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这个大喜大悲的非常时期,罗江县委、县政府以及县经济和商务局积极调整思路,以中央、省、市领导关于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指示精神为指导,全力组织企业抗灾自救、恢复重建,始终坚持走“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共融”的发展路子,坚持大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着力抓好责任落实、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协调服务工作,努力将今年多次灾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罗江县2008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3.7亿元,占年计划71.6%;工业增加值完成14.2亿元,占年计划73.57%;县属79户规模工业企业预计全年完成总产值38.7亿元,占年计划70.36%。全县工业企业1——10月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入8.08亿元,同比增长23.92%。全县工业企业灾后重建项目共计74项,总投资共计12.4亿元。截至11月,已开工项目74项,其中竣工达66项,累计完成投资27844万元;全县累计引进项目48个,协议引资50.7亿元,到位资金15.7亿元,其中引进工业项目27个,到位资金11亿元。
围绕县委、县政府“凝心聚力,三年复兴;南接北扩,八年共荣”的重建目标,罗江县经济和商务局制定了相应的工业灾后重建规划及2008——2011年发展规划。恢复重建,罗江县奏响催人奋进的号角;规划未来,罗江县描绘再振雄风的宏图——3年后实现工业经济“三个翻番”,即工业总产值翻一番,规模以上企业数翻一番,利税总额翻一番。
面对灾难:挺起百折不挠的脊梁
2008年,罗江县的工业经济接二连三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年初的雪灾,造成了企业停电停产、产品运输销路受阻的较大损失。“5·12”特大地震灾害,给全县工业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全县303户工业企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受伤人数186人,房屋坍塌面积734441平方米,设备受损数量3811台套,直接间接经济损失共计2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直接间接损失12.52亿元。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该县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以及销售利润等重要指标都出现明显下降,金路树脂、川纤、信元公司等资源型、出口型企业受到了最大冲击。而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受市场疲软、库存积压、信贷紧缩、融资困难等因素影响,生产经营运行也是举步维艰。
“5·12”特大地震之前,罗江县在上年累计完成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入8亿元,大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投产竣工,推动全县经济总量升级的基础之上,今年初的工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各项指标稳步增长,实现了“开门红”,其中德阳万豪重锻有限公司1——4月实现工业总产值36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700万元,利润110万元;热丰玻纤有限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17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500万元,利润39万元;德阳伯康机械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500万元,利润50万元。川纤、蜀润、文星粮油加工厂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后,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一场特大地震,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罗江企业的发展。面对恢复生产、灾后重建的艰巨任务,罗江县委、县政府以及经济主管部门发扬众志成城、百折不挠的精神,积极组织企业打好恢复重建的攻坚战,到目前为止全县工业恢复生产已达95%。他们会同相关部门落实专人对工业企业的用电、用水、用气、用地等方面实行动态跟踪,努力协调解决了双方的供需矛盾。他们积极争取和落实国家、省、市对灾后重建的政策支持,落实专人利用节假日加班加点申报国家、省、市援助项目,全县累计上报企业灾后恢复重建项目84个,收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
恢复重建:奏响催人奋进的号角
根据县域总体规划,罗江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县城工业集中发展A区、金山工业集中发展B区和御营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到2007年底,县城工业集中发展A区建成1.7平方公里,区内软、硬件设施齐备,入驻企业14家;金山工业集中发展B区于2006年开始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全面完成,目前签约入驻企业15个,已进场开工建设的5个,其他几个企业正在办理相关证照和做好入驻开工建设的准备工作;2007年12月,御营工业集中发展区正式挂牌成为“四川省小企业创业基地”,已发展企业47户,建成了以川树、川纤两大骨干企业为核心的氯碱化工基地、西部玻纤(电子材料)基地和休闲食品加工基地。
