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扬豪迈首都精神 展靓丽章洛新姿——来自极重灾区什邡的重建大特写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 2010/4/22






  穿行于什邡这片重建的热土上,耳闻目睹的是首都大爱犹如潺潺流水般滋润着什邡人民心田的一幕幕人间真情;所见所感的是灾区人民不屈不挠、自强自立重建家园的一幅幅动人画卷……

  在“5·12”地震两周年之际,巍巍蓥华山下,悠悠石亭江畔,章洛大地的靓丽新姿已经展现在了众人面前。

  这是什邡交出的一份满意答卷:坚持把“重建争优、发展争先”贯穿始终,坚持着眼民生面向未来,突出两个目标(即:“二四六八”和“重建争优、发展争先”),注重三个结合(即:灾后重建与未来发展、城乡统筹、人文自然结合),采取四大机制(即:科学决策、工作推进、要素保障、项目监管),又好又快地推进灾后重建,走出一条科学重建之路。

  科学重建,是什邡不断实践探索走出的一条成功之路。

  成功的背后,是坚持科学重建理念,是高水平制定规划,是高起点明确定位,是高标准实施建设,是高效率推进重建。灾后重建的重大胜利,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什邡人民感恩奋进、创新争先的时代精神。

  本版稿件采写 本报记者 曾征

  住房重建——突出群众安居

  【背景提示】“5·12”特大地震致使什邡市11.7万户居民住房倒塌或严重致危,尤其是山区、沿山区住房几乎被夷为平地,重建难度十分巨大,任务异常艰巨。

  【重建成果】截至2010年4月,什邡市8.4万户重建农房已经全面建成并基本入住,775个集中建房点“六进村”工程全面完成,供水、供电、排污、沼气、道路、光纤等基础设施进村入户。新建农房注重规划设计,科学定点选址;注重风貌塑造,突出川西民居特色;注重设施配套,优化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产业发展相辅相融,建成了红豆村、马祖村、联合村、东岳村、箭台村等一大批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成为了灾后什邡农村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与此同时,全市城镇3.7万套受损住房维修加固全面完成,1.8万套重建住房已完工1.5万套,其中城镇廉租房建成2420套,全市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震前的37.27平方米增加到40.08平方米,城乡住房建设水平提升20年以上。

  城镇恢复重建——突出功能完善

  【背景提示】什邡震前城镇建设水平相对滞后,与全省综合经济“十强”县称号不太相称。

  【重建成果】通过重建,什邡城镇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由中心城区、2个区域重点镇和6个特色镇组成的布局合理、定位明确、特色鲜明的现代新型城镇格局初步形成;面积达13平方公里的城市恢复发展区由对口援建的北京按照首都标准修建,现代、美观、大气,使什邡城市发展空间拓展到20平方公里,为什邡建设2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搭好“骨架”,同时将《什邡市城市远景规划》提前10年,显著增强了城市吸附经济要素的能力;即将建成的京什旅游文化特色街,将北京传统庙会文化和川西休闲文化充分结合,成为加快发展服务业、提升城市品位的一大亮点;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5个极重灾镇实施原址重建,1个极重灾镇实施异地重建,建成了以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底蕴为支撑,现代特色农业与生态休闲旅游紧密结合,亮点突出的现代集镇:红白镇依托红场和白场的历史积淀,建成小桥流水、杨柳依依江南韵味浓厚的“川西生态度假小镇”;冰川(原八角)镇围绕龙门山冰川漂砾和国内品质一流的矿泉水资源,做足山水文章,建成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东方依云小镇”。

