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彭燕光 本报记者 徐兴铧
这是一张蓝图,但已经起步,它的名字叫“中国幸福家园”。
纹江河畔,玉京山上,浴火重生的凤凰深情地俯视着脚下这片充满活力的大地。进入2009年以来,在灾后重建和拉动内需的春风中,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两个加快”的旗帜下,罗江县委、县政府进一步细化和明确了“文化立县,旅游兴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奋力推进美好新家园和经济发展高地建设。
继“火凤凰计划”、三大园区建设等一系列大手笔的发展规划之后,该县党政不断探寻有罗江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经过缜密思考,最近特别响亮地提出了建设“中国幸福家园”的远大目标,以此作为罗江未来10年加快城乡统筹步伐、提升县域发展水平、融入德绵、接轨成都、连线国际的总纲,倾力构建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新罗江。
正如玉京山上那尊高大的火凤凰雕塑所寓意的那样,罗江人民,已然行进在同迎幸福、共创和谐的康庄大道上!
幸福之魂:“软实力”提升县域吸引力
“何谓‘幸福家园’?不仅仅是GDP数据,不仅仅是家庭收入高低,而是超越经济指标之上的对生活、对自我、对社会的满足,充满着对人的尊重,充满着自信、自足、自强,把它作为最大的福利,进而表现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优越、治安良好等多个层面的有机协调与和谐共生。利用罗江良好的生态资源和丰富文化资源,我们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通过城乡统筹、‘三圈’共融、生态保育、产业转型和重点工程项目打造,发展罗江大文化、大工业、大农业、大旅游、大商贸,引导人民快乐、自尊、自足,打造中国幸福指数最高的县,创造‘中国幸福第一县’!”
理解了上述意义与内蕴,就不难理解罗江建设“中国幸福家园”的美好愿景和深刻用心了。他们所做的,不是“火凤凰计划”、三大园区建设之外的新工作,而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认识的深化、思路的延续与提升;他们要做的,不是单纯的经济工作、社会工作或者生态开发工作,而是囊括所有方面的综合性打造工程,即打造地区“软实力”,进而提升县域吸引力。
“罗江地处成德绵经济轴线,位于德阳、绵阳两大核心产业区交汇点,正所谓‘山不高则名、水不深则灵、城不大则达、人不多则杰’。”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战略谋划上,罗江按照科学发展、“两个加快”的要求,坚信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扩权强县就是鼓励县域特色发展,把罗江发展放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大格局、新趋势中去找准自己的特色定位,以“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为品牌,以文化领先为灵魂,以统筹城乡为载体,以区位交通为纽带,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罗江聚集,借力发展、错位发展,鼎力打造罗江软实力,进而激活硬实力,增强发展吸引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幸福之本:“三圈”互动壮大产业支撑力
物质基础决定精神文化,真正的幸福感离不开经济实力的支撑。这一点,罗江党政看得尤其清楚。他们以灾后重建和扩权强县为机遇,积极推进存量产业优化升级,突出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坚定不移地实施“三圈”演义发展战略,围绕金山实验区建设“工业物流圈”、围绕白马关景区建设“国际旅游圈”、围绕城南新区建设“中心商务圈”,并以“三圈”的突破发展带动周边10镇的联动发展,南接北扩,点上生根,圈内开花,全县结果;南接北扩,统筹城乡,全域发展。
“白马关景区以文化旅游产业为支撑,围绕城乡统筹规划建设三国蜀汉文化观光区、山地运动休闲区、佛教养生区,把历史变得时尚,把文化变得轻松,把自然变得可以解读,把所有的资源变成可供市场选择的产品;金山工贸城北扩融入国家级开发区绵阳高新区的产业配套圈,以三次产业互动为支撑,建设高品质的香山鹭岛国际乡村旅游社区;城南新区围绕争创省级技术开发区的核心区,做大做强树脂、川纤两大产业集群,规划建设‘职教经济园’、‘潺亭水岸’商务区、‘小企业创业园’……按‘一好四快’(规划好、招商快、落地快、进度快、扩张快)的要求,一园一示范,一圈一集群,‘天天有项目谈判,月月有项目开工’,力争3年内GDP达到80亿元,财政收入10亿元,极大地提高农民收入,挤进扩权强县的中间方阵!”罗江县党政领导对全县上下的新作为充满信心。
