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灾后重建中的民间智慧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 2008/11/25






  初冬的上午,灿烂的阳光洒满大地,绵竹市拱星镇高柏村十组灾后永久性住房建设点一派繁忙。你砌墙,我抹灰;你贴地砖,我上房梁,村民们干得热火朝天。村道两旁,一座紧挨一座的新房大多已小有模样。不仅修得快,而且还修得很巧。为了增强房屋的安全系数,有人挖地三尺,建起了“地下堡垒”;为了节约成本,有人自制模板,浇铸起“铜墙铁壁”。  

  刘安本家的“地下堡垒”

  刘安本家正在新建的住房就坐落在村口的路边上,一进村就看见老刘正房前屋后地忙碌着。老刘家的新房共有上下两层,与别人不一样的是,他把下层建在了几米深的地下。从正面看,和其它房屋并没有什么区别;围着房子转上一圈,便能很快发现其中的“玄机”:房屋的右侧有一座1米多宽的楼梯,从这道楼梯下去,便进到了宽敞的地下一层。

  地下一层共有三间房屋,请来的建筑师傅正忙着贴地砖。大致目测了一下,整个地下室90多平方米大小,约2米高,两间靠外的房间上方,开着几个通风采光口,室内还算明亮。“光土方就挖了近千方。”老刘一面给师傅递烟,一面兴致勃勃地介绍。“虽说是地下室,但地基一样打了圈梁,四面的墙壁都有40厘米厚,比地上那一层厚了一倍多,再有好大的地震都不怕。”

  “其实我这也是逼出来的办法。”刘安本搓搓手笑笑说。老刘一家是几年前从三台县搬迁过来的,动工前他就寻思着得多修几间屋子,要不亲戚大老远来了住的地方都没有。可村组上划给他的建房点只有10多米宽,两侧都是田埂。“修平房是不得行,只能修成楼房,可又担心再遇到个啥子不安全。”刘安本说,最后他从沼气池和水井中得到了启发。“那么大的地震,地面上的房子围墙全都倒了,可挖在地下的沼气池、水井都没坏。”于是两口子一合计,很快定下了现在这个“地下堡垒”的方案。

  “几十厘米厚的墙,再加上地砖、墙砖,防水防潮的问题基本上解决了。”刘安本说,现在房子的主体基本上完工,等地砖、墙砖全部贴完就可以住人了。不过他也承认,“来看稀奇看热闹的人多,但真正像我这样修的还没有,因为比起同样面积的房子来说,可能要多花个万把块钱。”  

  佘相华家的“铜墙铁壁”

  离刘安本正在新建的房屋不远,佘相华正忙得不亦乐乎。佘家的房子也很有特色,敦实的墙壁足足有10好几厘米厚,而且全部是用钢筋水泥浇筑成的。“地震过后,大家再修房子首先关心的就是安全稳当。”佘相华说,为了把新建的房子弄得更巴适,更牢靠,他和邻居吕忠泽琢磨了很久,“最终我们决定用水泥来整体浇筑墙壁,再在中间加钢筋作横筋。”

  佘相华和吕忠泽专门买来一堆木板,自己动手做了一套浇筑墙体的模板。“上个月21号开始动工,到现在整个主体再浇4层就完工了。”佘相华说,整个新房全部墙体都是一层层用钢筋水泥浇筑而成的,每一圈近30厘米高、18厘米厚。“有人开玩笑说我们这个是‘铜墙铁壁’。”佘相华笑着说,“也是哈,你看嘛,这么厚的墙,就是拿铁锤砸,一下两下也砸不穿。”

  佘相华坦言,选择用钢筋水泥整体浇筑墙体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省钱。“像我这样4间房子,120多平方米的面积,要是用一般的砖砌墙,光材料都要万把块钱,还不说人工了。”吕忠泽则给我们算了笔账:“用钢筋水泥浇筑,虽说制作模板用了5000多元,钢筋、水泥也花了好几千,但这套模板可以反复使用,几户人共用,费用一下子就摊低了噻。”邻居吕忠泽说,他家的新房现在正在打地基,到时候也会采用这种钢筋水泥浇筑的办法来修。

  佘相华、吕忠泽的“新玩意”博得了许多村民的青睐,佘家工地上每天都有不少人前来打探。“隔壁周安全家就已经用我们这套模板把墙基本上弄好了,现在好多邻居都跑来问我家里的墙好久能修完,他们好借模板去用。”佘相华开心的笑着说,“最多再有个把月,新房就可以搬进去住人了。那时候再慢慢收拾打整一下,春节的时候就又可以在新房里过上一个热热闹闹的新年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