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罗江地处成德绵经济轴线,位于德阳、绵阳两大核心产业区的结合部,是两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交汇点。这是一个山川秀美,气候宜人,历史悠久,地灵人杰的小县城,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三国蜀汉文化胜地、清代文豪李调元故里。县境内历史,宗教、民俗文化交融,石林、山峰、森林、田园同存,景观疏密有致,独自成景、组合俱佳。一直以来,潺亭远眺、潺水秋风、风鸣九霄、纹江夜月、景乐梵钟、文峰函海、虹桥卧波、天台秀色等美景都令游人留连忘返。
2008年的一场特大地震,使这个美丽的小县城遭受了严重的创伤,全县旅游业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在灾后重建伊始,罗江县委、县政府就将旅游业作为灾后重建的先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来抓,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凝心聚力、三年复兴、南接北扩、八年共荣”战略,迅速制订出台了灾后重建《“火凤凰”计划纲要》,将推进全县旅游发展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吹响了重建家园、重振旅游的号角。
2009年,罗江县的旅游业走过了蓬勃发展、突破跨越的一年。这一年里,罗江县围绕 “旅游兴县”发展战略,创新思路,科学谋划,以打造“国际知名旅游港”为目标,攻难克坚,创新实干,全县旅游工作成绩斐然,白马关景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宣传促销迈上新台阶,旅游品质进一步提升。据统计,罗江全年共接待游客91.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0%和25%。
白马关成罗江旅游“名片”
据悉,白马关景区的设立是“火凤凰”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重点与核心。该景区区位条件优越,有着三国文化、古蜀文化、佛教文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该景区以白马关旅游区为核心区域,向周边辐射,规划控制区域涉及白马关全镇,万安镇南塔、石龙、长虹3个村及蟠龙镇宝峰村,面积约44平方公里。
为了推进“南接北扩”战略,加快白马关景区的开发,力争使其在5年内成为国家4A级文化旅游区和城乡统筹示范区,罗江县委、县政府按照“定位准、品味高、规划精、思虑远”的要求,确立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邀请美国约翰逊·费恩联合设计事务所编制完成了《罗江县白马关景区总体规划》,以资源换时间和空间,在景区13.5平方公里规划区内倾力打造“四大旅游单元”:包括以现代休闲为主题的“山地运动休闲区”;以三国历史文化为主题的“三国蜀汉文化观光区”;以宗教、养生、温泉为主题的“佛教文化养生区”;以果园、无公害蔬菜基地、新农庄为主题的“特色农业体验区”。
同时,在进一步完善景区内以水、电、气、路为主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该县县委、县政府积极整合资源,招商引资,目前,“梧桐树”已栽好,“金凤凰”也已闻香自来,由德阳鸣笙房地产公司投资4亿元的生态园项目,德阳锦绣天府旅游投资管理公司投资5亿元、占地5平方公里的三国蜀汉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和广东长实投资公司投资3800万元、占地约50余亩的温泉开发项目都已经在这里“安家”。
罗江旅游走向全国
白马关景区的开发,无疑是罗江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核心。但是,要想使新的旅游景点真正走出去,离不开相关宣传措施的有力配合。2009年,罗江旅游始终以“强化境内、推动境外、重点周边、确保省内”为宣传促销工作目标,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途径,有选择、有重点地加强旅游宣传推介,多侧面宣传报道罗江旅游的新面貌。通过策划开展“新年到我家、团年到农家”、“罗江人游罗江”、“千辆自驾车游罗江”、“十大旅行社踏罗江”等系列促销活动,编辑出版第一本内容全面、详实,囊括罗江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罗江旅游手册》,首次组团参加在成都锦里、宽窄巷子、重庆的旅游宣传推介,罗江旅游在成徳绵等周边城市越来越受关注和青睐。去年8月,罗江县县委书记卢也首次接受《中国旅游报》专访,大力推介罗江旅游,进一步提升了罗江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使罗江旅游一步步地走出全省、走向全国,无数外地游客都慕名前来。
现在,罗江的旅游业已经驶上了快车道。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一个新的旅游圣地和休闲天堂——罗江将完美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顾小红 本报记者 郭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