都为核心的创新策源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布局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机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改革系统集成和内陆开放门户功能有力提升。四川天府新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及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各类各级开发区、国际(地区)合作园区等开放平台和国际空港铁路港等开放枢纽功能显著增强。
人口综合承载服务功能有力提升。2025年都市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东部发达地区水平。(成都日报记者)
眉山
突出规划引领 推动规划同绘
加快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2018年,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一干多支”战略部署,把成眉同城化突破写进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后,眉山市快速响应、积极行动,全面启动成眉合作五年行动计划,加快构建“三区协同、竞相发展”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融入成都、全域开放”开放合作新态势,用实际行动助推省委战略部署落地落实。
两年多来,眉山市聚焦“强一干”、下好 “先手棋”,突出抓好基础性、突破性工作,同城化取得阶段性成效。尤其是树立同城化规划“一张图”思想,强化理念同城,突出规划引领,推动规划同绘理念突破,为成眉同城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完善机制 加快规划编制同城化
近年来,成眉两地在规划衔接中建立了良好的对接联系机制。
据了解,眉山市多次组织协调成眉规划衔接专题合作组成员单位与省发改委、成都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等单位进行对接,建立了成眉规划衔接对接联系等机制;同时组织两市相关部门就如何推进市域铁路S5线、S13线等事宜进行了调研和座谈。
同时,眉山市还定期召开成眉同城化发展规划衔接合作组例会,针对城乡规划编制同城、交通规划同城、基础设施规划同城、旅游规划同城、规划技术同城等方面进行了统筹安排,了解进度并推动工作。
如今,眉山市规划部门与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建立了“一月一互通、季度一座谈、全年一总结”的联系机制,全年共召开例会10次;建立了“前期共同调研、中期共同会商、规划成果共享”的规划编制机制;建立了技术人员交流培训机制,第一时间了解成都动态、反馈成都规划信息、掌握成都先进做法;建立了两市政府和部门分级对接磋商机制,定期总结同城化推进相关工作,研究解决同城化发展有关问题。
突出重点 成眉同城加速推进
眉山市在成眉同城化进程中,重点抓好了规划编制工作:着眼同城发展,会同成德资共编《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主动担负眉山责任,谋划打造“一市一地一区一城”,即开放发展示范市、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高品质生活宜居城,绘好都市蓝图、做强眉山支撑;着眼一体布局,会同成德资共编《“三区三带”空间规划》,携手成都共编《成眉同城化空间发展规划》,立足眉山区域、推进规划衔接,全力实施“中强、北上、东进、西优、南联”发展战略,优化空间布局、重塑经济地理;着眼毗邻区域,今年5月正式发布《天府新区成都—眉山交界地带融合发展方案》《新津—彭山交界地带融合发展方案》;6月正式启动眉山东部新城空间发展规划,管控重点区域、引领同城发展…… (眉山日报记者 黄海波)
资阳
打造同城化规划体系 助力同城化率先突破
西迎成都、东接重庆,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资阳建设成渝门户枢纽临空新兴城市、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领。
如何绘好这幅事关资阳当下及未来的崭新画卷?资阳的答案清晰而有力:规划先行,精准施策,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坚持全市“一盘棋”、规划“一张图”理念,以成资同城化战略为支撑,强化功能协作,加快形成统筹融合的同城化规划体系,构建成资半小时通勤圈、同城化产业生态圈,打造区域发展共同体,致力把资阳建设成为以门户枢纽为核心,以临空经济、公园城市为特色,引领成渝地区中部崛起的同城化率先突破区。
聚焦“同城”理念?推进成资发展规划统筹融合
全面融入成都东进战略,资阳坚持“全域统筹、整体布局、同城规划、同步发展”,共同推进成都“东进”战略实施,推动资阳纳入成都东部新城统筹规划、协同建设成都东部新区,整体打造成渝相向发展先行示范区。积极推动资阳中心城区组团(含临空经济区、高新区、雁江区)与成都东部新城共建 “五城一园”,将乐至县、安岳县作为成都东部新城拓展区,拓展成都“东进”战略纵深空间,促进成都东进与重庆西扩无缝对接,助推成渝加快相向发展。并对接成都支持资阳建设成都东部新区协同区,实现两地统一编制发展规划,同标同质推进建设,协同推进成资临空产业带建设、成资交界区域融合发展,支撑龙泉山东侧产业带和沿沱江发展轴建设,整体打造成资同城化率先突破和成渝相向发展的高能级平台。
坚持重点突破?多个重点规划形成阶段性成果
推进中,资阳坚持重点突破,全面落实 “多规合一”要求,加快推进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合理确定工业用地规模,优化调整各类用地布局。目前,《成资同城化空间发展规划》《成德眉资“三区三带”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沱江发展轴(资阳片区)空间规划》已启动编制,正按照有关会议精神修改完善,待相关会议审议。《成德眉资同城化国土空间规划》已启动编制,正在配合收集相关基础资料。
据了解,《成德眉资“三区三带”空间规划》聚焦成德眉资邻接地区,充分发挥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三大高能级空间载体的引领带动作用,先行打造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协作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协作带和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协作带,形成“三区三带”发展示范,共建新时代全国同城化发展示范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协作带规划范围为成都龙泉山及龙泉山以东区域、资阳市规划区,总面积约7263平方公里,其中资阳市面积约3057平方公里。(资阳日报记者 王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