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远坤 肖开丰 吴德亮
2009年以来,中江县坚持以“工业强县、农业固县、三产活县、开放兴县”为总体取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奋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1-6月,全县经济实现“双过半”:地区生产总值(GDP)64.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9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5亿元,财政总收入2.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50元,同比分别增长15.2%、30%、365.7%、22%、12%。
★工业:优化布局焕新貌
2009年,中江县委、县政府把工业作为强县之基,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区域结构,通过对重点工业的发展和培育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奋力推进全县工业有序快速发展。
年初,根据全县实际情况,中江进一步优化了工业区域和产业布局,把工业发展集中区、仓山工业集中发展区、辑庆(兴隆)工业集中发展区(筹)作为中江县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并以食品医药、丝绸纺织、电子机械作为该县重点发展和培育的特色优势产业,并对这些重点企业进行摸底排队,按照“政策扶持优先、技术进步优先、要素协调优先、试点示范优先”的原则,在项目申报、争取财政资金、生产要素协调、指导服务等各方面全力扶持,有力促进重点企业的快速增长。此外,在恢复全县各企业生产的同时,中江县着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以“专、精、特、新、配”为目标,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上半年全县新增规模企业13户,完成工业总值1.17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2亿元,全面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6和4.3个百分点。
中江县依托农产品、土地、人力等丰富资源,发挥资源优势,调整发展思路,坚持“诚信招商、服务留商”,把招商引资作为强县的主动脉,以“珠三角”、“长三角”、“闽三角”等地区为重点,拓展合资领域,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1-6月,县领导及相关部门到广东、浙江、上海等地开展“小分队”招商活动20余次,成功引进浙江余姚精鼎不锈钢制品厂、余姚华振炉业设备厂、广东毅令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成都恒兴实业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有实力的企业落户中江,入驻规模以上企业多达51家。今年,中江县还分别投资1亿余元进一步完善了工业集中发展区的水、电、气、路、通讯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同时,预征工业用地储备1900余亩,为企业快速入驻筑好巢。
行之有效的举措使中江县工业经济各项指标呈现高速增长态势,1-6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6亿元,利税总额1.95亿元,技改投资完成额5.3亿元,分别增长30.4%、39.8%、51.2%、55.9℅。
★农业:乘风破浪著华章
为进一步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公共卫生环境质量、推动新农村建设,中江坚持狠抓农村农业基础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一步扩大粮油、畜牧、蚕桑、食用菌、药果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业产量。“农业仍是中江最大的县情,中江要实现大发展、大跨越,就必须抓住‘农业固县’目标不放松!”这是中江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杨震在对全县进行深入调研、缜密讨论后,提出的农业发展战略。
在发展大农业上,该县一是加大了特色农作物的培育,组织了百名农业科技人员分别到各乡镇开展粮油作物、经济作物的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对农民面对面培训旱地改制技术、玉米增密增肥双行单株定向错窝高产栽培技术、水稻旱育秧技术、地膜覆盖节水增产栽培技术、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高产栽培技术。二是加强粮油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普及和应用,年初,全县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大示范,分别在通济、东北、南山、广福、仓山、会龙、辑庆等乡镇建立五大粮油作物的7个万亩高产示范片,大力引进粮食作物新品种、水稻新品种、玉米新品种、大豆新品种达69个,进行了各品种的展示和示范,从而不断更新粮食作物品种,提高粮食产量。三是对123个农业生产灾后重建子项目进行了规划、编制实施方案,及时启动了优质油菜基地、中药材基地、食用菌基地、果树改良等项目的农业生产灾后重建项目,协助45个乡镇完成了未来10年的农业项目储备上报工作,规划涉及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土地治理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等项目,资金投入达29.4亿元,使农业呈现一条龙发展新格局。