  公共设施重建——突出水平提升

  【背景提示】着力把公共设施建设成最安全、最牢固、最放心的建筑,提高全市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重建成果】目前,什邡市344个教育、卫生、民政、广电、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重建项目已开工294个,竣工率超过60%。科学规划、整合资源,重建各类学校67所,建成了以职业中专、北京小学、国人小学、八一学校等为代表的一批精品学校,其中职业中专占地206亩,投资2.2亿元,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可容纳5000多名学生,是西部地区标准最高、设施最齐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基地之一;新建25所医疗卫生机构,形成了以市人民医院为核心,各镇(街道)公立卫生院和村卫生站为基础的“市、镇、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院床位数由震前的1642张增加到2157张,其中投资4.1亿元的市人民医院,是灾区单体投资最大的公共设施项目,配备有核磁共振、CT和直线加速器等国际先进的仪器设备,成为了全省硬件设施一流、技术水平领先的大型现代化县级综合性医院;15个福利设施重建项目全面实施,床位数由震前960张增加到2283张;广大市民能够就近享受到完善便捷的公共服务,整体水平前进了20年以上。

  基础设施重建——突出未来发展

  【背景提示】什邡灾前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道路建设缓慢成为制约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瓶颈之一。

  【重建成果】通过重建,形成了覆盖什邡辖区“三纵三横”快捷一体的城乡交通网络,总投资33.4亿元的11条重建道路全部开工,广青公路、S105、S106、小夫路已经竣工通车,其中全长70公里,纵贯什邡全境,投资达13.2亿元的广青公路,直接联通成绵高速,缩短了什邡到成都的空间距离,为什邡融入成都1小时经济圈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建成了防洪、灌溉、水产业和安全饮水为一体的水利基础设施,总投资达6.51亿元的38个水利基础设施重建项目恢复重建,全面提高了水资源利用能力,其中八角水库的修建将改变什邡缺少自主水源的历史,重点河段堤防建设提高了全市抵御暴雨洪灾的能力,大型灌区工程的修复全面提升了农业综合用水水平;天然气、电力、通信等设施重建充分考虑什邡未来发展,投入巨资实施改扩建,仅电网建设“康桥工程”总投资就超过了10亿元,为全市产业发展和经济腾飞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

  产业恢复重建——突出结构优化

  【背景提示】在“5·12”特大地震中,什邡资源消耗型支柱产业受到严重影响,承接产业转移、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迫在眉睫。

  【重建成果】重建中,什邡建成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壮大了食品医药、冶金机械、新型材料、精细石化四大主导产业,加快了发展方式转变;什邡省级经济开发区投入3亿元,将7.8平方公里河滩荒地变成了“九通一平”基础设施完善配套的现代化工业园区,为什邡承接产业转移搭建了高水平的承载平台,区内首期2.1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20余公里的三纵四横道路已经形成,申安LED照明、亚太钛业、明日宇航等一批技术含量高、有竞争力的优质项目落户什邡,推动了什邡经济向高成长、高附加值、低污染的转型;215个产业重建项目全面实施,其中省级重点项目亚洲最大的雪茄烟生产基地和西部最大的植物蛋白饮料生产基地建设进展顺利;晒烟、猕猴桃、食用菌、无公害蔬菜四大特色农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高山茶叶、红白豆腐等50多个品种的农特产品“零费率”进入北京批发零售市场,为什邡特色优势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开创了一片新天地;穿心店地震遗址区、马祖故里-罗汉寺景区基本建成形成接待能力。通过产业重建,县域经济快速恢复,2009年GDP实现110.1亿元,同比增长19.0%,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精神家园重建——突出文化交融

  【背景提示】特大地震使什邡人民经历了失去家园、痛失亲人的心灵创伤,党中央、国务院的迅速决策,各路救援大军的纷纷驰援,特别是5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亲临什邡,向全世界喊响了“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的最强音,激发了全市人民再建新家园的雄心壮志,并在灾后重建实践中,凝练形成了“感恩奋进、创新争先、诚信和谐”的新时期什邡精神。

  【重建成果】什邡市立足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底蕴,利用中国书法之乡、四川民间文学创作之乡等特有的文化品牌,大力实施文艺创作、文化活动、文化交流等精神家园重建项目,采取心理抚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各种有效的手段,使全市人民迅速走出了地震阴影;同时,把北京援建者勇于争先的意识、尊重科学的理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有机地融入新时期什邡精神,形成情感相融、血脉相通的文化连接,并升华为包括超越界限、多方联动的协力文化,超出普通帮助与感谢的感恩文化,北京文化与川西文化相互包容的援建文化,既丰富了什邡精神家园重建的内涵,也成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生态恢复重建——突出资源保护