通过发展壮大、引进吸收和重点扶持,罗江县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得到优化,形成了以化工、电子材料、建筑材料、食品、机械、轻工等6个骨干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围绕树脂上下游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先后引进金八角水泥公司、振云塑胶公司、华远碱业公司、通路塑胶公司等项目(企业)17个,投资总额达4.5亿元,新增工业产值7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500余个。依托川纤公司,先后引进艾华电子、天泉电子、帛汉电子、天龙玻纤、天府玻纤等电子及电子材料生产加工企业20家,投资总额达到12亿元,新增工业产值将达到18亿元,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2007年,罗江六大产业实现工业产值42.95亿元,已占全县工业总量的70.9%。
“5·12”特大地震灾害后,罗江县工业重建目标,定位于3年内完成新的工业布局和产业调整与重建,通过3至5年的重建,到2010年,罗江工业企业生产能力恢复到2007年的水平;2012年,建成设施完备、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四川丘陵地区工业经济强县,全县工业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0亿元,利税9亿元。全县将发生工业灾后重建及发展重心向工业集中发展区转移,形成以工业集中发展区为基础,以规模化、集聚化、产业化的集群发展为支撑的显著变化。
他们确立了灾后重建发展思路:抓住一个龙头(工业始终走在前列这个龙头),依托两个骨干(金路树脂、四川玻纤),打造三个园区(县城工业园A区、金山工业园B区、御营小企业创业基地C区),培育四个工业集群(建材产业集群、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家具产业集群、电子产业集群),实施“12345工程”(培育产值两千万以上的企业100个、建成工业产值超百亿的工业园区2个、提供就业岗位30000个、实现税收4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0亿元)。
——重建塑胶工业集中发展区。以川树公司为龙头,拓展氯碱化工下游产品,建成西部重要的氯碱基地。重点发展建设PVC复合管材、片碱漂白粉、电石渣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
——重建台资企业集中发展区。充分发挥川纤公司核心技术优势,以天泉、艾华、信元、鸿润等台资企业为先导,抓好台资的引入,建成国家级电子基布(材料)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建设磁窑拉丝、覆铜板电子基布、电子元件、重装机械配套等项目。
——重建金山民营企业集中发展区。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建成德阳市名牌大米加工基地和承接产业转移基地。重点发展建设粮油加工、机械加工、电器元件、仓储物流等项目。
——新建国际娇子家具园。以家具生产为重点,建成集家具设计、培训、生产、产品展示、原辅料交易于一体、产业链完善的新型节能产业园。
——重建四川省小企业创业基地。以御营场镇为中心,以轻化工为产业支撑,重点发展建设高档纸制品包装、酒类瓶盖、彩色印刷、无纺布、玻璃制品等项目。
——重建休闲食品生产基地。以万安镇为重点,抓好休闲食品的研发和生产,建成四川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重点发展建设天府花生、金府王、乐明食品、罗江豆鸡、罗江青椒等项目。
今年,该县重点抓了德阳鼎诚齿轮有限公司实施的年产1万吨齿轮及配件技改项目、金八角水泥公司余热发电项目、家嘉香粮油公司年产1万吨植物油等9个重点技改项目的实施和跟踪,在大灾之年完成的技术改造投入同比增长了23%以上。
规划未来:描绘再振雄风的宏图
今年,罗江县相继制定了2008——2012年工业经济发展规划、“5·12”地震灾后重建工业企业布局和产业调整规划,向着3年后实现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企业数、利税总额“三个翻番”的目标,奋力发起了顽强的冲刺。
罗江县经济和商务局锁定2009年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在今年的基础上增长18%——20%的奋斗目标,正在采取一系列举措有力地推进全县工业经济的跨越发展:
一抓产业集群。围绕川树、川纤两个骨干企业,大力发展上下游产品,拉长拉粗产业链条。充分发挥食品、机械行业优势,打造食品加工和机械加工产业集群。围绕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与之配套的旅游产品,增强旅游业对工业的带动作用。
二抓重点项目建设。做好项目的管理和实施,引导企业进行技改扩张,培育和扶持重点项目建设,用政府有限的资金撬动企业更大的投入。切实做好项目建设的协调和服务工作。
三抓招商引资工作。利用灾后重建发展新机遇,继续抓好工业集中发展区B区建设,加快园区软硬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探索招商引资新方法,增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做好引企入园工作。
四抓中小企业发展。认真落实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做到抓大不放小,在抓好规模以上企业发展的同时,抓好规模以下企业的发展,力争新培育规模企业6户。
五抓循环经济的大发展。按照上级的要求,认真做好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把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