幸福之基:组织建设增强社会动员力
对于罗江这样一个农业小县,要建成“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要打造“中国幸福家园”,必须组织动员全县资源和全社会的力量,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人民主体、全力以赴、坚决推进。在扩权强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等一系列工作中,罗江县委、县政府着力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政府的公信力,广泛动员,共谋发展:
——由副县级领导分别担任三大产业园区的主要负责人,统筹协调,狠抓落实;副科级以上干部联镇帮村助组到户,“只有责任人,没有局外人”;实施推进重点项目的“七项制度”,追踪督察,全力推进。
——对扩权强镇试验镇赋予县级的经济管理权限,财政单独核算,提高收益的留镇比例,目标任务单独考核,最高可奖100万元,激励干事创业,推进‘三圈’快速发展。
——通过利益让渡和政策扶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发挥重建资金的牵引作用,点燃全民创业激情。提升“1+4”(农户+文化、特色种植养殖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农民拿起锄头搞一产,放下锄头搞三产,使农家乐成为城乡统筹的“桥头堡”。
——抓住罗江被列为全市唯一一个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试点县的机遇,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和实施力度开展治理工作。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执法局,召开全县千人动员大会,财政投入资金上千万,同时积极调整灾后重建项目向综合治理倾斜,以“打一场人民战争”的磅礴气势推动实施综合治理工作。
——全县动员,全民参与,8月31日前突击整治“五乱”,9月1日至9月中上旬集中检查、督促、整改、提高,同时抓好高速公路沿线风貌改造、重点乡镇风貌改造等工程,规范县城、城镇、城郊接合部等重点区域的停车管理、小广告清理等工作,实行每周五义务劳动日制度,营造强大声势,形成舆论氛围,使综合治理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取得实效,从而使罗江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在全市处于领先位置,同时力争在全省打造亮点,用10年时间把109个行政村都建设成为现代化新农村样板,使罗江的城乡面貌实现质的飞跃。
幸福之源:以民生为本提升社会控制力
罗江县用新思维思考未来,用新策略规划未来,用新路径创造未来,走的是文化提升之路,行的是科学发展之实。
该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群众利益至上,把维护社会公平,建设公民社会作为核心理念,以大稳定保障大发展。他们着手推进城乡二元分割向一体化的转变,推进民生建设从一般的生存需求向人本化全面发展转型,推进和鼓励全民创业、农民就地创业,实现全民参与、全民就业,共建共享,和谐发展。
实行村组议员制度,搭建村民自治的议事平台;健全民情快递、民情速办、民情例会、民情公示、民情调研等“五大机制”,建设平安罗江、和谐罗江。
一个人是需要幸福感的,拥有幸福感,才能满足自尊、自信、自爱的精神需求;一个地区也是需要幸福感的,拥有幸福感,才能实现地方的繁荣进步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建设“中国幸福家园”,罗江走的是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路子,而在根本层面上,则是对文化伦理的新认识与新实践。目前,罗江已经聘请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进行“中国幸福家园”建设的总体规划,更具现实意义和实际操作性的方案即将出台;与之形成良性呼应的,是三大园区建设的紧锣密鼓和全县灾后恢复重建的如火如荼。
“人人快乐,村村如画,家家有余,天天和谐”——这就是罗江县委、县政府所勾勒和期待的“幸福蓝图”。在对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欣欣向荣的一幕幕尽收眼底之后,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的明天是值得祝福的,而他们的未来,也必将是美好而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