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池碧波泛金光——广汉大力推进渔业综合经济建设走笔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 2009/2/16






  在石亭江、绵远河、湔江汇流处的易家河坝,100多个5至9亩见方的大池塘连成一片,仿古的亭台、木制的长廊点缀其间,花木掩映,呈现出一派江南水乡的怡人景象。这其实是广汉市三水镇友谊村正在着力打造的以渔业休闲观光为主体的生态观光长廊,也是该市进行“一村一品”现代农业建设、水产养殖走“名特优”路线并向多种经营发展的一个展示窗口。

  科技兴渔获佳绩

  广汉地处成都平原,水源资源丰富,滩涂众多,十分适宜发展水产养殖。近年来,广汉市围绕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主题,立足科技兴渔,大力推广名特优品种,引导养殖户和养殖企业走优质、高效、生态的水产养殖业之路,池塘养殖、水库养殖、稻田养殖齐上阵,渔业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广汉市水利局根据区位的不同特点,为广大养殖户和养殖企业建立了不同的生产模式:筛选符合项目要求的省军区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为斑点叉尾鮰鱼苗繁育点;在兴隆、西高、高坪等镇培养南方大口鲶稻田养殖试验示范户;在池塘养殖上,减少传统鱼种的放养比例,食用鱼以黄辣丁、白甲鱼、青波、三角蜂、鲟鱼等为主养品种,观赏鱼以日本锦鲤、锦鲫等为主要品种。

  在加快无公害渔业基地建设、确保食品安全的同时,该市水利局还在养殖户当中提倡“协会+基地+养殖户”、“基地+饮料经营商+鱼产品流通大户”强强联合的动作模式,提高组织化程度,通过技术、资金、生产资料等方面的联合与合作,减少内耗,形成合力,从而实现降低经营风险和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2007年,广汉市水产品总产量仅比上年增长了9.3%,而产值的增幅竟达到22%。在德阳市第二届农博会期间,广汉市涌泉珍稀鱼养殖公司的鲟鱼、中华胭脂鱼、雅鱼、鲈鲤,新丰观赏鱼养殖基地的锦鲤,省军区副食品基地渔场的花鲷等6个产品获得德阳市优质农产品称号。现在,广汉水产品有60%销往成都市场,一些名特优产品还卖到昆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甚至出口东南亚,供不应求。通过不断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全市已形成连山镇“冷水鱼”,金轮镇“名特优鱼”,高坪镇、三水镇、小汉镇、和兴镇“生态观光鱼”等6大水产基地,银亮的鱼儿着实富了农民的钱袋子。

  大灾面前夺丰收

  突如其来的“5·12”大地震让广汉的渔业遭受重创,鱼池普遍裂缝、池塘水位严重下降,损失成鱼96吨,鱼苗45吨,造成渔业经济损失1780万元。

  鱼池受损,保水困难;鱼苗死亡,因已过生长繁育季节,不能补放当前品种;受灾养殖户资金链条断裂,恢复生产难度很大。怎么办?为了把地震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该市水利局不等不靠,立即派出渔政工作人员到各大小渔场,指导养殖户按标准对养殖场所、渔池进行防疫消毒,对死鱼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工作人员还对水域环境鱼类活动情况进行24小时监控,昼夜值班。在受灾最严重的金轮镇金角村水产养殖场,工作人员指导业主迅速对96吨死鱼进行挖坑深埋,有力地避免了次生灾害的发生。

  只有恢复生产才能重建家园。该市水利局各级组织养殖户以最快速度修复了受损鱼池、引排水沟渠、养殖设备,同时,还利用各种信息渠道调配鱼种,不误渔时,让广汉渔业在灾后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生产,得到了省灾后重建督察组领导的高度评价。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完成水产品总产量5713吨,比上级下达的5500吨超额213吨,超额完成3.9%。

  综合利用潜力大

  2008年9月初,广汉市水利局编制了《四川省广汉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对广汉渔业下一步的发展进行了明确的定位:优化内部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渔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水利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渔业生产剩余劳力的合理利用,促进综合效益的快速增长。

  在三水镇友谊村,利用得天独厚的渔业资源,打造以渔业休闲观光为主体的生态观光长廊,就是其中一个有效的尝试。另外,培育龙头企业,不断推进水产养殖产业化经营,也是重要举措之一。其中,创建于上世纪末的四川涌泉珍稀鱼养殖有限公司,在广汉相关部门的扶持下,经过不断的发展,现在已经成长为四川较大的冷水鱼养殖企业。由于其养殖的鲟、鲑、鳟等珍稀名贵,市场需求巨大,年产值在1200万元以上,该企业在广汉渔业界起到了标杆的作用。目前,该企业正在着手开发鱼子酱等深加工产品,以期在业界再占螯头。

  2008年9月,该市水利局又在三水镇友谊村建立了“水产专家大院”,“大院”通过专家坐诊、现场“把脉”、仪器检测等方式为广大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保证水产品品质。同时,“大院”还将充分利用利用科技,对新奇品种、优势品种进行示范养殖,不断挖掘我市水产品养殖潜力,提高市场竞争力,让广汉市大面积的水域滩涂真正变成广大养殖户的“聚宝盆”。 本报记者 唐茂

  通讯员  欧享建  邱世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