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天空格外晴朗。
近日,记者一行前往中江县通济镇采访。所到之处,看到灾后重建如火如荼:运送建材的车辆来来往往穿梭不停,繁忙、紧张的施工场面随处可见,一座座新建的房屋拔地而起……
速度快 河珠村9月底完成农房建设
“啪啪啪……”一阵阵热烈的鞭炮声传来,寻声望去,原来是通济镇河珠村8社刘树德家在举行新房竣工典礼。这天是8月20日,正是“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第100天。
“以前住在帐篷里,生活很不方便。” 刘树德对记者说:“地震后,镇党委、政府和村上干部反复来宣传,要我们克服‘等、靠、要’思想,自力更生,自己动手,早日重建家园。”于是,刘树德一家决定重建永久性住房。经过精心筹备,7月初,老刘家的永久性住房建设率先破土动工。
“我的老房子离公路比较远,地势低,遇到涨大水就要淹到房子。”老刘说,为了生活方便、交通方便,也为了今后做生意方便,按照灾后农户永久性住房重建有关政策,老刘家选择在交通方便、地势较高的公路边重建新房。“我这房子,全是由在上海搞建筑的工人回来帮助修的。”原来,地震发生后不久,镇党委、政府就考虑到灾后重建需要也最紧缺的是建筑技术人员,动员在外打工的青壮年特别是建筑方面的工人及时回来支援并参加家乡的灾后重建。迄今,约有500名左右的外出务工人员回来参加灾后重建,此举解决了该镇受灾户的大问题,也为全镇农房重建注入了活力,使该镇农房重建速度快,走在中江全县前列。
在河珠村,像刘树德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村灾后需要重建的有53户,现已开工50户,竣工8户,搬迁5户。除3户因外出打工年后回来重建房屋外,9月30日前,全村所有重建农房都将竣工。”村支部书记陈元茂表示。
据了解,特大地震造成通济镇房屋倒塌112户,严重受损需全拆1323户。现已开工1102户,全部竣工154户。到2008年底,该镇将完成农户重建的90%。
抓复产 灾后重建材料有保证
灾后重建需要大量的砖、水泥等建筑材料。一方面是建材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是煤炭、燃油、人工等市场价格不断上涨,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做好灾后重建,让受灾群众尽量降低重建成本,成为摆在镇党委、政府一班人面前最棘手的事。
“我们镇有4家砖厂、2家预制厂,如果他们能及时恢复生产,基本可以满足全镇灾后重建所需砖、预制板等建材需求,老百姓就近采购可以大大降低运输成本,从而降低建修成本,减轻负担,避免重建致穷。”通济镇党委书记陈德俭说。于是,该镇把及时帮助建材企业尽快恢复生产作为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大量深入细致的筹备工作,6月上旬,中江县雪莲页岩制砖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率先恢复生产。该厂一负责人介绍说:“现在,我们厂受损设备设施基本抢修好了,每天可生产页岩砖2万匹以上,生产能力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由于需求量大,砖都预订到10月以后了。”
目前,该镇4家砖厂及通济镇预制厂等建筑建材企业已全部安全、有序、满负荷生产,页岩砖、砂石、水泥、钢材等建材供应充足,灾后重建快速推进。
抢机遇 村道建设与灾后重建同行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是制约地方经济的瓶颈。近年来,通济镇围绕中江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两年建成通乡公路,三年建成通村公路”目标,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大力开展村道建设,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地震发生后,该镇变压力为动力,变困难为机遇,把灾后重建与村道建设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村道建设新路子。
“现在可好啦,再也不需要担心车陷在路上找不到人来推车了,而且还可以把车开到家门口。”说这话的是通济镇道桩村12社村民王远孝。王远孝所在的道桩村是通济镇的一个偏远村,交通非常不便,距最近的通济、永太和六松场镇均在10公里以上。
“其实在年初,我们就把该村的村道建设纳入今年建设工作计划。”该镇分管灾后重建的副书记李成忠告诉记者:“地震发生后,我们镇积极抢抓灾后重建机遇,用好用实相关政策,及时争取外援,把村道建设与灾后重建结合起来。”
7月中旬,云南省开远市及开远红十字会在获悉这一情况后,向该村捐赠45万余元用于村道建设。有了这笔钱,加上国家政策补助、村民筹集资金,该村村道于8月初动工,预计10月底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