  【背景提示】“5·12”特大地震致使什邡出现大量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加剧了原有地质灾害的变形破坏,还次生了大量新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隐患。

  【重建成果】坚持以保护自然生态资源为出发点,突出流域生态和植被修复两个重点,什邡市采取生态系统自然恢复为主,人工生态建设为辅的方式全面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并积极做好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区的森林恢复、补植补造和抚育管理,植被恢复造林9175亩,繁育种苗2800亩,封山育林26000亩,全市绿化覆盖率恢复到37.7%,因地震造成的荒山荒坡又重新披上了新绿;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监测和治理,对红白、蓥华、冰川(原八角)三个地质灾害易发区山区镇的7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治理,确保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快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修复,实施9个土地恢复整理项目,修复耕地21802.53亩,新增耕地9989.76亩,使全市耕地保持总体稳定,受灾不减面积;同时,大力加强污染监管和治理,灾后全市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7天,比震前增加了11天。通过治理和恢复相结合的生态重建,全市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生态质量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得到巩固,为什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亮点直击之一

  洛水镇:渔江村做活“鱼文章”

  东临石亭江,西接广青公路的什邡市洛水镇渔江村距什邡城区16公里,交通便利,自古以来渔业就非常发达,出产的鲳鱼、大鲢享誉什邡内外。

  “不能光给老百姓盖房子,还要为他们的生计找出路!”在灾后恢复重建中,作为被确定为北京的对口援建项目的渔江村,北京对口支援地震灾区指挥部前线分指挥部副指挥田崑生多次深入渔江村实地考察,决定充分挖掘该村的“鱼文化”,做活“鱼文章”,带动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

  在渔江村的规划图上可以看到:鸟瞰像条鱼,这是渔江村最突出的一个特色,而“年年有鱼(余)”也预示着丰收、美满。坡屋顶,竹筒瓦,灰瓦白墙,露台回廊……保留了传统川西风貌的民居受到渔江村村民的热烈欢迎;而建筑总面积近12000平方米、大型渔业养殖场、垂钓区和观赏鱼区以及水域周围集餐饮、住宿、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大型高档农家乐项目,将是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除了大型的农家乐,村民在自己家也能办小型农家乐。

  在北京对口支援下,这个以安居、休闲、观赏和饮食为一体的“鱼文化”主题村落将在今年5月12日前初步亮相,曾遭受地震重创的小村落正迎来美丽的新生。

  ●亮点直击之二

  冰川镇:

  以“水”之名的重生路

  在什邡市冰川(原八角)镇的楠木村与五马村之间,有一幢与国家游泳中心颇为形似的建筑,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什邡的“水立方”。其实,这是四川蓝剑集团在冰川镇兴建的矿泉水生产一期厂房。

  有“中国矿泉水之乡”的这一城市名片,冰川镇自身拥有良好的冰川、冰水沉积的矿泉水源……受“依云小镇”的启发,多方共同萌发了将冰川镇打造成“中国依云小镇”的创想。

  灾后恢复重建中,四川蓝剑集团在冰川镇投资建设中国最大的矿泉水生态示范工厂——冰川时代矿泉水Q1基地项目,并将形成水生产区、水生活区、水体验区,逐步将冰川镇打造成现代化的生态工业小镇。与此同时,有山水,有峡谷的冰川镇还完全可以通过开发生态观光畜牧业,使冰川镇的农业产业升级。

  以“水”之名,冰川镇走上了重生之路。

  相关链接

  依云镇(另一中文译名为艾维昂市)地处法国中东部,脚下是面积224平方公里的莱蒙湖,背后是终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脉。这里号称“世界上最贵的矿泉水”的依云水源头,也是依云矿泉水的原始生产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