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江 :大灾之后大发展——六县(市、区)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步伐观察(五)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 2009/1/15






  记者 陈昆  

  现场传真——

  行走在中江工业集中发展区,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随处可见。既有重点工业项目,也有事关发展环境和民生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

  S106线中江至双龙段改造工程。该工程预算总投资8090万元,计划建设工期为1年,预计2009年11月竣工通车。

  2008年12月9日,小东河下游两岸,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10余台推土机、挖掘机穿梭于工地,马达轰鸣,机声隆隆,近百名工人在初冬的寒风中挥汗如雨。小东河桥位于县城东面,属101环线的组成部分。该桥全长167米,宽33米,计划总投资1900万元。经过公开招标,工程由四川金宏源建设实业公司中标承建。该工程于11月24日破土动工,整个工程计划工期9个月,在保证质量及安全的情况下,有望在2009年7月竣工。小东河桥的开工建设标志着101环线建设进入攻坚阶段。 以前中江凯江镇南塔村5、9、11社500余名群众靠小东河上的便桥过河,一到汛期即将便桥冲断,500余人进城办事,要绕道3公里外的红卫桥过渡。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2007年,中江县委、县政府决定修建101环线,把该桥建设纳入重点建设项目和为民办实事工程。在施工现场,不少群众激动地说:“我们盼了多年的事,现在终于盼到了,这是党和政府为我们群众办实事的具体体现。”

  2008年10月19日上午,中江县举行灾后恢复重建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典礼。集中开工的项目包括弘康电子有限公司新厂房建设项目、中江回龙至三台西平公路工程、中江玄武大道延长线道路工程等7个项目,总投资6.3亿元。其中工业项目3个,投资5.5亿元;交通项目1个,投资3724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项目2个,投资2821万元;教育项目1个,投资1370万元。这些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中江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背景解读——

  2008年以来,中江县委、县政府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围绕推进“两个加快”,大力实施“一个中心、两条轴线”和“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团结和带领全县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战胜了“5·12”特大地震等困难,抗震救灾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灾后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重建进行时——

  记者观察一:农房重建

  中江坚持把灾后农房重建摆在突出位置,于2008年5月19日及时召开了全县农房灾后重建工作会议,对全县的农房重建工作进行了统一安排和部署。

  针对中江实际情况,确定了农房重建“两步并作一步走”的思路,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组织、农民自建,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技术指导、强化质量”的原则,实行原址重建、异地新建和维修加固相结合,分类组织实施,采取“1+X”模式,积极为受灾农户提供规划选址、免费设计户型、信贷支持、培训建筑工匠、免费照相、建立电子档案等服务。加大对建材市场的调控、监管力度,抓好公益性采砂场建设,强化地方建材市场价格监管,认真执行建材特供,使受灾农户“敢建房、建得起房”,切实推进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灾后农房重建走在全市前列。

  目前,全县39661户重建户中,已有38834户开工建设,占重建户数的97.9%。其中,竣工11483户,占重建户数的29%;已有185442户完成维修加固,预计年底将全面完成农房维修加固,完成90%的农房重建任务。2009年6月底前将完成全部农房重建任务。

  记者观察二:基础设施恢复重建

  及时统筹资源,突出抓好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抢修、重建工作。成功排除了富兴镇建兴水库出现的险情。修复、疏通水渠401.68公里,新建技改电力提灌站49处、整治塘堰1065口、新建沼气池7120口。抢修省县乡道公路113公里、桥梁37座。镇江寺大桥、冯店汽车站等工程全面竣工。S106线、中江至双龙段改造工程、仓谭路、仓永路、回龙至悦来、瓦店至旌阳等工程进展顺利。努力克服农村公路建设任务重、资金缺口大、灾害影响重、原材料价格涨幅大等诸多困难,积极组织、发动群众,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建设热情,建成通村公路330公里。开通农村巴士线路31条。

  记者观察三:对口援建

  坚持主动对接、主动服务、主动工作,搞好对口衔接工作,为对口援建创造了良好条件。截至目前,乐山市已向辑庆镇提供重建资金535万元、水泥100吨;派出首批支教人员5名、支医人员4名;派出2名工程技术人员到辑庆镇挂职,任该镇党委副书记和镇长助理;向辑庆镇党委、政府提供一辆工作用车,向辑庆中心卫生院提供一辆救护车。同时,乐山市投资700万元援建的乐中机砖厂已开工建设,预计今年底竣工投产。

  记者观察四:重点项目

  坚持以大项目促大发展,积极抢抓灾后重建机遇,争取到国家统贷统还项目6类、8176万美元,与天津滨海发展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了《四川德中快速通道建设框架协议书》。同时,抢抓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做好项目储备,组织相关部门积极申报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和民生项目。紧紧盯住灾后集中开工项目,抓好国家统贷统还项目,以加快推进S106环线、罗桂公路(中江至双龙段)改造、德中快速通道等工程建设为重点,有力地推动灾后重建工作,带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目前,正在实施学校、卫生院、水利、交通、城建等重建项目367个,其中,首批总投资6.24亿元的7个灾后重建项目集中开工;第二批集中开工项目正在积极筹备之中。

  记者观察五:民生优先

  中江结合“查灾情、访民情”,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结对帮扶送温暖,干部群众心连心”、“温暖千万家、和谐警民情”等活动,组织全县各级干部尤其是县级领导深入基层,进村入户,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农房重建和安全温暖过冬的实际困难。制发《中江县确保受灾群众和生活困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工作应急预案》,制定了完善的应急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从物资、医疗、交通、通讯、电力及资金等方面保障预案的实施。强化物资保障,在集凤镇、仓山镇和县城建立了过冬物资储备库,每一储备库存放5000公斤大米、300套棉衣裤、300床棉被以及其它生活必需品,并落实了专人负责物资管理,确保在发生极端天气、出现紧急灾情时,能就地组织自救,从容应对,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确保困难群众安全过冬目标管理责任书,并且要求各乡镇也要与村(居)委会签订确保困难群众安全过冬目标管理责任书。目标责任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快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进度,对2008年11月20日前无法住进安全保暖过渡房的,要安排专人协调他们租房或借房居住或加固、加厚处理;要确保受灾群众和生活困难群众的御寒衣被,通过发动社会捐赠、政府采购等多方筹集过冬物资;确保受灾群众冬春口粮,要求各乡镇提前准备过冬需要的口粮,保证每位受灾群众和生活困难群众吃得饱、穿得暖,不受冻;确保卫生防疫和受灾困难群众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组织力量深入社区、村组对受灾群众和生活困难群众过冬物资需求的户数、人口和物资需求的种类进行了全面的摸排,并以调查摸底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全县困难群众物资需求台账。全县需棉被、棉絮、毛毯41063床,已发放34674床,差口6389床;需棉衣裤13768套,已发放1260套,正发放6000套,差口5108套;发放大衣1800件,棉衣3000件,衣裤7711件。

  采访感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中江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中江全县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推进“两个加快”,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确保灾后重建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更大的成效,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夺取抗震救灾的最终胜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