全县小春生产在去年直播时雨量多、今年旱情重的双重困难下,实现总产26.37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迄今,全县完成食用菌生产2.15亿袋,总产18万吨,蔬菜种植面积9.8万亩,中药材播种面积6.45万亩。
★三产:丝缕丹心谱新篇
今年,中江从家电下乡、摩托车下乡、汽车下乡等工作入手,认真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各项优惠政策,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商务服务体系,努力繁荣城乡市场。上半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94亿元,同比增长24.88℅,销售家电产品13669台,兑付126万元补助款。
今年以来,中江县按照发展大生产、建立大市场、搞活大流通的总体战略思路,加大投入,以扩大内需和保持外贸稳定增长为重点,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新格局。年初,结合全县发展趋势,新建改造“万村千乡”农家店50个,不断提高农家店的服务档次,群众的消费水平。另外,考虑地域位置的优越性,全县还大力培育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业服务消费,优化服务消费结构,新增祥云山庄等农家乐20余家,促使第三产业稳健发展。
★党建:创新机制强肌体
为让全县干群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开拓创新谋发展,中江县委、县政府一是狠抓党的思想建设,切实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提升领导干部思想素质。二是狠抓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对政策的理解力、执行力和创新力,进一步提高带领科学发展的能力。坚持崇高实干、广纳贤才的用人导向,注重在灾后重建、维护社会稳定、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工作中考察、提拔干部。三是加强党风建设,提倡开短会,凡是县性会议一般不超过2小时。反对铺张浪费,压缩办公经费20%、接待费用10%。四是结合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县委、县政府广泛征求意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同时,认真开好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和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找准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明确整改措施,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重建:高效规范奏强音
中江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中心工作来抓,按照实事求是、民生优先、科学统筹原则,高起点,大手笔制定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计划,全县规划项目1392个,实际安排项目2059个,估算总投资121.86亿元,2008年至2009年计划完工项目1708个,完成投资49.53亿元。目前已落实灾后恢复重建资金42.14亿元。
恢复重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改善民生工程,更是加快发展的最佳契机。在重建中,中江提出了灾后恢复重建必须坚持四个原则,即:坚持原址重建为主,不浪费土地;坚持控制规模,不超投资计划;坚持阳光重建,干部不出问题;坚持整体联动,不拖全市后腿,确保灾后重建“提速不越轨,加快不违规。”根据灾后恢复重建的实际需要,中江将县重建委下设工作组增加至17个,并成立了四个乡镇工作督导室,加大对灾后重建工作的督导检查力度。建立了联席会议、工作情况定期汇报、信息报送、督查督导、责任追究等制度。重建委定期和不不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情况汇报,研究和部署重建工作,及时解决重建工作中存在的重大或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同时,严格执行重建项目监督管理、重建工程项目管理、重建项目造价控制与管理、重建项目资金管理、重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等11项制度,从制度上保障了灾后重建的规范、廉洁、高效。
在重建项目的环节管理上,中江一是明晰工作流程,细化时间安排。二是压缩审批环节,缩短办事流程。在县政务服务中心建立了重建项目并联审批室,进一步压缩项目前期工作时间,使灾后重建项目前期准备和审批进一步提速。三是统筹管理,整体推进。迄今,金融、税务等垂直管理部门涉及的71个重建项目全部纳入灾后重建统一管理,县级部门及时搞好了协调服务。同时,将办公用房、周转住房、乡镇综合文化站、司法所、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统筹纳入乡镇综合办公楼规划建设。
截至目前,中江县实有重建总户数42093户,开工率为100%;已建成41693户,竣工率为99%。学校247个重建项目已开工58个,其中竣工7个,维修加固学校236所已全部完工。52个受损医疗卫生机构,已落实资金16955.6万元,重建项目已开工34个。城镇重建规划的80个项目已开工35个,其中竣工21个。今年,中江交通工程建设完工项目将达335个、878.3公里,总投资6亿元。S106线中江至双龙段公路改造工程、S106线会龙至乐至界公路改造工程、S101线金堂中江界至中江三台界公路改造工程等重点项目正在有序进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